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覓知網 的圖片

雲仙》是南宋詩論家、詞人葛立方的作品之一。

雲仙

詩學觀點

葛立方,常州江陰人,歷經哲、徽、高宗三朝。兩宋之交的家國巨變,客觀上促進了南北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同時也為文學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湖州地區,立方長年侍奉其父葛勝仲左右,廣泛參與了這個群體的詩歌酬唱,許多詩學觀念都得益於這個群體的交流。如他的父親葛勝仲對葛立方形成儒釋道並存的思想大有影響。在這段時期,宋朝外有金兵侵凌,內有殘酷的黨派鬥爭,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此時,江西詩派卻將文學引向了漠視現注書本的歧途。

葛立方強烈不滿於這種現實,《韻語陽秋》[1]中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詩學觀點: 詩歌功能上,強調傳統,重視詩歌反社會現實的功能;主要倡導含蓄、平淡、自然的文風;詩歌創作方法上,強調通過博覽群書和廣泛實踐培養詩人高尚的品位和審美感從而擺脫江西末流陷入抄襲的困境,創作出具有較高價值的藝術作品。

詩歌風格

流麗清婉是葛立方詩歌的主要詩歌風格,具有這種風格的詩歌在他所有詩作中應該是最多的。清婉的語境與流麗的句法組成了這部詩獨特的藝術境界。

像大部分宋代士人一樣,葛立方閒暇時也愛尋幽探勝,他有不少時候是反映自己在林間水畔、僧院禪房中的中的生活及景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樹盛開的臘梅、一渠活潑的小泉、一次盡興的詩酒歌會,都會引起詩人的歌唱。而這些詩歌在語境上主要表現出清婉的特點。

流麗是指葛立方詩歌自然流轉、雕飾而不斧痕。這種自然流轉,首先來之於葛立方多用散文章法寫詩,給人以思路清晰,脈絡流暢之感。葛立方從不拘泥於對仗的工整與否,「近時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粗,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社所作,慮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他認為「是亦一偏之見爾」,舉杜詩的例子說明無論切與不切的詩歌都有好詩,都可以「未嘗失格律也」。這種靈活的作詩方式頗類似於蘇軾的風格[2]

視頻

雲仙 相關視頻

宋朝作詩最少的詩人,只留下兩句詩,因一個比喻如今人人都會背
繁榮的宋朝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