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南蘇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南蘇鐵(拉丁學名:CycassiamensisMiq.),又稱暹羅蘇鐵。是蘇鐵科裸子植物,常綠小灌木。成株常有分歧。葉為羽狀複葉,叢生於莖頂,小葉橢圓形,葉緣有不規則的淺刻,葉柄有刺,葉背密布鱗屑。喜高溫多濕,全日、半日照均可。每年冬季或早春可將葉片全部剪除,春暖萌發新葉會更美觀。產雲南南部,緬甸、泰國、越南也有分布。

觀賞植物,髓含澱粉可供食用。漸危物種,為國家三級珍稀保護植物。

  • 中文名:雲南蘇鐵
  • 拼 音:yún nán sū tiě
  • 學 名:Cycas siamensis Miq.
  • 界:植物界
  • 亞 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 門:輪藻總門
  • 門: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 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綱:松綱
  • 亞 綱:蘇鐵亞綱
  • 目:蘇鐵目
  • 科:蘇鐵科
  • 屬:蘇鐵屬
  • 種:雲南蘇鐵

生長習性

常生於季雨林林下 ,生於向陽山坡的灌叢中或疏林下。

分布範圍

雲南西南部思茅、景洪、瀾滄、潞西等地區;廣西、廣東、有栽培。緬甸泰國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保護情況

雲南鐵樹為漸危種,國家三級珍稀保護植物。

主要價值

藥用

中藥名:鐵樹

出處:清《植物名實圖考》載:「鐵樹,滇南十二歲一實,樹端叢葉,長七、八寸,形如長柄勺,四旁細縷,正如俗畫鳳尾,色黃。果生柄旁,扁圓,中凹有核,滇人呼為風皇蛋。」以上所述特徵及附圖,與本種相似。 別名:蘇鐵、象尾菜、孔雀抱蛋、暹羅蘇鐵、鳳尾蕉、節節蘿蔔

來源:為蘇鐵科植物雲南蘇鐵的根、莖、葉、花(孢子葉)。採收和儲存:根、葉、莖全年可采,初夏採花,曬乾備用。 性味:苦;酸;性平

功能主治:化濕理氣;清熱解毒。主慢性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高血壓;難產;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⑵中藥名:雲南蘇鐵根

主治:用於濕熱黃疸,陰腫陰癢,白帶,濕疹等症。

性味歸經:苦,寒。肝、膽、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

⑶中藥名:雲南蘇鐵莖

主 治:用於肝經濕熱所致黃疸,慢性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

功 效:清熱解毒。

性味歸經:苦,涼。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克。

中藥名:雲南蘇鐵果

別名:無漏子、無漏果、千年棗、萬歲棗、海棗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收,曬乾備用。

觀賞

蘇鐵類植物四季常青,樹形美觀,葉酷似羽毛,常作切花用,種子大而艷麗,俗稱「鳳凰蛋」.因其生命長久,即使數百年樹齡,仍青春常駐,開花結實,被視為長壽、吉祥的象徵.蘇鐵的樹幹蒼勁,葉叢終身濃郁翠綠堅挺,又象徵着公正與鐵面無私.蘇鐵類植物因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荊棘價值。

藥理作用

致癌作用:自1963年發現蘇鐵屬旋鐵樹的種子和殼能誘發腫瘤以後,許多實驗室先後證實,其致癌原系所含的氧化偶氮類甙-蘇鐵甙(cycasin)和新蘇鐵甙(neocycasin)A、B。蘇鐵甙長期或一次餵飼或灌腸,可使大鼠發生乳癌、肝癌、腎癌和腸癌,使小鼠發生肺腺瘤,也能使豚鼠、田鼠發生腫瘤。一般認為蘇鐵甙本身並無毒性或致癌性,需經腸道內細菌的β-糖苷酶水解,生成甲基氧化偶氮基甲醇(即蘇鐵甙元),再轉化為親電子的中間物,形成能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質起反應的活性甲基。因此,腹腔等非口服途徑一般不能致癌。只是在新生小鼠、新生田鼠、新生大鼠的皮膚中存在β-D-糖苷酶,所以皮下用藥亦能誘發腫瘤。蘇鐵甙具有水溶性,用水充分洗滌後可以除去。

神經毒性:牛食鐵樹果種於,可引起麻痹,且常發生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薄束及脊小腦背束產生髓鞘脫失,並有嗜餓性物質沉積。大鼠或金田鼠有胎仔在母體內接觸蘇鐵甙元,產後而形成小頭症(Microencephaly),骨性顱頂蓋變狹,但生存時間仍相當長;有些大鼠在13-15個月後,有神經膠質瘤。

毒性:小鼠口服大劑量蘇鐵甙後無立即中毒現象,但經12-18小時後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肌麻痹死亡。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1.67g/kg、豚鼠為1.0g/kg,大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MLD)為44mg/kg。蘇鐵甙對呼吸、血壓、心臟、血管、腸和子宮作用輕微。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種子及莖頂部的樹心有毒。中毒症狀為頭暈,嘔吐。

形態特徵

樹幹矮小,基部膨大成盤狀莖,上部逐漸細窄成圓柱形或卵狀圓柱形,高30-180厘米,或稍高,徑10-60厘米,下部間或分枝。

羽狀葉長120-250厘米,或更長,幼嫩時被柔毛,葉軸橫切面呈半圓形、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葉柄長40-100厘米,兩側具刺,刺略向下斜展,圓錐狀,長約3毫米,直或微彎,刺間距離2.5-5厘米;羽狀裂孢片40-120對,或更多,在葉軸上較稀疏地排成兩列,中部的羽狀裂片間距約2厘米,披針狀條形,直或微彎曲,長25-33厘米,寬1.5-2.2厘米,薄革質,邊緣稍厚,微向下反曲,上部漸窄,先端漸尖,基部圓,兩側幾對稱,常不下延生長,兩面中脈隆起,平滑有光澤,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淺。

雄球花卵狀圓柱形或矩圓形,長達30厘米,徑6-8厘米,小孢子葉楔形,長2-3厘米,有光澤,頂部近菱形,密生黃色絨毛,後漸脫落,長約1厘米,兩角呈三角形,先端向上反曲,具一個易折的鑽形尖頭;大孢子葉密被紅褐色絨毛,成熟後漸脫落,上部的頂片卵狀菱形,長4-6厘米,寬3-5厘米,邊緣蓖齒狀深裂,裂片約10對,條狀鑽形,長1.5-3.5厘米,粗約2毫米,大孢子葉下部柄狀,長5-7厘米,在其中部或中上部兩側着生2-4枚胚珠,胚珠無毛。 種子卵圓形或寬倒卵圓形,頂端有尖頭,熟時黃褐色或淺褐色,種皮硬質,平滑,有光澤,長約2-3厘米,徑1.8-2.5厘米。[1]

該種考證

早在1890年W.T.Thiselton-Dyer曾記述C.siamensisMiquel分布於緬甸、泰國及印度支那地區,但未指明中國是否分布。1902年他則明確把中國列為原產地,引證標本為A.Henry(邱園存放)采於雲南思茅海拔1300-1600米的林中。J.Schuster(1932)把Morse273號采自中國的標本(邱園存放)亦鑑定為C.siamensisMiquel。陳嶸於1937年首次稱C.siamensisMiquel 為「雲南蘇鐵」,認為其產雲南省。郝景盛1951年記述中國廣東、廣西及雲南均產,並稱之為暹羅蘇鐵。而Shiu-Ying Hu1964 年則又稱之為野蘇鐵,引證標本為采自雲南的Henry13637,Rock2680。鄭萬鈞等(1975,1978,1983) 在《中國植物志》與《中國樹木志》採用陳嶸「

雲南蘇鐵」的名字,記述其產於雲南西南部及南部的潞西、瀾淪、思茅、景洪等地,廣西、廣東有栽培。其後的地方植物志及有關植物書刊都跟從《中國植物志》,普遍採用「雲南蘇鐵」一名。

雲南蘇鐵(C.siamensisMiquel)一名也為許多園藝書刊所廣泛引用,如陳植(1984)的《觀賞樹木學》,孫可群等(1985)的《花卉及觀賞樹木栽培手冊》及陳俊愉、程緒珂(1990)的《中國花經》 等。


「雲南蘇鐵」與「暹羅蘇鐵」的學名都為Cycas siamensis,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同一物種。但美國蘇鐵專家C.M.Whitelock 1989年來中國開展蘇鐵考察時首次發現雲南蘇鐵的錯誤鑑定。他曾這樣記述:「在桂林植物園生長有采自廣西南部掛牌為雲南蘇鐵。C.siamensisMiquel的蘇鐵植株,它們與泰國的暹羅蘇鐵(C.siamensisMiquel)屬不同的種類,其羽葉深綠色,發亮,羽片漸尖,邊緣反曲。這種蘇鐵產生小型(直徑10-12厘米)緊包型雌球花,成年植株葉基片狀剝落,較大的植株形成類似於泰國暹羅蘇鐵的盤狀干基。「暹羅蘇鐵(C.siamensisMiquel)是Miquel在1863年根據J.E.Teysmann采自泰國的標本而命名的蘇鐵種類。據觀察,其主要形態特徵如下:樹幹高1-1.5米,干基膨大成圓盤狀。羽葉長80-100厘米,中部羽片長6-12厘米,寬4-6毫米。小孢子葉頂端具長0.5-2厘米的小尖頭,大孢子葉密被宿存的銹色絨毛,不育頂片兩側具7-16對側裂片,裂片長0.5-1.5厘米,胚珠1-2枚。種子外種皮具海綿狀纖維層,與中種皮不易剝離。從小孢子葉頂端具較長的小尖頭及外種皮具海綿狀纖維層結構來看,暹羅蘇鐵親緣上非常接近篦齒蘇鐵(C.pectinataHamilton),這一點為不少學者所接受,如W.T.T hiselton-Dyer(1890,1902),N.L.Bor(1953),D.D.Pant&B.Mehra(1962),David L.Jones(1993)及王定躍(1996)。只有篦齒蘇鐵具有類似的形態特徵,國內其它蘇鐵小孢子葉頂端小尖頭長不足2-3 mm,外種皮無纖維層,易與中種皮剝離。可見,不僅產於廣西西南部的蘇鐵不是暹羅蘇鐵(C.siamensisMiquel),與之類似,僅是樹幹基部膨大成圓盤狀;而且產於雲南西南部的蘇鐵也不是暹羅蘇鐵(C.siamensisMiquel),前者根本無圓盤狀干基。暹羅蘇鐵(C.siamensisMiquel)中產於泰國、緬甸與越國,中國不產,據調查,只有廣西南寧樹木園與廣東深圳仙湖植物園各有1-2株栽培。

陳嶸(1937)記述的雲南蘇鐵為小喬木,干高五尺至一丈。王定躍(1996)指出這麼高大的樹幹,雲南只有產於西雙版納與思茅的篦齒蘇鐵及產於個舊的灰干蘇鐵(C.hongheensisS.S.YangetS.L.YangexD.Y.Wang),而灰干蘇鐵的產地當時無人知曉,直到1990-1992年才被有關學者發現。可見陳嶸所指的「雲南蘇鐵」無疑就是篦齒蘇鐵(C.pectinataHamilton)。 鄭萬鈞(1975,1978,1983)所記述的雲南蘇鐵產於西雙版納與思茅等地「,羽片長120-250厘米中部的羽狀裂片長25-33厘米,寬1.5-2.2厘米,大孢子葉上部的頂片側裂片長1.5-3.5厘米。」據實地調查,該種蘇鐵樹幹不明顯,基部並不膨大成圓盤狀,小孢子葉頂端小尖頭長不足2毫米,外種皮無纖維層,而易與中種皮剝離。所以這些特徵顯然與暹羅蘇鐵(C.siamensisMiquel)不符,據研究應為單羽蘇鐵(C .simplicipinnaT.Smitinand)K.Hill)。

《雲南種子植物名錄》、《雲南植物志》及《雲南樹木圖志》記述的「雲南蘇鐵」除西雙版納和思茅地區的單羽蘇鐵外,產地還擴大到滇東南的河口縣。據研究,產於河口的蘇鐵為河內蘇鐵(C.tonkinensisLindenetRodigas)。而馮國楣(1989)所指的「雲南蘇鐵」不僅包括了產於滇西南的單羽蘇鐵,還包括了產於蒙自、彌勒的貴州蘇鐵(C.guizhouensisK.M.Lan etR.F.Zou)以及產於建水、石屏的元江蘇鐵(C.parvulaS.L.YangexD.Y.Wang)。四川省林科所(1975)所記載的「雲南蘇鐵」應屬攀枝花蘇鐵(C.panzhihuanensisL.ZhouetS.Y.Yang),而鍾濟新(1982)、李樹剛、梁疇芬(1991)記述的產於廣西西南部的「雲南蘇鐵」應為石山蘇鐵(C.miqueliiO.Warburg)。

《中國植物志》綜上所述,王定躍(1996)認為,C.siamensis中國不產,應恢復其中文名暹羅蘇鐵,而「雲南蘇鐵」則是一個被長期誤定,又廣泛引用而應予以廢棄的蘇鐵名稱。

《FloraofChina》(《中國植物志》經英文中外專家聯手進行增補和修訂,並最終以英文定稿)也指出《中國植物志》中的「雲南蘇鐵」系錯誤鑑定,其中所指的「雲南蘇鐵」應為寬葉蘇鐵(C.balansae),而真正的C.siamensis事實上僅分布於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