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加皮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加皮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形態採制】

南五加屬五加科植物,有短根五加、無梗五加、刺五加。落葉灌木,高2~3米。樹灰黑或黑色,小枝淡灰褐色,無刺或有少數刺,複葉掌狀,互生,具有3~5小葉,小葉長圓、橢圓或倒卵形。傘形花序,密集成頭狀,呈球形,花兩生,暗紫褐色。

果實為槳果狀核果,橢圓狀卵形,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山地溪流岸邊、丘陵坡地、林綠灌叢之間,山區或半山區均有生長。其有效成分為4-甲氧基水楊醛,無毒。

北五加皮是蘿摩科植物槓楊柳的根皮,落葉灌木,體內有乳汁。干皮灰褐色。小枝對生,黃褐色。單葉對生,葉片披針形,革質,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先端漸尖。傘形花序,淡黃資色。果角形,近圓柱形,兩兩對生,稍彎曲而先端相連。種子狹紡錘形,暗褐色。

花期6~7月。果期9~10月。生於硬質地或多石溝子、山坡上。有效成分是槓柳、強心苷及少量的4-甲氧基水楊醛。除有一定的南五加功效外,主要是強心。五加皮均在春秋挖根,趁濕敲打,除去木心,將皮曬乾,生用。

【養生保健作用】

歷代所用五加皮均指南五加皮,味辛、苦,性溫,歸肝經、腎經。南五加皮與北方五加皮均有祛風去濕之功。

但南五加皮兼有壯筋骨、補中益精髓之功,治療小兒遲行,久服輕身耐老,且無毒;北五加皮雖有毒,但能強心,治療心衰竭。既然有區別,故使用時不可不分,不可不慎。

養生保健多用於強筋骨、祛風濕、止痛利尿、強心,治療風濕症及水腫。

【養生配方推薦】

(1)五加皮200克。煎水熏洗,洗後慢慢送上肛頭。每日1次。用於治療久痢脫肛。

(2)五加皮15克,茯苓皮15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於治療水腫。

(3)重用北五加皮治冠心病並心力衰竭有效。《上海中醫藥》1982年3期載,用北五加皮18克,桂枝6克,丹參12克,赤芍9克,川芎45克,薤白9克,瓜蔞皮9克,茯苓9克,車前子12克,川牛膝9克,服數劑,治療水腫、氣逆、胸悶、頸靜脈擴張均有效。

【保健注意】

(1)常用量5~15克。

(2)陰虛火旺者慎用。 [1]

【功效作用】

1、五加皮治水腫小便不利:五加皮、陳皮、生薑皮、茯苓皮、大腹皮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2、五加皮治腰痛:五加皮、杜仲(炒)。上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衛生家寶方》五加皮散)

3、五加皮治跌打損傷,骨折,瘡毒,瘧疾。《雲南中草藥》

4、五加皮化痰除濕,養腎益精,去風消水,理腳氣腰痛,治瘡疥諸毒。《本草再新》

5、五加皮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痛:五加皮功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可用於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症,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

6、五加皮用於水腫、小便不利:五加皮又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地骨等藥同用。

7、五加皮用治產後癖瘦。(《備急千金要方》五加酒)

8、五加皮,腳氣之病,因於風寒濕三氣而成,風勝則筋骨為之拘攣。濕勝則筋脈為之緩縱,男子陰痿囊濕,女子陰癢蟲生,小兒腳軟。寒勝則血脈為之凝滯,筋骨為之疼痛,而腳因爾莫行。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蓋濕去則骨壯,風去則筋強,而腳安有不理者乎。但此雖屬理腳之劑,仍不免有疏泄之虞,須於此內參以滋補之藥,則用之歷久而不變矣。《本草求真》

9、五加皮治損骨:小雞一隻,約重五、六兩(連毛),同五加皮一兩,搗為糊,搦在傷處,一炷香時,解下後,用山梔三錢,五加皮四錢,酒一碗,煎成膏貼之,再以大瓦松煎酒服之。(梅氏《驗方新編》)

10、五加皮治鶴膝風: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煮三炷香,日二服,以醺為度。(《外科大成》五加皮酒)

11、五加皮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贏,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別錄》

12、五加皮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日華子本草》

13、五加皮,觀《本經》所主諸證,皆因風寒濕邪傷於(足少陰、厥陰)二經之故,而濕氣尤為最也。《經》雲,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又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肝腎居下而主筋骨,故風寒濕之邪,多自二經先受,此藥辛能散風,溫能除寒,苦能燥濕,二髒得其氣而諸證悉瘳矣。又濕氣浸淫,則五臟筋脈緩縱;濕氣留中,則虛贏氣乏。濕邪既去,則中焦治而筋骨自堅,氣日益而中自補也。其主益精強志者,腎藏精與志也。《本草經疏》

14、五加皮治兩腳疼痹,風濕也。五加皮苦泄辛散,能治風濕。《藥性論》言其破逐惡風血。破逐惡風血,即治痹之義也。丹溪治風濕腳痛加減法雲,痛甚加五加皮。可見其逐惡血之功大也。《藥性類明》

15、五加皮,宜下焦風濕之緩證。若風濕搏於肌表,則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釀酒,及酒調末服之,以行藥勢。心疝少腹有形為寒,肺熱生痿躄為熱,《本經》並主之。五加皮辛苦而溫,惟善化濕耳。化其陰淫之濕,即驅其陽淫之風。風去則熱已,濕去則寒除。即《別錄》之療囊濕、陰癢、小便餘瀝、腰腳痛痹、風弱、五緩,皆可以是揆之。《本草思辨錄》

16、五加皮治陰囊水腫:五加皮9g仙人頭30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17、五加皮治四、五歲不能行:真五加皮、川牛膝(酒浸二日)、木瓜(干)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調下,一日二服,服後再用好酒半盞與兒飲之,仍量兒大小。(《保嬰撮要》五加皮散)

18、五加皮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蹩,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本經》

19、五加皮治皮膚、陰部濕癢:五加皮適量 煎湯外洗.(《青島中草藥手冊》)

【食用方法】

1五加皮藥酒

組成:五加皮3兩、熟地3兩、丹參3兩、杜仲(炙微黃)3兩、蛇床子3兩、乾薑3兩、地骨皮2兩、天門冬1兩、鐘乳石4兩。

製法:前藥除熟地、天冬切碎外,余藥共為粗末,用生絹布盛,用好高粱酒15斤浸7天後濾清,然後加冰糖24兩。

用法:每服1杯,飯後溫服,1日2至3次。量小者酌減,以不醉為度。

主治:男子腎虛,小便淋瀝,婦人陰中濕冷,腹脅痞塊身瘦,腰膝時痛,及左癱右瘓,手足拘攣。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昌方)。

2五加皮湯

組成:五加皮300克、丹參240克、石斛(酒浸)180克、杜仲(酒浸,炒斷絲)、附子(炮,去皮、臍)各150克、牛膝(酒浸)、秦艽、川芎、防風、桂心、獨活、茯苓各120克、麥門冬(去皮)、地骨皮各9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上銼為末。每服12克,加生薑5片,大麻子一撮(研破),水250毫升煎湯,空腹服。

主治:腎勞虛寒,傷精損髓,呼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3赤芍五加皮粥

材料:大米100克、五加皮、骨碎補、土鱉蟲各10克、赤芍15克、精鹽1/2小匙。

做法:

1、將骨碎補,五加皮,赤芍,土鱉蟲洗淨,放入鍋中,加誰煎煮取汁;大米淘洗乾淨,撈出瀝乾備用。

2、做鍋點火,加入適量清水,先下入大米,藥汁,用中火煮至至粥將成,再加入精鹽攪拌均勻,略煮片刻,即可出鍋食用。

功效:活血去淤,強健筋骨。

4五加皮湯

組成:羌活(去蘆頭)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赤芍藥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五加皮(洗)半兩、秦艽(去蘆)半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筋實極,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動,腳下滿,不得遠行,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來源:《普濟方》卷十五引《濟生》。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五加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