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遊羅泉古鎮(莫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遊羅泉古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雲遊羅泉古鎮》中國當代作家莫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雲遊羅泉古鎮

羅泉古鎮這個富有古韻和詩意的名字最先被織入我的大腦,是六年前閱讀作家海清涓的長篇小說《羅泉井》的時候

《羅泉井》,寫的就是發生在內江資中羅泉古鎮的故事。書中說,當年三國丞相諸葛亮揮師南征,駐紮在盤山腳下。部隊野炊尋找水源時,從山麓偶然挖出了一眼汩汩清泉。諸葛亮見泉水噴涌,勢大如籮,便將其命名為籮泉井。部隊在那兒駐紮兩年多的時間裡,還先後挖了類似水井四口,即桂花井、大壩井、花園井和觀音井等。

到了清朝,一位姓竹的州官經常騎在、當地羅姓府衙頭上作威作福。府衙非常氣憤,但又無計可施。為泄私憤,府衙心生一計,將「籮」字頭頂上的「竹」帽子甩了,改為己姓——羅。從此,那「籮泉井」就變成了「羅泉井」,羅泉古鎮也因此而得名。

如此具有故事的地方,怎不令人神往呢?但是,令我神往的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那兒有千年卓筒井。而卓筒井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發明之地恰恰就在我們家鄉,甚至連我們家鄉的地名都叫卓筒井鎮啦。「此卓筒井是彼卓筒井嗎?」揣着這個問號,趁退休有了時間,我們在一群大雁的導航下,沐着淺淺秋雨,一溜煙便把車開進了170多公里遠的羅泉古鎮。

羅泉古鎮像中山古鎮、街子古鎮、柳江古鎮一樣,依山就勢,傍河而建。那河叫珠溪河,它蜿蜒曲折,形若游龍,所以羅泉古鎮又有「川中第一龍鎮」之稱。同時,也因珠溪河的環繞、浸潤,使羅泉古鎮像一首流動的抒情詩,舒緩浪漫而意蘊雋永。

遊覽古鎮,主要是看古蹟,而有1700多年歷史的羅泉古鎮名副其實,在那盈尺之地的「五里長街」上,有20多處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100個千年古鎮中單位面積內擁有古蹟最多,且保護最完好的古鎮。走着走着,不經意間就會與古蹟撞個滿懷。

最先闖入我們眼帘的是興隆街的繡樓。它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繡樓,是古代女子專門做女紅的地方,而羅泉古鎮的繡樓卻是當地鄉紳劉明金的老宅。它雖然沒有洛帶古鎮那繡樓宏偉壯觀,但從樓內那些製作精湛的飛檐、瓜吊、花窗和美人靠中,仍然可以看出當年羅泉古鎮的輝煌。

在觀音沱街口,就是舉世聞名的羅泉會議會址陳列館了。館中展出的《四川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羅全會議與辛亥革命》等書籍、圖表和人物簡介告訴你,羅泉會議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會議。史稱:它「點燃了全川武裝起義的烽火,擴大了四川保路運動的社會影響,促進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難怪孫中山先生都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還要遲一年半載。」

如此重要的會議,怎麼放在遠離省城600多公里之外的羅泉鎮召開呢?因為那兒山高皇帝遠和常年有鹽商雲集,易於躲避風險。據記載,與會者當時就是打扮成鹽商潛入羅泉的。

往左邊一拐,經過老街子、嘉興巷,去到河東街,就會看到羅泉古鎮最珍貴的建築——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鹽神廟。從廟門上那「味中居上品,天下第一觀」的楹聯中,就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鹽味。

兩千多年前,為了保佑鹽業發展和方便鹽商聚會而修建的羅泉鹽神廟,有「世界奇廟」之稱。那麼它「奇」在何處呢?奇一,世界上建有上萬座與鹽相關的廟宇。但是,以鹽神命名的廟宇卻只有羅泉古鎮一座,其他都是以地名、名人或主建者命名的。奇二,羅泉古鎮由鹽而興,採鹽歷史可追溯到秦朝。在不到70平方公里的狹窄土地上,居然鑽了1515口與我們家鄉一模一樣的卓筒井,占川中地區卓筒井總數的七分之一,其聲勢不亞於有「鹽都」之稱的自貢。奇三,地處四川的羅泉古鎮,鹽神廟卻是一個徽派建築。奇四,鹽神廟地上那堅硬的黃砂石都踩踏起了坑坑窪窪,而鹽神廟雕樑畫棟上面的彩繪卻鮮艷如初。奇五,所供鹽神為管仲。管仲是春秋時的政治家,他與鹽有何干係?是因為他曾經管理過漁鹽業嗎?

除此之外,那兒還有蕭家大院、鍾氏宗祠、豫鼎恆號、鹽茶古道、城皇廟、子來橋和老龍頭等古蹟會讓你眼前一亮。同時,羅泉古鎮的美食也令讓你食慾大開。至於九大碗、雞冠粑、涼拌鯽魚就不用說了,僅用當地礦泉水特製的、有「巴蜀一絕」之稱的豆製品,就會讓你目不暇接、味蕾淪陷。街鋪上有豆腐乳、豆筋鼓、豆腐皮、豆腐乾、黑豆豉、臭豆腐、脆皮豆腐、五香豆腐。餐館裡面更豐富,有細白嫩綿、麻辣鮮香的鐵板豆腐、鍋煎豆腐、黃金豆腐、勺根豆腐、金磚豆腐、鍋邊豆腐、熊掌豆腐、麻袋豆腐、鲶魚豆腐、蟹黃豆腐、白油豆腐、廂廂豆腐、鲶魚豆腐苦瓜圓子燒豆腐、油炸豆腐包子等等等等,儼然就是一個豆腐世界。豆腐為長壽食品,到此一游者,無一不坐下來大快朵頤。

翌日清晨,珠溪河畔的薛荔、油茶、楊樹剛剛醒來,我又獨自去家鄉般親切的羅泉古鎮雲遊了一番。直至雙腳在荊棘縱橫的鹽茶古道上沾滿了汪汪露水,我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1]

作者簡介

莫測,重慶作家協會、散文學會、雜文學會、公安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報告文學學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