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紅纓合耳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紅纓合耳菊
圖片來自植物智網

紅纓合耳菊(學名:Synotis erythropappa (Bur. et Franch.) C. Jeffrey et Y. L. Chen)是菊科合耳菊屬植物,草本植物。莖直立,葉多卵形和長圓狀披針形,果實呈圓柱形。 主要產於中國西藏東南部、湖北西部、四川、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具根狀莖草本,根狀莖木質,直立或斜升,具被絨毛的纖維狀根莖單生或數個,直立或稀橫臥,高達100厘米,通常上部有花序枝,下部在花期無葉,被黃褐色柔毛,蛛絲狀柔毛或近無毛。葉具長柄,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2.5--7厘米,頂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心形,近截形,圓形或楔形,邊緣具規則密至粗的不等長淺至深鋸齒或齒,紙質或薄紙質,上面被疏柔毛至無毛,下面特別沿脈被柔毛至近無毛,羽狀脈,側脈3—5對,弧狀斜升,葉脈在下面明顯;葉柄長2--6厘米,被疏柔毛或近無毛;上部及分枝上葉較小,狹披針形,具短柄。頭狀花序具同形小花,無舌狀花,極多數在莖枝端和上部葉腋排列成多數寬塔狀復圓錐狀聚傘花序,具短花序梗或近無梗;花序梗極短,通常具1線形苞片。

總苞狹圓柱形,長4—5毫米,寬1—1.5毫米,具外層苞片;苞片3--4,極小;總苞片2—3(·--4),線狀長圓形,頂端鈍,被短柔毛,草質,邊緣寬干膜質,外面特別在基部被白色絨毛或柔毛,或無毛。管狀花2—3(---4),兩性;花冠淡黃色,長7.5—8毫米,管部長2—3毫米,檐部漏斗狀,伸出總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毫米,尖。花葯長3.5毫米;花葯尾部長約為頸部之半;附片卵狀披針形,頸部粗,向基部膨大。花柱分枝長1.5—2毫米,邊緣具較長的細乳頭狀毛,中央的毛不明顯。瘦果圓柱形,長3—3.5毫米,被疏柔毛;冠毛污白色至淡紅褐色,長3—3.5毫米。花期7—10月。[1]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在海拔1500—3900米的林緣、灌叢邊、草坡。

本種提示

此種葉形、葉基部及葉緣、鋸齒等均有較大的變異。前人曾據不同地區採集的標本分別發表了若干的種類。但這些種類在葉形上常有交叉不易明顯分開,故應於合併為一種為宜。

分布範圍

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康定。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察隅)、湖北西部(秭歸)、四川(茂縣、甘洛、峨眉山、峨邊、美姑、康定、寶興、天全、大金、巴塘、木里)、雲南(東川、昆明、濱川、大理、鶴慶、麗江、貢山、中甸)。

主要價值

全草(一掃光):苦,涼。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止癢。用於急性目赤紅腫,瘡癤,皮炎,跌打損傷。

參考來源

  1. 紅纓合耳菊植物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