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台山佛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台山佛樂是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內佛教勝地五台山寺廟中長期流傳的傳統佛教音樂,五台山佛樂兼有漢傳佛教(稱"青廟")和藏傳佛教(稱"黃廟")佛教音樂。五台山佛樂,始於北魏,並一直在五台山地區流傳,特別是青廟佛樂,還在山西省五寨、左權、洪洞、襄汾、繁峙、代縣、原平、太原市等地流傳。 2006年12月18日,五台山佛樂列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五台山佛樂

申報地區;山西省五台縣

非遺級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批准時間;2006年05月20日

目錄

1歷史沿革;2藝術特色;3傳承情況;4非遺信息

歷史沿革

五台山佛樂,是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內佛教勝地五台山寺廟中長期流傳的傳統佛教音樂。五台山佛樂淵源於印度佛教音樂,又吸收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成分,成為北方佛樂的代表。[2]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屬太行山支系,因有頂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位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是中國惟一兼有漢傳佛教(稱"青廟")和藏傳佛教(稱"黃廟")的佛教聖地。佛教音樂與五台山佛教相伴,始於386~557年間的北魏,成為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簫笛箜篌,琵琶箏瑟,吹螺振鼓,百戲喧聞,舞袖雲飛,歌梁塵起,隨時供養……"這一描述北魏北齊時五台山佛樂盛況的短詩已佐證了佛樂在當時的重要和流行。五台山佛樂與五台山佛教同生共榮。

到了618-907年的唐代,由於佛教儀式的日益集體化、規範化,五台山佛樂達到繁盛,形成獨唱、齊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到14世紀中葉的元代、明代之交,樂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使五台山佛教儀式藝術性大大提升。五台山僧人澄觀是華嚴經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時完成了唄讚音樂的系統整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一八載:"十讚嘆者,樂則歌贊,苦則哀嘆……如來具是六十種聲音……"唄讚音樂是華嚴宗音樂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唄讚音樂的代表。佛光寺文殊殿前的石經幢,刻於877年。須彌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樂器正在演奏的樂伎八人,說明了佛樂當時的發展壯況。

到了14世紀後期開始的明代,五台山佛樂又有新的發展。表現為進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雜劇曲牌以及民歌、民間樂曲等。

1662年-1722年(清康熙年間),由於統治者特別優渥藏傳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樂中便又出現了黃教音樂。 清乾隆皇帝崇信佛法,曾六臨五台,興土木修建寺廟,並規定舉行一年一度的六月法會,歷時一月,稱為奉旨道場。到21世紀初,菩薩頂、南山寺和殊像寺等少數寺廟仍然保留着這一傳統。

藝術特色

中國的佛教音樂分為南、北兩派,南方佛樂以委婉、清秀為特點,江南韻味十足;北方佛樂則深受古印度音樂的影響,呈一種古樸、典雅、莊重和肅穆的特點。五台山佛樂,屬北方佛樂。雖然五台山各種佛教音樂不同,但都體現了北方宗教音樂的共同特點,就是比較雄壯,不同於南方佛樂的婉麗 。經佛樂隊演奏,既有較為濃郁的民族民間音樂韻味,又有鮮明的佛樂特色。五台山佛教音樂的樂器,青黃兩廟大體相同,都由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合而成。

五台山的佛教音樂分為兩大類,即青廟音樂(漢傳)和黃廟音樂(藏傳)。

青廟音樂

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法事音樂即為青廟音樂。一般包括瑜珈焰口、唱誦、吹腔和散曲四個部分。留傳下來曲牌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組成:瑜珈焰口、禪門口誦,佛事散曲、三晝夜本等。

青廟音樂講究"入法",即規矩。風格幽雅、靜謐,旋律幽雅、意境深遠,有遠、虛、淡、靜之特點。從五台山青廟音樂在全中國都有影響。

青廟樂器主要有:手鼓馨、鐺子、中木魚、方鑼、鼓、鐃、懺鍾、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為主,管梅相助。樂隊一般由14人組成。

青廟音樂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純器樂曲。主要曲目有《上經台》、《秘摩岩》《普庵咒》、《雲中鳥》、《進蘭房》等40餘首,它們有的來自佛曲,有的來自古典樂曲,有的來自民間俗曲。

黃廟音樂

藏傳佛教之喇嘛廟中的音樂叫黃廟音樂,一般包括唱誦、吹腔、儀式音樂。留下來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禪曲誦經之部、吹腔之部、儀用之部。

黃廟音樂於受民族文化的影響,要求不甚嚴格,更富有民間色彩。旋律華麗,節奏活躍,曲調明朗,且羽、商調式的曲調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風,又具有幽雅、靜謐之佛樂風韻。僅在五台山繁衍發展。

黃廟樂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鈴管子、笙、大木魚,大號、別莉、海螺、鐃鈸,嗩吶、海笛。其中管子為主,笙梅相助。(每日早晚迎送太陽時,使用的樂有大號、嗩吶、海螺、別莉等。) 樂隊一般由10人組成。

黃廟音樂中的吹腔用於黃廟各種殿堂儀式和各種佛事活動。樂曲有的來自青廟音樂如《秘摩岩》、《上字翠黃花》《六字真言》等,有的來自古典樂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兒高》等,也有一部分來自民間樂曲。

這兩種音樂既有頌讚經文的唱誦,又有不加經文的純器樂曲,無論是唱誦還是吹腔,從曲目看,除民族風很強的佛曲外,為了吸引聽眾、廣傳教義,都吸收了不少中國的古典樂曲和民間樂曲。黃廟音樂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傳入內地,曲牌多為藏語譯音。但也吸收了漢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黃兩廟所用的譜本是傳統的工尺譜;所有轉調也是傳統的五度轉調法。但青廟音樂與黃廟音樂風格特點不同。青廟音樂講究規矩,黃廟則不太嚴格。兩廟使用調高不同。黃廟使用本調,即管調。使用工尺譜,即現代E調。青廟比黃廟低一個調,即角調,高音相當於現代D調。另外,青廟以漢民族樂曲為主,黃廟則繼承了許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廟風格以莊重典雅幽靜見長,黃廟音樂則剛強洪亮,粗獷有餘。

傳承情況

傳承意義

五台山佛樂屬北方系統,但獨立於東西兩路之外,自成體系,曲調古雅。是音樂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被認為是北方佛教音樂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屬地域外,在整個中國北方及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在中國音樂文化里,五台山佛樂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所以,傳承保護"五台山佛樂"具有重大的意義。

歷史上,五台山的青廟、黃廟都有自己的樂隊。除日常殿堂誦經吹奏之外,各種法會都會有樂隊吹奏。以後,廟堂音樂留傳於民間,祝壽、葬儀等也請和尚喇嘛念經奏樂。但是,由於培養一個能演奏樂器並會唱經的僧人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而訓練班裡的僧人流動性很強,這使得大多數樂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雲遊四方是不少僧人樂意選擇的生活方式,但繼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樂文化遺產卻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與恆心。 同時,隨着五台山傳統法事的減少,應用的佛樂也少了用場,一些傳統曲目漸漸遺失。

保護措施

1958年,五台山青黃兩廟的18位僧人,組成樂隊,赴省城太原演奏廟堂音樂,榮獲嘉獎。

1986年,為解決曲目的傳承問題,五台山南山寺、殊像寺和普薩頂分別成立了佛樂培訓班,擔負起了挖掘、整理五台山佛樂資料和教授五台山佛樂的任務。

1989年3月五台山佛樂團首次抵達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樂,引起轟動,反響很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五台山佛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3年11月20日中國佛樂道樂精粹展演在京演出,五台山佛樂團與北京佛樂團、江蘇姑蘇仙樂團、北京白雲觀道樂團、青海拉卜楞寺佛樂團、台灣佛光山梵唄讚頌團6個佛教樂團相聚中山音樂廳。

南山寺每年舉辦一次水陸大法會,也經常受邀赴海內外做各種佛事活動和佛樂表演,省市縣有大型活動的時候,政府和有關部門也積極推薦他們參加,給佛樂團創造了極好的展示機會。

2011年3月19日,由匯光法師帶領的南山寺、殊像寺樂僧組成的佛樂團隨"魅力三晉--山西文化藝術精品展演月"在上海大劇院表演,贏得喝彩。

傳承人

1、匯光法師

匯光法師出生於1966年,五台山五頂之一的西台山麓繁峙縣王家,俗名王還晟。遠近村民大多篤信佛法,王家世代行善積德,虔誠敬佛,每輩均有出家之人。父母親亦是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受佛法薰陶。

青年時期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外出打工,成為煤炭工人。面對礦井裡不斷的塌方事故,在多次救援中,對生死已經有了另一種認識。為此,他毅然辭職,在徵得父母同意後求佛五台山。1991年,匯光法師一步一叩到南山寺落髮,拜萬富和尚為師,由塔院寺高僧寂度大和尚親授具足戒。參禪禮佛、受持戒規,同時學習吟誦經文的曲牌和演奏樂器的技藝。

2009年6月11日,匯光法師作為五台山佛教音樂漢傳(青廟)音樂的唯一代表,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人。

2、章樣摩蘭

章樣摩蘭,1969年9月,出生於五台縣西溝村,俗名梁林虎,1982年在菩薩頂出家,師從羅桑旦增學習黃廟佛樂。1984年秋,由承德市佛教協會會長哈幕爾按照黃教儀規為林虎灌頂,並授比丘戒,取法名章樣摩蘭。山西省政協委員,忻州市政協常委,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2009年,作為五台山佛教音樂藏傳(黃廟)音樂的唯一代表,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人。

3、善意法師

善意法師俗名楊建國,山西省繁峙縣杏園鄉古家莊村人,1958年出生。自幼喜歡打坐念佛,在音樂上很有天賦,1983年被縣秧歌劇團聘任為樂師。1986年,在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翌年四月開始游訪五台山、秘摩岩潛修,後至極樂寺,1991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善意法師1986年開始研究五台山佛教音樂,1997年為弘法利生,繼承古老的佛教音樂文化遺產,在山西省繁峙縣石佛寺創辦五台山佛樂培訓班,並任講師。1998年山西省代縣極樂寺創辦中國五台山北方佛樂學修院。2000年9月組成中國五台山佛樂團應邀赴北京參加由廣化寺舉辦的諸佛菩薩開光暨水陸法會。佛樂團的精彩演奏受到廣大僧俗兩眾的歡喜讚嘆,佛教音樂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田青教授觀看後對佛樂的演奏給予高度評價和讚賞。2004年第二次參加北京廣化寺水陸法會的佛樂活動。2000年10月16日該團應邀赴交城縣卦山天寧寺參加佛菩薩開光法會,受到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玄中寺方丈根通大和尚及諸山長老和與會善信的讚賞。2001年該團應邀赴五台山碧山寺百尊佛像開光佛事活動。2001年應邀赴湖北鄂州市古林泉寺進行殿堂佛事音樂及經外音樂演奏。2005年8月1日應五台山碧山寺妙江大和尚邀請參加水陸法會佛教音樂演奏。1997至2005年辦佛樂班6屆,分布在廣東、河南、浙江、山西等地進行佛樂佛事活動。善意法師為《地藏懺儀》譜寫了曲,同時編寫了近百首佛教歌曲、20首笙、管、笛吹奏曲譜,編撰了《中國五台山佛教音樂大全·歌曲集》1-2冊、《中國五台山佛教音樂大全·二時課誦音樂譜本》、《中國五台山佛教音樂大全·淨土佛事修學文集》1-6集、《中國五台山佛教音樂大全·佛樂贊偈文字譜本》

非遺信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 內容
項目名稱 五台山佛樂
級別批次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 國發〔2006〕18號
批准時間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
類別 民間音樂
申報單位 山西省五台縣
審批序號 97
項目編號 Ⅱ-66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 內容
項目名稱 五台山佛樂
級別批次 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 晉政發〔2006〕46號
批准時間 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類別 民間音樂
申報單位 忻州市五台縣
審批序號 10
項目編號 Ⅱ-3

瀕危狀態

五台山佛教藝術從20世紀初開始走向衰微,儘管從80年代起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的鼓勵和當地政府以及宗教部門的支持和扶持下有了一些好轉,但仍然呈現着衰微的趨勢。

一、現狀:

1、能夠演奏樂器的僧人不斷減少。一百年以前大多數寺院可以組織起若干僧人組成一支樂隊來演奏佛曲,現在除個別寺院外,基本不可能。有時有的寺院要做一次五台山傳統的佛事要幾個寺院共同湊人才能組成一個規模較小的樂隊來共同完成。

2、應用的樂曲大幅度減少。在清宣統二年的曲譜的一個抄本中,就記有曲調200多首,現在青、黃廟恢復的曲目僅二三十首,較之過去僅是十之一二。 3、有特色的五台山傳統佛事基本不做了,取而代之的是不用樂器、唱調也不相同的「南方佛事」。

二、原因:

1、五台山傳統的法事活動減少,傳統的音樂舞蹈沒有用場。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對有的曲調有所恢復,但僅為文化交流或為本地宣傳而用,沒有恢復太多的曲目。造成大量有價值的傳統曲目遺失。在《吉祥法會》的抄本中,有各種古曲40餘首,青廟的舞蹈也在其中。由於法會已經不做,這些曲調接近失傳,舞蹈已經失傳(散落在民間)。

2、培養一個能夠演奏樂器並會唱經的僧人需要的周期較長,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培養出來用處不多,各寺廟積極性不高。

3、僧人流動頻繁。有的寺院曾用了多年的時間培養出幾批能夠演奏樂器的僧人,但大部分都離開了,現在做一場較大的傳統佛事都需要借人。

4、由於間隔年代太長,大多會演奏的僧人相繼圓寂,現在老師傅所剩無幾,身體也大多虛弱,教授方式又需「口口相傳」,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2004年,山西省公布五台山佛教音樂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情況略有好轉。[3]

相關視頻

五台山佛樂mp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樂李娜

五台山佛樂之寶光禪寺《千聲佛》

五台山佛樂 菩薩頂黃廟音樂:捧措點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