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加皮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加皮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五加皮

【生境分布】

生於灌木叢林、林緣、山坡路旁和村落中。我國西自四川、雲南,東至海濱,北自山西、陝西,南至雲南和東海海濱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 W. Smith的乾燥根皮。本植物掌狀複葉通常由五片小葉交加而成,故名五加。其根皮入藥,名五加皮。

【藥材歷史考證】

五加皮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五葉者良。生漢中及冤句。五月、七月采莖,十月采根。陰乾。」《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樹生小叢,赤蔓,莖間有刺,五葉生枝端。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硬。今所在有之。」

《本草圖經》曰:「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堅硬。……今江淮所生乃為真者,類地骨,輕脆芬香是也。

其苗莖有刺,類薔薇,長者至丈余。葉五出,如桃花,香氣如橄欖。春時結實,如豆粒而扁,春青,得霜乃紫黑。」並附有「衡州五加皮」和「無為軍五加皮」圖。李時珍曰:「此藥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五加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灌木,高2~3m。枝灰棕色,柔軟而下垂,蔓生狀,無毛,節上通常疏生反曲扁刺。掌狀複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有小葉5片,稀3~4片;葉柄長3~8cm,無毛,常有細刺;小葉無柄,小葉片膜質至紙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 5cm,頂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鈍齒,兩面無毛或沿脈疏生剛毛,側脈4~5對。

傘形花序單個(稀2個)腋生或頂生於短枝上,直徑約2cm,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2cm,結實後延長;花梗長6~10mm;萼全緣或有5小齒;花瓣5,黃綠色,長圓狀卵形,長2mm;雄蕊5,花絲長2mm;子房2室,花柱2,離生或基部合生。漿果扁球形,長約6mm,黑色;宿存花柱長2mm,反曲。花期4~8月,果期6~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不規則捲筒狀,長5~15cm,直徑4~14mm,厚約2m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樣斑痕;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1]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有少數分泌道散在。韌皮部寬廣,外側有裂隙,射線寬1~5列細胞;分泌道較多,周圍分泌細胞4~11個。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細小澱粉粒。

本品粉末灰白色。草酸鈣簇晶直徑8~64μm,有時含晶細胞連接,簇晶排列成行。木栓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壁薄;老根皮的木栓細胞有時壁不均勻增厚,有少數紋孔。分泌道碎片含無色或淡黃色分泌物。澱粉粒甚多,單粒多角形或類球形,直徑2~8μm;復粒由2至數十分粒組成。[2]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淨,剝取根皮,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性能功用】

辛、苦,溫。歸肝經腎經。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內服:4.5~9g,水煎服。

【附註】

1.置乾燥處貯藏,防霉,防蛀。

2.除以上正品五加皮以外,作為五加皮入藥的還有蘿摩科植物槓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根皮。習稱香加皮、北五加皮。主產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甘肅、湖南等省。其原植物主要區別特徵:蔓生灌木,具乳汁。單葉互生,披針形。聚傘花序腋生,花冠5裂;雄蕊5;

瞢莢果雙生。其藥材性狀特徵:呈捲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狀,長3~10cm,直徑1~2cm,厚2~4mm。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鬆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

該藥材功效與五加皮相似,但有毒性,服用過量可使人先震顫,後麻痹,心肌興奮,最後引起死亡。其內服量為3~6g。不可久服或服用過量,以免中毒。因其毒性大而療效不及正品五加皮,建議取締使用。[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