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南土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南土司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雲南土司

性質: 政治機構

囊括地區: 雲南全境

雲南土司為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軍到雲南蒙古梁王阿魯溫逃亡被追殺,明政府置雲南府。民族地區為土司。[1]

土司設立

明朝平定雲南後,自洪武至正統年間 (1368-1449),採取各種措施乃至戰爭手段,粉碎了分裂勢力麓川引發的邊疆危機,西南邊疆版圖得到極大拓展。明朝版圖最盛時幾乎包括了今緬甸全境,傳統的邊疆政區體制已不能滿足此時的邊疆控制需要,為適應新形勢下西南邊疆的社會發展狀況,明朝在西南邊疆逐漸建立起一套 "內邊區"與 "外邊區"分層管理的政區體制,深刻影響了西南邊疆的發展和疆域形成。

明朝西南邊疆政區的 " 內" 、" 外"分野。

明代編纂的全國性總志及雲南通志完整記錄了從洪武到天啟年間雲南的社會情況,無論是 《寰宇通志 》 、《大明一統志》抑或 《景泰雲南圖經志書》 、正德 《雲南志》 、萬曆 《雲南通志》 、天啟 《滇志》等書,其反映明代雲南行政建置均按兩種類型分別記載,透視出明代西南邊疆政區體制的 "內外分野"特徵。

現存明代最早的雲南通志 《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記載雲南布政司行政建置曰 : "直隸府、州、司凡二十九,外夷府、州、司凡十七。 " ① 值得注意的是,為何雲南布政司所轄分別為 "直隸府、州、司"和 "外夷府、州、司" ? 何謂 "外夷" ? 如該書所載,景泰六年(1455) 雲南政區建置情況為: ① 雲南布政司直隸府、州、司: ② 雲南府、澄江府、曲靖軍民府、尋甸軍民府、武定軍民府、臨安府、廣西府、廣南府、元江軍民府、鎮沅府、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楚雄府、姚安軍民府、景東府、順寧府、永寧府、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北勝州、者樂甸長官司、大理府、蒙化府、鶴慶軍民府、麗江軍民府、金齒軍民指揮使司、騰衝軍民指揮使司。雲南外夷衙門府、州、司: ③ 木邦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車裡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孟定府、孟艮府、干崖宣撫司、南甸宣撫司、隴川宣撫司、鎮康州、灣甸州、大侯州、威遠州、芒市御夷長官司,鈕兀御夷長官司。

綜合上舉諸書所載,明代雲南的外邊政區在洪武末年至永樂初年基本形成,主要是在以下三種不同的地區設置起來:

第一,元末明初麓川勢力擴展所侵占的地域。洪武年間 (1368-1398) 兩次征討麓川勝利後,為分解麓川勢力,將麓川侵占之地從麓川平緬宣慰司中析出 ,"設孟養、木邦、孟定三府,鎮沅、威遠二州,干崖、潞江、灣甸、大侯、者樂五長官司" , ② 初步形成以防禦麓川為目的的 "御夷"外邊政區。建文四年 (1402),在原麓川軍事控制區析置鎮沅州,復置因麓川擴張所廢威遠府之地為威遠御夷州。 ③ 永樂元年 (1403) 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大侯御夷長官司、灣甸御夷州、者樂甸御夷長官司等。 ④ 永樂四年 (1406) 設孟璉長官司,此為分化孟定府內麓川爪牙的力量而設。 ⑤ 永樂七年 (1409) 七月,復置因麓川擴張所廢鎮康府之地為鎮康御夷州。 ⑥ 經過一系列調整,到永樂八年 (1410) 前後,從麓川擴張區域析置的 "御夷"外邊政區業已形成,即孟定、孟艮二御夷府及鎮康、灣甸、大侯、威遠四御夷州。明朝經營數年 ,"麓川之地,可入版圖矣" 。

第二,明朝平定雲南後的新附地區設置為宣慰司或軍民宣慰司。明朝 "初定滇時,止車裡、麓川二宣慰司,已又立緬甸、老撾、八百大甸、木邦、孟養皆為宣慰,皆百夷種類也。七宣慰司包西南夷,直盡南還,漢唐未有也" ,西南邊疆 "麓川之外有國曰緬,車裡之外有國曰八百媳婦,皆內附" 。 ⑧ 永樂年間 (1403-1424),"雲南西南夷大古剌、小古剌等部落皆來朝,詔置宣慰使司二、長官司五以統之。 " ⑨ 隨後詔定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裡、老撾、大古剌、底馬撒、清定十宣慰司。永樂以後,各宣慰司紛爭不斷,明朝於大古剌、底馬撒等甚為邊遠政區鞭長莫及,基本失控。故明朝中期以後能夠長期維持管控的大抵為孟養、車裡、木邦、老撾、緬甸、八百大甸六宣慰司,即 "六慰" 。但是底馬撒、清定此後仍然處於六慰土司統治之下,理論上也是六慰的一部分。

第三,正統年間 (1436-1449) 三征麓川後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設置干崖、南甸、隴川三宣撫司。到景泰年間 (1450-1456),形成了穩定存在的西南邊疆外邊政區體系,包括"車裡、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老撾六軍民宣慰使司,孟定、孟艮二府,南甸、干崖、隴川三宣撫司,威遠、灣甸、鎮康、大侯四州,鈕兀、芒市二長官司" 。

① 簡言之,明代西南邊疆外邊政區的構成是通常所說的 "三宣六慰" ,以及特別冠以 "御夷"稱號的二御夷府、四御夷州和二御夷長官司。當然,明朝後期政區調整和析置,外邊政區數量略有增加,但區域仍然在雲南直隸腹里政區的外緣地帶,"內" 、"外"圈層結構的格局沒有變化。

明代西南邊疆的 "內 " 、"外"分野不僅體現在政區名稱上,也是當時政治地理態勢的直觀表達。從當時志書記載的雲南關隘、交通和雲南布政司轄屬範圍看,雲南的西南邊疆"內 ""外"分野很明顯,顯示着明朝對西南邊疆管理與控制的差異。正德 《雲南志》記載雲南布政司疆里說 : "東至普安衛界五百里,西至金齒軍民司一千六百三十里,南至車裡宣慰司二千一百里,北至武定府元謀縣姜驛三百八十五里,東到廣西泗城州治七百六十五里,東北到烏撒可渡橋六百三十里,北到四川會川衛五百六十五里,西北到麗江府巨津州一千三百八里,西到騰衝司二千里,西南到麓川宣慰司二千五百里,南到交址界二千六百里,東南到廣西田州府上郴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

② 這一區域正好是明代各書所謂 "雲南布政司直隸府、州、司"範圍,亦即雲南的腹里 ( "內" ) 地區,其統治和政區形式與內地一樣。而在此區域外圍則是雲南的 "外夷衙門"政區,正德 《雲南志》通過交通和關隘控制態勢來加以描述說: 雲南 "南以元江為關,以車裡為蔽,而達於八百; 西南通緬而著於南海; 東南統寧遠而屬於安南; 西以永昌為關,以麓川為蔽" 。

③ 反映出雲南外邊政區的管控範疇即明朝西南疆域達到的區域。從地域格局分析,明代雲南政區體制中的 "內 ""外"分野,正是存在於我國歷史疆域發展與政治地理格局中的 "邊疆區與內地的圈層型關係"的體現。

④明代雲南 "內 " 、"外"分野的兩套行政區劃方式充分反映了西南邊疆的內邊與外邊圈層關係,表現了西南邊疆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這也是明朝國家疆域觀指導下對西南邊疆王朝版圖控制和管理的創新體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