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於都嗩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於都嗩吶

於都嗩吶是江西省的漢族民間音樂,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於都民間便「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於都人稱嗩吶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其樂器以扁鼓和嗩吶為主,配以鑼、鈸等打擊樂,所以俗稱「吹打」。

基本內容

中文名:於都嗩吶

相關作品:《將軍下馬》、《下山虎

音樂特色: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

發源地:贛州市于都縣

演奏方式:吹奏以齊奏對吹吹打並重

簡要介紹

嗩吶,是一種為廣大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管弦樂器,在贛南民間有着深厚的基礎。一般百姓家裡舉辦婚喪壽慶、蓋新房、慶豐收、上大學等等,都要請嗩吶樂手來熱鬧一番。村坊上舉行迎神賽會,或其它大型活動,也必定有嗩吶以壯氣氛。然而,在贛南各縣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數於都嗩吶。

據統計,于都縣共有嗩吶樂隊800多個,嗩吶樂手2000多人,是一個鄉鄉有嗩吶隊,村村有嗩吶手,常常能聽到嗩吶聲的「嗩吶藝術之鄉」(1993年江西省文化廳已授予于都縣該稱號)。

歷史記載

於都嗩吶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於都民間便「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於都人稱嗩吶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其樂器以扁鼓和嗩吶為主,配以鑼、鈸等打擊樂,所以俗稱「吹打」。當地嗩吶手就有這麼四句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

藝術特色

於都嗩吶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音樂的內涵與特色,曲牌繁多。據調查,嗩吶老曲調有280多個。分為喜調和悲調兩種:喜調輕快、歡樂,悲調深沉、低吟。吹奏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樂協調。」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樂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傳統樂器。

吹奏以齊奏、對吹、吹打並重。吹打能長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輕便靈活,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兩種。路行吹奏的曲調,一般為《將軍下馬》、《下山虎》、《百鳳朝陽》、《春景天》等歡快熱烈的曲牌。坐吹,即樂班圍桌而坐,配合琴、笛、鑼鼓進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揚州調》、《結心草》、《洞房》等。對吹的曲牌有《公婆調》、《斑鳩調》等細膩悠揚的民間小調。齊奏,就是幾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這時,激越而氣勢磅礴的演奏,會把整個場景推向高潮。置身其境,你會感覺到一種精神在升華,因為這是壯美和力量的匯合,是客家人勇敢頑強、開拓向上精神風貌的展現! 於都嗩吶《公婆吹》歷史悠久,據于都縣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夏閒不歇」。於都嗩吶《公婆吹》的樂器主要為「公」、「婆」兩支嗩吶,嗩吶由串子(木製)、喇叭口(銅製)、天心(銅製)、哨片(民間藝人用一種專門製作哨片的蘆草製作)、銅皮子(銅製或用蛙殼製成)等組成,「公」嗩吶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嗩吶略長些,哨片呈扁圓型,音色低沉渾厚。演奏時,藝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鈸、小鈸、大鑼、小鑼、大鼓、小鼓、梆子等樂器進行吹打。其主要曲調有《四季調》、《反合調》、《尺子調》、《五尺調》、《乾調》、《中調》、《高調》、《滿身調》、《趙山坡》、《鷓鴣梅》、《大龍對》、《七五三二一》等。 

民間文化

於都嗩吶《公婆吹》在民間有着深厚的基礎,飽蘸濃郁的鄉情。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於都東門沙壩召開了萬人大會時,於都嗩吶《公婆吹》就曾大顯神威,後來,紅軍長征離開於都時,又是於都嗩吶手們吹着《十送紅軍》、《得勝曲》等《公婆吹》曲目依依難捨地歡送紅軍夜渡於都河,踏上萬里長征路的。從前,一般百姓家裡舉辦婚喪壽慶,以及過年或獲得豐收之際,都要請幾個嗩吶樂手來熱鬧一番。改革開放使老區人民逐步富裕起來,生活中的喜事越來越多,《公婆吹》不僅在紅白喜事、老人祝壽、喬遷新居時吹奏,而且在送子參軍、舉辦集體婚禮、男到女家、開張剪彩時都要聘請嗩吶樂隊,以壯聲勢。每當秋收以後,農村嗩吶樂手更是被上請下迎,應接不暇。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各種重大的慶典活動、比賽、演出中頻頻出現,屢獲佳績,因而早在1992年,於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嗩吶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的不斷深入,許多昔日在家務農的年青人紛紛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去了。而一些嗩吶老藝人也年事已高,不再從事嗩吶的吹奏。於都嗩吶《公婆吹》的演奏形式面臨失傳,搶救於都嗩吶《公婆吹》這支客家文化寶庫的奇葩,使其能夠後繼有人,發揚光大,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1]

參考文獻

  1. 於都嗩吶搜狐網,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