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里店鎮靠山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十里店鎮靠山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於伯江、王玉良、李玢等來此定居並建村。因離海遠、距山近,故命名靠山村。清康熙三年(1664年),徐姓來此定居。後又有崔、包、姜、辛、荊、趙、紀姓先後遷入。解放後,又有孫、遲、譚、祁、姜、楊、陳等姓遷來。靠山村位于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43′。東鄰西王家泊村,西與北茂梓村接壤,南與齊溝崖村隔乳即一級公路相望,北與邵伯村為鄰,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隸屬二十里店鎮。全村轄區總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665戶,1946人。有崔、包、姜、辛、荊、趙、紀、於、王、李、徐、余、遲、譚、祁、姜、楊、陳等18姓,均為漢族。其中于姓人口較多。1932年霍亂瘟疫流行,全村死亡44人,其中有2戶均死亡3人,另有2戶絕戶。1942年本村解放。1944年春以於洪基為首,建起本村第一個中共黨小組,有黨員3人。1957-1972年興修大口井、塘壩,總蓄水量2.7萬立方米。1970年自行發電,村民用上電燈。1972-1978年整修大寨田86.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12月設立靠山集市。1994年全村吃上自來水。1995年安裝閉路電視。[1]

中文名: 靠山村

所屬地區: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二十里店鎮

面 積: 7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246.7公頃

概況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於伯江、王玉良、李玢等來此定居並建村。因離海遠、距山近,故命名靠山村。清康熙三年(1664年),徐姓來此定居。後又有崔、包、姜、辛、荊、趙、紀姓先後遷入。解放後,又有孫、遲、譚、祁、姜、楊、陳等姓遷來。靠山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43′。東鄰西王家泊村,西與北茂梓村接壤,南與齊溝崖村隔乳即一級公路相望,北與邵伯村為鄰,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隸屬二十里店鎮。全村轄區總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665戶,1946人。有崔、包、姜、辛、荊、趙、紀、於、王、李、徐、余、遲、譚、祁、姜、楊、陳等18姓,均為漢族。其中于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32年霍亂瘟疫流行,全村死亡44人,其中有2戶均死亡3人,另有2戶絕戶。

1942年本村解放。 1944年春以於洪基為首,建起本村第一個中共黨小組,有黨員3人。

1957-1972年興修大口井、塘壩,總蓄水量2.7萬立方米。

1970年自行發電,村民用上電燈。 1972-1978年整修大寨田86.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12月設立靠山集市。 1994年全村吃上自來水。 1995年安裝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3月,於洪基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靠山村第一名黨員,當年,組建了第一個黨小組。在黨組織領導下,村里成立了4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鋤奸反特、反惡霸鬥爭,動員參軍、反蔣保田、支援前線等活動。全村312戶,參軍者75人,為國捐軀者20人。其中於樹梓3個兒子,犧牲2個,負傷1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參加支前大隊的有112人。1949年11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54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76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洪基、於學禮、於芳水、於進善、王金昌、荊在起、於進梓、於建德、於雲端、於雲寶、王全東、於建林、於雲福、於建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7月,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行政負責人的有於進運、於方梓、於兆忠、於進梓、王福聚、包華勝、王明禮、於學榮、於建軍。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本村歷來尊師重教。1942年,設立了初級小學。1964年,辦起了農業中學;中小學在校人數200餘人。1965年,投資1萬元,建校舍18間。1978年,投資3萬元,建校舍36間。從解放初到1955年,本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有17人。兒童入學率解放初期只有40%,自1956年始就達到了98%。自建國至2002年,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0人,其中3人考取研究生。村重視文化建設和文藝宣傳活動。抗戰期間,村文藝隊曾到即墨進行過慰問演出。本村京劇,1942年起一直盛行不衰。人民生活解放初期,村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6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85輛,摩托車190輛,電話210部,彩電310台,電冰箱132台。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建起街道大橋3座,新建、改建的磚瓦房450多棟。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0多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村集體購買發電機,自行發電照明。1994年,投資230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95年,投資7.8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自1994年始,村安排5名孤寡殘老人住進了敬老院。

視頻

二十里店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