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雲南民族大學的校園深處,坐落着一幢具有民族雕塑特色的建築物,這就是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由於建館時間較長,珍藏文物較豐富,被稱為「開民族學博物館先河」的專業博物館

目錄

珍藏資源

雲南民族大學博物館珍藏着兩件藝術品:一幅大型的丙稀顏料繪畫。其內容為雲南各少數民族起源傳說和民族文化概貌的描述。這幅畫記錄了:一片沃土(豐饒的雲南大地);兩根線條(縱線為歷史發展脈絡,橫線為多彩的文化交融);三項活動(勞動、狩獵、戰爭);四種文化(原始文化、滇、爨、南詔大理文化);五類風俗(節日、歌舞、衣飾、婚俗、祭祀);六種宗教(原始泛靈信仰,道教、大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東巴教);七個故事(洪水葫蘆故事、江水中傳木懷孕生子·九隆故事、盤瓠故事、南方羽民故事、彩雲南現故事、舞蹈源於青蛙跳故事、鶴托大理故事)。這是中國第一幅以雲南各民族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壁畫[1],也是民族大學博物館最具特色的珍藏。另一件是我國天津着名的泥塑藝人「泥人張」所塑的雲南25個少數民族彩塑形象。這些雕像把雲南各族群眾雕繪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歷史保存價值。

這兩件藝術精品形象地為每個參觀者展示了我省少數民族的起源傳說,以及大致的文化構成以及服飾特色,全面、生動地反映了雲南各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

簡介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同年10月展出,它是一座國內最早問世的以收藏、陳列、研究少數民族民族文物為主的民族博物館。從時間上說是繼雲南省博物館之後的第二座專業博物館,建館22年來,已接待國內外參觀者18萬餘人。

建館之初,博物館就確立了以民族文化收藏為主的辦館方針,該館因收藏我省少數民族原生態藏品豐富而引以為自豪。這些館藏品多數是二十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從各民族地區徵集來的,包括各種質地和不同用途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服裝、飾品、古文字經典和宗教、風俗、藝術文物,多數藏品客觀、科學、形象地反映了我省不同地區、民族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狀況和特色,其中相當一部分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2]價值,有些是彌足珍貴的文物精品,如:牟定早期型小銅鼓,明代西雙版納宣慰司儀仗隊銅鼓等;有的已是絕無僅有的服飾絕件,如:元代象皮千總帽,清代傣族、彝族土司官服,清代漆面武士皮甲等;反映我省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器物、畫像,如:明代佤族男性生殖守護神舞蹈人形木雕木板,明代賓川雞足山工筆線描刻板佛道神像畫等。還有清代以來民間傳統手工紡織印染機具,已絕跡多年的十四檔強力地弩等工具器物。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傣族貝葉經、納西東巴經等雲南少數民族古文字的各類型寫本和刻本。

展廳展館

民族博物館按專題分類,各民族文物綜合交叉陳列,分列成三個展廳,一展廳為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具;二展廳是服裝飾品,織染部分;三展廳展出民族古文字和宗教、風俗、藝術文物。

在一展廳,我們可以看到山區民族的守寨門用的地駑,打獵用的平弩等傳統生產工具,可以看到鑽木取火的火石、火鐮、火繩等起火工具,還可以看到傣族封建領主制下功能性寨名送雞寨、養象寨、削使棍寨等等按照領主生活需求設立的村寨介紹。摩梭人早年間的家庭照所透露出的母系氏族在這裡亦有反映。

整個展廳展示形式別具一格,注重民族特色、注重文化氣息的傳遞。展品呈品字擺設,展廳中央部分仿民族寨子形式豎起一根斗杆,旁邊堆放的物件均有含義,體現出民族的價值觀和藝術審美觀。

二展廳有獲首屆中國服裝服飾博覽會展品獎、最佳設計獎等四個獎項的清代彝族新娘披肩等展品。很多展品都已是絕件;清代彝族土司官袍,傣族土司官服等,既有清代官服龍騰雲卷的繡樣又有當地民族服飾的特徵。彝族的牛皮衣,苗族的大象帽,哈尼族的熊皮帽,每件藏品均展現出各民族的當時生活特徵和狀況。有的服飾刺繡技術已經失傳,如傣族土司夫人裙服上的縷空貼繡,現已無人能繡出。

二樓展廳的展品多為獨件,絕件展品。

三展廳為古文字、宗教、風俗、藝術文物展廳,展出了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祭祀用品;彝族畢摩用的彝文經書;傣族的新平、西雙版納、德宏新老傣文等四種文字,流傳日本的南紹圖傳和流到台灣的大理國卷的臨摹畫。爨碑帖、傣戲服,納西木代宦譜等雲南各民族文化代表均有展示。這些彌足珍貴的展品成為民族多文化並存,多宗教並存的真實反映。

豐富、翔實的民族實物展品在對外宣傳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據博物館館長玉臘介紹,2003年10月,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士到民族博物館參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伉麗、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及王后,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都曾到訪參觀。挪威王后說:貴校有這樣好的博物館,讓人羨慕。

視頻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相關視頻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自製)
雲南民族大學雨花校區民族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