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黃翎毛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君山銀針唐代稱「黃翎毛」,因為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後像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得名。 據《茶經》記載,宋時君山僧侶在白鶴寺等處種茶,取名白鶴茶,用島上白鶴井的水沖泡白鶴茶,茶如白鶴在水中行走,起落不定,奇景萬千,形美味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君山茶十分讚許,並把君山茶定為貢茶。1957年,正式定名為君山銀針。《紅樓夢》中妙玉用隔年梅花上的積雪沖泡的」老君眉」就是君山銀針茶。

產品特點

君山銀針唐代稱「黃翎毛」,因為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後像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得名。 據《茶經》記載,宋時君山僧侶在白鶴寺等處種茶,用島上白鶴井的水沖泡,茶如白鶴在水中行走,起落不定,奇景萬千,形美味佳。

品鑑和沖泡

君山銀針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唐代就為人所熟知,在後梁的時候就已成為貢茶了,據說文成公主入藏所攜帶的嫁妝中就有君山銀針。君山銀針僅為芽頭製成,湯色橙黃,沖泡時,可以明顯地看到茶湯中茶葉片像根根銀針直立向上,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入水後會發生「三起三落」的變革,此為茶芽吸水後,重量差異步增加所致。[1]

茶葉品鑑

君山銀針芽頭茁壯,是非巨細均勻,內面金黃色,外層白毫包裹完整緊密,外形像銀針。假茶或劣等茶外形是非紛歧,看起來有些零碎,有的能看見有老葉子在個中,大概整體都是老葉子,聞起來有青草味。

正品的君山銀針,沖泡後的茶湯泛起出淺黃色,香氣清新,銀針在水中豎立。假茶茶湯中的銀針不能立起來,大概直接沉到茶杯底部。

沖泡要點

君山銀針需要用95℃以上的開水沖泡,加蓋三分鐘後就會呈現茶葉在水中起伏的姿態。如果水溫太低了,君山銀針不能在短時間內充水,就會橫躺在水面上,失去撫玩性。

茶葉的姿態是欣賞的重點,儘量使用玻璃杯進行沖泡。但是用玻璃杯沖泡,因為無蓋,所以水溫降低過快,就會導致茶葉的姿態產生變革,所以最好使用雙層保溫並加蓋的玻璃杯沖泡。

加工工藝

君山銀針的採摘和製作都有嚴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後七天到十天採摘,採摘尺度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製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乾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

殺青

在20° 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把握「先高(100~120℃)後低(80℃)」,每鍋投葉量300克閣下。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行動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備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鐘,芽蒂萎軟清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閣下,即可出鍋。

攤涼

殺青葉出鍋後,盛於小篾盤中,輕輕楊簸數次,散發燒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鐘,即可初烘。

初烘

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把握在50~60℃,烘20~30分鐘,至五成干閣下。初烘水平要把握適當,過干,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光華發暗。

初包

初烘葉稍經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1.5公斤閣下,置於箱內,安排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促使君山銀針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君山銀針製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行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革劇烈,芽易發暗,太少色變遲鈍,難以到達初包的要求。由於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內溫度逐升,24小時後,可能達30℃閣下,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是非,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C閣下,約40小時,氣溫低該當耽誤。當芽現黃色即可松包復烘。通過初包,銀針品質氣勢派頭根基形成。

復烘

復供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蒸發水分,牢固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復包歷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閣下,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變色不敷,即烘至七成干為宜。下烘後進行攤涼,排涼的目的與初烘後溝通。

復包

辦法與初包溝通。歷時20小時閣下。待茶芽光華金黃,香氣濃郁即為適度。

足火

足火溫度50~55℃,烘量每次約0.5公斤,倍至足干止。加工完畢,按芽頭肥瘦、曲直、光華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者為上;瘦弱、彎曲、暗黃者歡之。

貯藏

將石膏燒熱搗碎,鋪於箱底,上墊兩層皮紙,將茶葉用皮紙分裝成小包,放在皮紙上面,封好箱蓋。只要注意當令改換石膏,銀針品質經久穩定。

品質特徵

君山銀針,其製品茶芽頭茁壯,是非巨細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細密金色與白毫交相輝映,所以又雅稱「金鑲玉」。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推薦閱讀::茶葉可以泡幾次,學習茶知 識請訪問:茶文化,:www.lhecha.com)湯色泛起黃色,葉底肥厚勻亮,也呈黃色,切合黃茶「黃湯黃葉」的特點。用乾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君山銀針時,可以看到初步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於水面,隨後徐徐降落,忽升忽降,蔚成趣觀,故君山銀針有「三落三起」之稱。最後豎沉於杯底,如刀槍林立,似群筍破土,芽光水色,十全十美,堆綠疊翠,妙趣橫生,歷來傳為美談。 以上,君山銀針是屬於黃茶,具有黃湯黃葉的特色,沖泡起來,蔚然壯觀,是黃茶中的精品,也是黃茶中獨一的中國十台甫茶。

來歷

君山銀針唐代稱「黃翎毛」,因為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後像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得名。 據《茶經》記載,宋時君山僧侶在白鶴寺等處種茶,用島上白鶴井的水沖泡,茶如白鶴在水中行走,起落不定,奇景萬千,形美味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君山茶十分讚許,並把君山茶定為貢茶。後定名為君山銀針。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裡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曾經有人認為《紅樓夢》中妙玉用隔年梅花上的積雪沖泡的"老君眉"就是君山銀針茶。(此考證為誤,老君眉產地在福建,並不是君山銀針) 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製造茶名101個,其中嶽州出的黃翎毛,岳陽出的含膏冷屬古製造茶名。 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岳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 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有「岳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

名茶傳說

君山銀針原名黃翎毛。據傳初唐時,有一位名叫白鶴真人的雲遊道士從海外仙山歸來,隨身帶了八株神仙賜予的茶苗,將它種在君山島上。後來,他修起了巍峨壯觀的白鶴寺,又挖了一口白鶴井。白鶴真人取白鶴井水沖泡仙茶,只見杯中一股白氣裊裊上升,水氣中一隻白鶴沖天而去,又因為此茶顏色金黃,形似黃雀的翎毛,所以別名"黃翎毛"。後來,此茶傳到長安,深得天子寵愛,遂將黃翎毛茶與白鶴井水定為貢品。 有一年進貢時,船過長江,由於風浪顛簸把隨船帶來的白鶴井水給潑掉了。押船的州官嚇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魚目混珠。運到長安後,皇帝泡茶,只見茶葉上下浮沉卻不見白鶴沖天,心中納悶,隨口說道:"白鶴居然死了"!豈料金口一開,即為玉言,從此白鶴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鶴真人也不知所蹤。但是黃翎毛茶卻流傳下來,即是今天的君山銀針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