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境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境鄉地處金沙江峽谷,背靠群山,前臨金沙江,東與建塘鎮、小中甸鎮接壤;南與上江鄉連接和麗江市玉龍縣隔江相望;北與尼西鄉比鄰,西以金沙江為界,與德欽縣拖頂鄉和維西縣塔城鎮隔江相望,地處玉龍縣、維西縣、德欽縣、香格里拉市的結合部,素有「雞鳴四縣」之美譽。[1]

中文名稱: 五境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香格里拉市

下轄地區: 全鄉轄3個村委會,29個村民小組

政府駐地: 鄉政府霞珠村委會農溫塘村民小組

電話區號: 0887

郵政區碼: 674405

地理位置: 雲南省香格里拉市西部

面 積: 335.9平方千米

人 口: 4098人(2017)

著名景點: 鐵橋遺址古城堡—宗古

機 場: 迪慶香格里拉機場

火車站: 香格里拉站(在建)

車牌代碼: 雲R

海 拔: 2370米

經 度: 27°34′-27°52東經99°26′-99°36

氣 溫: 年平均氣溫12.3℃

經濟作物: 包穀、青稞、小麥、稻穀、大豆

基本概況

五境鄉是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地方,有香格里拉西大門的重要地理位置。鄉政府駐霞珠村委會農溫塘村民小組,海拔1960米,距香格里拉縣城88公里。

全鄉轄3個村委會,29個村民小組,9個村民小組居住在江邊沿線,其餘20個村民小組居住在山區和二半山區。全鄉面積335.9平方千米,人口4098人(2017)。

轄3個村委會(30個合作社、41自然村):下珠、倉覺、澤通。鄉政府駐農溫塘。總人口4098人(2017),主體民族是藏族。

歷史沿革

唐屬吐蕃神川都督府,元屬巨津州,明為木氏土司地,清初屬巴塘土屬管轄,為五個秋頭管轄之地,故稱江外五境。雍正五年劃歸維西廳,民國屬維西五區第九、十兩行政村。1958年九村改稱倉覺鄉,十村分為下珠、澤通兩鄉。同年,三個鄉合為管理區,隸屬維西臘普區。1961年調整區劃劃歸中甸,合併成立五境區。1968年改稱五境公社,1984年改為區,1988年撤區改為,轄倉覺、下珠、澤通3個行政村,30個合作社,41自然村,552戶,3555人,藏族占總人口88.66%。

經濟概貌

五境鄉是一個經濟發展要相對落後的農業貧困鄉,農民的經濟收入主要是以農副產品為主,其它的還有雨季的菌類收入為輔。五境背靠群山,前臨金沙江,村舍農田分布於沿江腳許多小塊地上,土地詳查,全鄉總土地面積335.9平方千米。

五境氣溫和,年平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31.5℃。理論蘊藏量89219千瓦。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主產包穀、青稞、小麥、稻穀、大豆、洋芋,雜糧較多。

1990年播種面積10639畝,總產1481噸,畝產139公斤,人均產糧435公斤,大小牧畜存欄9229頭(只),肉類總產量70噸,牛奶產量152噸,林產口核桃8.1萬萬元,水果2.3萬公斤,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6萬元,人均398元,農村居民純入109萬元,倉覺大溝,總長42公里,可灌2000畝。

1954年在春獨辦第一所小學,至1990年,全鄉有小學16所,教師35人,在校學生27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66%,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3個,醫務人員9人。上(江)五(境)公路直達農溫塘。域內有著名的五境大溶洞等景區、景點可供旅遊及考察。

教育狀況

從1954年在春獨辦第一所小學,至1990年,全鄉有小學16所,教師35人,在校學生27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66%,有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3個,醫務人員9人。

上(江)五(境)公路直達農溫塘。

域內有著名的五境大溶洞等景區、景點可供旅遊及考察。

風景名勝

地處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維(西)油路線上五境鄉政府駐地的麻栗樹王,以其樹蔭高大遮天蔽日,盛產栗果而得名,兩年前它被寫進迪慶的古樹名錄後,今已被當地政府很好地保護起來了。當地群眾還給它砌了擋牆。 這棵麻栗樹王,高約30米,直徑約170厘米

民俗風情

五境鄉以藏族為主要民族,住房、生活習俗、男子服飾等與其它藏區基本相同,但是,婦女服飾與其它藏區就有一定的區別,平時多穿麻布褶疊裙,節慶時,頭戴金邊帽,五彩頭繩編成的髮辮繞於帽上。上身多穿衣領和襟邊都鑲金絲邊的紅白綢上衣,外罩黑坎肩,下身多穿繡有彩色環形花邊的青布褶疊裙。五境鄉境內還有一妻多夫制,但不普遍,一般是兩兄弟共娶一妻,婚禮由兄長同新娘舉行,但祝詞中要講明兄弟共娶,要給弟弟也系上哈達。所生子女,稱兄為父,稱弟為叔。

1953年後,貫徹婚姻法,完全實行一夫一妻制之後,訂婚也多徵求兒女意見。五境鄉的民間藝術及傳統文化主要有霞珠村吃大同及附近村民共同喜愛和傳承的俄仲花節,倉覺村子母雄村民小組傳承的流浪熱巴舞等。

藏傳佛教文化

迪慶香格里拉縣五境鄉老人講述:有西藏來的高僧攜帶經券來到五境山中,認為這裡最適合藏匿經書就將大批經典藏在該鄉一條大山溝里。過了很多年後,有個牧童放豬到了深山中,由豬拱出了大量經書。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關於發掘伏藏的傳說。而出現這類傳說的地方,至今寧瑪派僧侶和信該教的群眾較多。

歷史沿革

五境:唐屬吐蕃神川都屬府,元屬巨津州,明為木氏土司地,清初屬巴塘土司管轄,為五個伙頭管轄之地,故稱江外五境。雍正五年劃歸維西廳,民國屬維西五區第九、十兩行政村。

1958年九村改稱倉覺鄉,十村分為霞珠、澤通兩鄉。同年,三個鄉合為管理區,錄屬於維西臘普區。

1961年調整區劃劃歸中甸,合併成立五境區。

1968年改稱五境公社,1984年改為區,1988年撤區改鄉。

視頻

【微視頻】五境鄉的「感恩連」 精準脫貧感黨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