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印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印鄉是在2005年12月撤銷原龍街鄉、鼠街鄉,合併後新成立的一個鄉。五印鄉隸屬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在該縣的西部,東與廟街鎮南詔鎮毗鄰,南與青華、牛街接壤,西以漾濞江為界與昌寧縣珠街鄉隔江相望,北與漾濞縣雞街鄉、馬鞍山鄉一河相通。轄龍街、蒙新、新街、白池、鼠街、白乃、岩子腳、新民八個村民委員會,143個自然村,175個村民小組。距州府大理市90公里,距縣城39公里。[1]

地理氣候

全鄉為山地結構,地勢東高西低,土壤結構以紅土和山地森林腐殖秀麗山川土為主。層巒疊嶂,地形複雜,高差相殊甚大。五印鄉最高海拔為2806米,最低海拔為1179米,全鄉平均為1800米-2000米之間,海拔2100米以上為冷涼高山區,海拔在1400以下沿江一帶為低熱河谷區。境內山脈屬雲嶺哀牢山脈,屬於瀾滄江(漾濞江)水系,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6℃,年平均降雨量835毫米;多集中於6至10月,乾旱是主要危害。五印歷史悠久、山川錦繡、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為440.4平方公里,轄區耕地面積為41930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1.7畝。在耕地面積中,水田8288畝,旱地33642畝,適宜栽種的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麥、白芸豆、大豆等。經濟作物有烤煙、紅花等。擁有林地48.2萬畝,主要種植雲南松、華山松、泡核桃、梅子、花椒、木瓜等;花卉有玫瑰、杜鵑花、獨具特色的蓮瓣蘭草。藥材有三七、草烏、天麻等。經濟林果有雲南松、華山松、泡核桃、梅子、花椒等。菌類有松茸、香菌、黑木耳等。主要的礦產資源有扎村金礦。集市主要有新龍街、新街、新街場、老街場和岔河街。

農村經濟

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7717萬元,比上年6864萬元增853萬元,增幅為12.40%;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比上年增收189元,增長12.9%。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176畝,其中小春34200畝,大春39976畝,實現糧食總產1318.38萬公斤,比上年增28.38萬公斤,增長2.20%;其中小春330.98萬公斤,大春987.4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536公斤。主要經濟作物:全年種植烤煙8430畝,完成收購量134.94萬公斤,完成計劃數108.70萬公斤的146.67%,實現煙農收入2126.08萬元,比上年的1300萬元增826.08萬元,全鄉農民人均煙葉收入達866.80元,進入鄉級收入的煙葉稅209萬元。白芸豆種植5000畝,實現總產95.70萬公斤,產值達380多萬元。有林面積48.2萬畝,森林覆蓋率72%。全鄉大牲畜存欄21093頭,牛存欄19687頭,出欄10182頭;生豬存欄30710頭,出欄23578頭;羊存欄22360隻,出欄27370隻;家禽存欄175398羽,出欄281411羽只;禽蛋產量177.10公斤;畜牧業總產值達6555.39萬元。[2]

主要景點

五印鄉位於巍山縣城以西,境內山川秀麗,景色迷人,是巍山縣著名景點小雞足山和五印山所在地。

五印山一名千佛山,在巍山縣城西南的五印鄉,高聳入雲,氣勢磅礴。山半腰並排突起五個山峰,宛如五顆倒立着的大印,五印山因此得名。五印山是巍山境內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中建有勝光寺、祗林寺、普陀寺、靜室、太子殿等佛教寺院。明代曾有刑部主事宣廷式、福建興化府推官宣廷賓弟兄二人辭官回籍在五印山為僧隱居;清代有高僧照宏、道余、學清、性量、廣載在山中開堂講經說法,四方僧人云集,使五印山聲播滇西,成為佛教的聖地。五印山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優美,在勝光寺可看到佛光、彩雲現瑞、蜃樓玉宇三種自然景觀,巍山舊志稱之為"五印靈光",把她列為巍山十六景之一。勝光寺即由此得名。觀看佛光一般在秋天的早晨,到有雲霧籠罩山壑邊,當太陽出山的時候,在雲霧中可看到一圈圈五色光環,攝四方景物和遊人於內,並隨景物和遊人的變化而變化,十分有趣而神奇。康熙《蒙化府志》對這種景觀作了記載:"秋曉晴明,雲氣自下鋪於壑中,光若雲海。每於早日初升,則有五色圓光,攝人影於內。"觀賞"彩雲現瑞"的時間,一般在秋雨初晴的中午,當太陽當頂時,天空的雲彩會呈現各種形狀,美麗異常。"蜃樓玉宇"常出現在農曆的二、八月間,在雨後放晴,太陽落山的時候,在五印山西部的天空中,會出現各種幻景,有似草原上滾動着的牛羊,有似汪洋大海中飄浮着的帆船,有似深山密林中的古剎等等,可一飽眼福。除"五印靈光"外,五印山中還有八景,即佛光現瑞、五印摩空、天杪晴霞、夜闌村火、石噗甘泉、林吞返照、千峰霽月、萬壑秋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五印山的朝山廟會,屆時四面八方的各族群眾都前往朝山,彝族群眾則在歌頭的帶領下,和着蘆笙、笛子的拍子,翩翩起舞,打歌調激揚頓挫,震撼山谷,給山會增色添輝。

基礎設施

水利建設:組織實施了別樂古、石頭村、岩子腳等11500米三面光大溝建設工程;共完成小水窖池建設1058口;完成了蒙新村委會富堂村民小組煙水管網工程8320米;投入資金40多萬元,完成了8件人畜飲水項目。農田水利項目的建設實施,解決了2000多群眾的飲水困難和3000多畝田地的灌溉問題。農業基礎設施舊貌換新顏,為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電力通訊建設:近年來,先後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架設高壓輸電線路60多千米,架設低壓輸電線路及入戶室內線100多千米,解決了57個村組3000多農戶的通電用電問題,全鄉村組通電率達到100%。全鄉通電率達100%。全鄉電視覆蓋率達97%,電視普及率55%。有移動電話通訊基站8座(移動公司6座、聯通公司2座),電話覆蓋率達95%。

公路建設:牢固樹立"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大力發展交通事業。配合縣交通局搞好了縣鄉公路養護,同時完成了鄉村公路彈石路面改造測量新民8.75公里、龍街14.8公里、岩子腳16.5公里;積極籌措資金和組織當地群眾,對岩子腳、新民、龍街、蒙新四條鄉村公路進行了養護,確保了鄉村公路常年暢通,改善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鼓勵和支持當地人民群眾搞好村組公路建設;積極配合縣交通局完成了河西、狗街河兩座大橋建設。舉全鄉之力,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幫助群眾修通致富路。近年來,先後投入資金250多萬元,開挖了200多公里村組公路,解決了87個村民小組15000多群眾通路問題。目前,全鄉村組通路率達96%。

能源建設: 加大以沼氣池、節能灶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建設。兩年來,共建成沼氣池731口,節能灶684口,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人口民族

全鄉總戶數6450戶,總人口25130人,其中男13080人,占總人口的52.1%;女12050人,占總人口的47.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人。年內出生率10.2‰;年內死亡率5.2‰;鄉內有11個民族,彝族、漢族、苗族、僳僳族是這裡的主體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146人,占總人口數的76.3%;其中彝族18574人,占總人口數的74%;其他民族有白族、拉祜族、藏族、回族、納西族、傣族、怒族等。[3]

社會事業

教育

全鄉有兩所中學,2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942人,在職專任教師62人;有9所完小,48個教學點,9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115人,在職小學專任教師102人,全鄉還有代課

教師32人。全鄉有一所私立幼兒園,3個教學班,在園幼兒85人。有一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八所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鄉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重點抓好了學校危房改造、"兩基"成果鞏固、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工作,全鄉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口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一年來共投入資金137萬元,完成了富堂校點、蒙新小學、鼠街小學 、備利灑校點和新村校點等5個(校)點的排危任務,共排除危房1700平方米,新建校舍1354平方米。危房改造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保障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年內順利完成了印山小學滴水箐校點、上五嘎路、陰山等3個校點的撤併工作。

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入學率不斷提高,輟學率明顯下降。初中入學率達到了96.10%,輟學率為1.67%,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9.76%以上,輟學率為0.44,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控制指標。

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人事制度改革後,通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教師考核力度,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進程,使全鄉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在2008年的中考中我鄉兩所中學(龍街中學、鼠街中學)共有101名學生上了普通高中分數線,鼠街中學在全縣15所初級中學中,中考綜合評比名列第二名,獲得縣級中考先進集體。

文化建設

有鄉級文化站1個,工作人員2人,村文化室8個。近幾年來,我鄉相繼組建了5支文藝隊,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我鄉還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風俗

生活在這裡的彝族群眾,他們能歌善舞。彝族打歌是他們傳統的集歌、舞、樂為一體的集體娛樂活動。"調子一響,腳板就癢,蘆笙一吹,歌聲就飛",每逢婚喪嫁娶、豎柱蓋屋等這些時候,或者節日期間、朝山廟會,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聚在一起,圍着篝火,在歌頭的帶領下,和着蘆笙、笛子的拍子,載歌載舞,時而"蒼鷹搓腳",時而"矮蹲物達",舞姿優美,打歌調激揚頓挫,震撼山谷。農曆二月八、五印山朝山、小雞足朝山、靈寶山廟會等都是彝族打歌的盛會。在這裡,可以盡情體會這個民族原始的風情,男人的粗獷,女人的柔美,盡在其中,充分感受這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的文化,探索和發現彝族這個古老民族神秘而奇異的文化。[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