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和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和鎮指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五和鎮,五和鎮位於涼州區西北部,鎮域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9758畝。轄沙金、五和、五愛、下寨、侯吉、勝利、支寨、新溝8個村,8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467人。鎮政府駐侯吉村。五和地處西營河下游,有五個澆水口子,在舊社會常因澆水鬧糾紛而不和,解放後為了團結協調用水而取鄉名"五和"。2001年,完成農業總值產2076萬元,財政收入7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9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元。有中小學8所,在校學生2728人;有衛生院1處。

2017年1月,根據甘肅省民政廳《關於武威市涼州區東河鄉等11個鄉撤鄉改鎮的批覆》五和鄉撤鄉改鎮 ,改為五和鎮。[1]

地理概貌

五和鎮地處涼州城西北20公里處,東臨永昌鎮,西接永豐鎮,南連懷安鎮,北靠洪祥鎮,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總面積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39519畝,人均3.2.

自然環境

五和鎮屬沿山冷涼灌區,屬西營河灌區最下游,海拔1600米左右。四季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7.8℃,年平均氣溫日較差14.2℃,年日照時數為296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00mm。

行政區劃

全鎮轄8個行政村,81個村民小組,2826戶,12142人。鎮政府位於五和鄉侯吉村二組。全鎮有8所學校,(其中鎮九年義務學校1所,完全小學7所),在校學生1560人,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8所,派出所1所,有農村信用合作社1所。

地域特色

五和鎮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具有冷涼乾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的大特點。境內蘭新鐵路、金色大道、懷洪公路、新下公路橫貫其中,鄉村道路暢通。[2]

經濟概要

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養殖、麵粉加工、有機無機肥生產、農副產品運銷、勞務輸出為特色支柱產業。二00七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65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755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3438萬元,第二產業2900萬元,第三產業1212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8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60萬元;新建100萬元以上的項目5個,項目投資總額達970萬元。

社會事業

境內蘭新鐵路、金色大道、懷洪公路、新下公路橫貫其中,鄉村道路暢通,交通便利,群眾出行方便;自來水覆蓋面達100%;1所中學和7所完全小學,實現了學生就近上學;鎮級衛生院和村級衛生所機構健全,醫療隊伍配備齊全,農民參合率達95%以上,"人人都能看得起病"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村村戶戶通電;拉通程控固定電話1600多部,電話入戶率達57%以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信號覆蓋全鄉;境內有集鎮市場1處,日用百貨、餐飲、五金配件、藥品經營等商家雲集。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8所,在校學 生總數2609人,教師總數115人,醫 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19人,病床55張。

人民生活

全鄉70%的農戶住房為磚木或磚混結構,戶均建房面積448平方米。2007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65元。全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欣欣向榮。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8個,通郵的村8個,通電話的村8個,通公路的村6個,通自來水的村8個,通有線電視的村8個。

主要工作

2007年,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契機,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堅持"夯實基礎,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種草養畜,人力資源開發"四條路子,突出抓好日光溫室、項目建設、勞務經濟、小康住宅、草食畜牧業,着力在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培育上實現新的突破,着力建成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基地、優質豬牛羊繁育基地,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了全鄉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快速、健康發展。

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新成效。2007年,全鄉共建成日光溫室114座,136.8畝;成立8個用水者協會,31眼機井全部安裝了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計量設施;關閉機井1眼,壓田面積200畝。

畜牧養殖業水平穩步提高。全鄉新建養殖小區2個,發展規模養殖戶780戶,新增150戶,發展規模養殖組12個,牛存欄6112頭,出欄2068頭,羊存欄14024隻,出欄7635隻,豬存欄9484口,出欄11585口,雞存欄91046隻,出欄88404隻,人均牧業純收入達1345元,占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6%以上。

項目建設成績斐然。2007年,全鄉共實施項目7項,完成總投資970萬元。

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2007年,全鄉共完成小麥面積15016畝,玉米面積12274畝,其中玉米制種9200畝,大麥種植1598畝,馬鈴薯種植2800畝,小麥帶黃豆3470畝,飼草面積2200畝,孜然套茴香200畝。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2007年,全鄉建成侯吉村八組生態文明小康村1個,建成小康住宅戶150戶,下寨村完成"一池三改"沼氣戶230戶。共修砌支渠4條12公里,完成田間配套"U"型渠87.5公里,整修砂石路面8公里,平田整地260畝,完成造林260畝,完成自來水入戶2個村15個組505戶,新農村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

勞務工作成效顯著。2007年,全鄉共舉辦勞務培訓班3期,培訓人數1000多人次,共輸轉勞力3500多人次,創勞務收入1800多萬元。提高了勞務人員的素質,提高了勞務輸出的水平,增加了勞務輸出的收入。

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2007年,全鄉8個村"兩委"換屆工作順利完成,村級組織為民服務的功能明顯增強;全鎮共配套中小學生"兩免一補"資金40多萬元,緩解了貧困家庭學生上學的壓力,實現了人人上得起學的目標;共有11400人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使"人人看得起病"的目標基本實現;全鄉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4.2‰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2%,落實獎勵扶助和特困家庭救助資金1.5萬元,有效穩定了低生育水平;自來水覆蓋面達90%以上;扶貧救濟事業穩步發展;在全鄉8個村15個組和6個單位安裝了紅外線報警系統315套,較好地維護了全鄉社會政治穩定,平安五和、和諧五和建設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全鄉人民正努力實現由農業之鄉向經濟強鄉的跨越。

經濟發展

該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層次、特色化、綜合經營的方向發展。隨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不斷推廣應用,農作物品種不斷改良升級,使單位面積的產量不斷提高。規模養殖發展迅速,基本形成支柱產業。養殖業重點以養豬為主,已建立了下寨六組規模養豬示範點,引進 優良雜交品種長白、杜洛克公豬、母豬,年出欄1200頭瘦肉型豬;建成年出欄150頭的五愛七組趙龍養豬場;建成年產蛋1.8萬公斤的五愛六組鴻昌養雞廠。規模養殖戶達886戶。鄉鎮企業穩步發展。仁和麵粉廠、新溝紅磚廠、如意食品加工廠等企業安置剩餘勞動力近千人,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以鄉政府為中心的集鎮建設步伐加快,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了更多的客商來投資經商辦企業,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在西部大開發中,五和鎮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提出"調整結構創特點,抓好種子壯支柱,發展畜牧揚優勢,興辦企業促經濟,依靠科技增收入"的發展思路,重點抓好農業綜合開 發示範區和規模養殖示範區,努力建成以優質小麥、玉米生產、食用菌栽培、日光溫室蔬菜種植、肉類生產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加快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全鄉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