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藍頭紅尾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藍頭紅尾鴝
圖片來自123寵物網

藍頭紅尾鴝(學名:Phoenicurus coeruleocephala)是鶲科、紅尾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枕藍灰色,其餘上體黑色,翅暗褐色,翅上有明顯的自斑。下體頦、喉、胸黑色,其餘下體白色。雌鳥上體灰褐沾綠,腰和尾上覆羽栗色,尾暗褐色,下體灰褐色,腹皮黃白色。特徵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介紹

藍頭紅尾鴝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針葉林中,尤以林下灌木發達又富有岩石的陡峻山邊灌叢和針葉林上限疏林灌叢地區較常見,也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以及小塊叢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期間亦成群。主要在地上和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有時也站在岩石上或灌木枝頭和樹上,發現地上食物,則立刻飛下,頻繁地在地面和樹枝與灌木間飛上飛下獵取食物,也在灌木和樹枝間飛來飛去尋找食物。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中國、中亞、塔吉克斯坦、土耳其斯坦、帕米爾、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印度北部等地。

形態特徵

雄鳥前額、頭頂至後頸藍灰色,前額基部藍黑色背、肩、腰至尾上覆羽和尾羽等上體概為黑色兩翅暗褐色或黑色,內側中覆羽大覆羽以及內側次級飛羽外翈基部白色,形成翅上大型白色翅斑。下體頦、喉、胸亦為黑色,腹和尾下覆羽等其餘下體白色。秋季剛換的新鮮羽毛頭頂、上體和下體黑色羽毛均具棕褐色或銹灰色羽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羽毛的基本顏色。

雌鳥頭、頸等上體概為褐色或煙褐色,有時微帶棕色,腰和尾上覆羽栗色,尾暗褐色。眼周羽毛淡色。兩翅褐色,中覆羽、大覆羽白色端斑和內側飛羽基部的棕白色羽緣。形成兩道明顯的白色翅斑。下體淺灰褐色,明顯着以棕色,腹和尾下覆羽灰白色或皮黃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暗褐色或黑色,腳黑色。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針葉林中地上。巢多置岩石、倒木或樹根等隱蔽物下面的洞中。巢呈淺杯狀,主要由苔蘚、枯草莖和枯草葉編織而成,內面有細的草莖、鬚根,有時還墊有羊毛、羽毛和其他動物毛。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淡藍白色或淡藍綠色、被有紅褐色或黃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8-19.5毫米×14-15毫米。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亦參與孵卵,但明顯較雄鳥為少。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棲息環境

藍頭紅尾鴝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針葉林中,尤以林下灌木發達又富有岩石的陡峻山邊灌叢和針葉林上限疏林灌叢地區較常見,也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以及小塊叢林中。

生活習性

行為: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期間亦成群。主要在地上和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有時也站在岩石上或灌木枝頭和樹上,發現地上食物,則立刻飛下,頻繁地在地面和樹枝與灌木間飛上飛下獵取食物,也在灌木和樹枝間飛來飛去尋找食物。停歇時常左右來回擺尾。繁殖期間鳴聲甚悅耳。

叫聲:似歌鴝的「tik-tik」聲;於巢附近的告警聲為「tit-tit-tit」的管笛音。銀鈴般嘹亮而快速高調鳴聲似灰眉岩鵐。[1]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分布範圍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存在(居住地):不丹、中國(新疆西部天山和中部塔里木盆地)、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存在和起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土庫曼斯坦。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在阿富汗相當常見,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和印度東部局部常見;在尼泊爾不太常見,在天山和帕米爾-阿拉伊(Pamir-Alai areas)地區不常見(del Hoyo等人。2005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