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章朗老寨古樹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章朗老寨是個古老的純布朗族村寨,具有悠久的歷史。千年古寨,「章朗」是傣語,「章」即大象,「朗」為「凍僵」,直譯為:大象凍僵的地方。章朗村,屬于山區。距離村委會4公里,距離鎮11.00公里,國土面積5.47平方公里,海拔1330.00米,年平均氣溫21.50℃,年降水量1530.00毫米,適宜種植糧、茶、甘蔗等農作物。

古茶歷史

章朗,這座將布朗族古老歷史文化、生產活動以及民間習俗傳承和保存得極為完整的千年老寨,就是巴達山普洱茶之天空里最為璀粲的星座之一。與很多茶鄉不同,章朗的茶名,不僅僅得力於其茶質之優,同時還得益於其文化底韻之厚。茶與文化原本不分家,茶禪一味是明證,茶作為一種可以興觀群怨的生活方式,更是成了人們表情達意、修身養性必不可少的一種物態化的精神方式。悠悠千載,古韻依然。據說,布朗族先民遷徙定居於這裡大約在兩千多年以前,那時,他們稱這裡為「景桑」,意為「祖先曾居住過的地方」。[1]

但據章朗古佛寺珍藏的貝葉經記載,章朗實為兩寨合併而成,建寨歷史當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章朗」為傣語,意為大象凍僵的地方。相傳,一千四百多年以前,佛家弟子瑪哈烘用大象馱着經書自斯里蘭卡學經歸來,當他來到恩鞏跺多山(現章朗佛寺所在地)時,由於正值冬季,又凍雨突降,大象竟被凍僵了,跪臥不起,附近村民聞訊趕來,幫助瑪哈烘拾掇薪柴,在大象周圍燃起熊熊之火,供其驅寒取暖,以助恢復。後來,瑪哈烘因在此建寺立塔,便動員周圍村寨的人們搬到現在的地址,組建新寨,取名「章朗」,以紀念大象馱經書之功。

作為一個千年古寨,章朗至今還傳承着古老的歷史文化、生產活動以及民間習俗。寨內不僅有最古老的布朗族佛寺、幾百年的古茶園和幽深浩淼的「龍山」森林,還有大象井、南三飄墳、仙人洞、古驛道、景桑古城遺址、虎跳峽、白水河瀑布等一系列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景觀。可以說,章朗人民對布朗族古老文化與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揚,真的是盡其善而得其美哉,是以無論生產勞動、婚喪嫁娶、宗教祭祀,還是音樂舞蹈、文學藝術等,都保留着古樸淳厚的民風民俗,具有亘古如斯的延伸之美與高遠之韻。

巴達古茶園最多的是章朗,章朗寨現有244戶人家,是西雙版納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歷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築、語言、服飾,布朗族生活習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寨頭那座金碧輝煌的緬寺(佛寺)里有塊大碑,碑文記載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400多年古寨留下了布朗族很多歷史信息。西雙版納州政府於2004年在章朗建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布朗族生態博物館,作為介紹布朗族歷史文化的窗口,近兩年來國內不少民族學研究者常來章朗作考察研究。

古茶文化

世外桃源,景象萬千。從章朗的歷史可以看出,章朗的人文積澱非常深厚。其中,獨特的建築藝術是一道非常耀眼的光芒。這一點集中體現在那座歷經千年風雨而依舊絢美如斯的古佛寺上。至於自然景觀,更不待言。群山逶迤,谷澗錯落,林海森森百花集苑,眾鳥高飛,生態環境極佳,冬暖夏涼,極宜居住。

千年古寺,據章朗佛寺的貝頁經記載,這座佛寺已經有1365年的歷史。它占地4畝,有一座佛寺,一間僧房,一座佛塔,一座藏經閣,閣內珍藏着100多卷貝葉經,整個佛寺建築群具有獨特的布朗族建築藝術風格。 千年古井,章朗村外有一口千年歷史的古井。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走到村前,天氣炎熱,大象口渴難忍,便用鼻子在地上鑽出一口水井。人們稱水井為「那麼着章」,漢語意為:這口井一年四季從不乾枯。

正因為其人文底蘊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2006年,由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牽頭,將章朗的自然人文統攝為整體,成立了章朗生態博物館,並修建了布朗族文化展示中心。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走在巴達山逶迤幽曲的山路上,澄碧如水的藍天,春日的陽光明麗而燦爛地照着,如同普大清淨的佛光一般,將森森遠山與靄靄近林神奇鍍亮,真使人明心淨性,襟懷坦蕩,而更有款款春風,將花草之香幽幽蕩蕩地送來,令人無限陶醉,你不由感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真的很好,奇妙無窮。

在撲鼻而來的眾多林野之香中,有一種香特別濃郁,特別具有地理標誌的意義,那無疑就是茶香了。是的,眾所周知,巴達山是茶樹的王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巴達山的原始森林中,一株高達50餘米、樹齡達1 700餘年的巨大老茶樹被驚奇發現,它就是後來載入史冊的巴達山野生茶樹王,一時之間,各大媒體蜂擁而至,競相報道,巴達山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世人朝拜的茶葉聖地。當然,這裡不僅有被稱為茶樹活化石的茶樹王獨標高格,而且有分布廣大的古茶園如同璀粲星光一般耀熠着茶鄉的天空,令人無限神往。

古樹茶韻味

古茶蒼天樹,香飄福韻來。章朗是布朗族古寨,凡布朗族古寨就一定有古茶園,這就是雲南人常說的「濮人種茶」的定律。章朗古茶園分布在章朗寨子附近的樹林裡,有近千畝之多,但這些古茶園摞荒的時間太久,大部分沒有刈復出來,茶園裡草深齊腰,還長着許多闊葉木。章朗的古茶樹看上去沒有南糯山、老曼峨的古茶樹年代久遠,樹圍在七八十公分的占多數,茶樹大多沒有砍過稍尖,樹高五六公尺,採摘不容易。儘管章朗古茶原料已賣到200多遠1公斤,但村民們並沒有花大功夫去修復古茶園,分析原因,可能一是勞動力不夠,二是荒草雜木太多太深,茶樹又高不易採摘。現有兩三家勐海茶商在章朗設點收茶,但每天能收到的茶葉並不多。

千年茶鄉,馨香如故。從一定意義上,作為茶葉祖先濮人的後裔,章朗老寨悠悠千載的歷史,實際可理解為一部博大厚重的茶文化史。普洱茶的茶香茶韻早已浸潤到章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章朗青年男女舉行結婚儀式後,新郎和新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茶。他們甚至能把茶葉醃製成菜,以供食用。章朗村位於巴達山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高山上,林木森森,雲霧籠罩,無論是氣溫、降水量,還是土質、生態環境等,都是茶葉生長化育的極佳之地。

有時三點兩點露,到處十枝五枝花。松風遠揚,澗水長流,鳥鳴與眾香相和,人與天地共醉。如果不是以茶商的身份進入章朗的山山水水間,你很有可能忽略那些古茶樹,因為它們與別的花草樹木是那樣的和諧與融洽,生態環境如此自然完整,以至於你不會有將其剝離出來、另眼相看的心思。章朗的古茶同景邁一樣,也是混生於林,因而香氣的形成同樣是廣納「善緣」,花蜜香顯著而高揚。但是,與景邁茶纖纖的靚影不同,章朗的古茶表現出大氣、穩重的茶性美,正如大象,也正如厚博蘊藉的巴達山一樣。當然,章朗的大氣與老班章的霸氣卻又有本質的區別,章朗的大氣非常祥和溫厚,有如慈眉善目的如來佛祖一般,親和力很強。湯質細膩飽滿,水性柔厚滑潤,苦重澀弱,回甘順爽,不是很快,但「後勁」足,回味無盡。

總體給人的感覺是好像茶葉也具有了佛性的慈悲胸懷一般。小乘佛教的教義一直被簡單地理解為「自渡」,我想,正如茶葉一樣,只有自身的修為臻至化境,才能「渡」一切愛茶之人罷。悠悠千載,古風依存,美景仍在,茶香如故。儘管那曾聯接滇南與東南亞的古道早已淹沒在雜草亂石叢中,可是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已經向她打開。我們相信,只要有茶樹的堅強守望,只要有茶香的無盡薰陶,黃鶴去而復返竟成一段美麗的傳說,白雲悠悠千年的等待同樣可以換來驚世的絢爛。勐海福韻來茶業對章朗古樹茶曾做出最中肯的評價:章朗古樹茶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身背弓或內折,葉質軟,葉色黃綠,葉尖漸尖或尾尖,葉基楔形。口感類似布朗山茶區,舌面後段與上顎後段微苦澀,然平均茶質較為薄水,上顎中後段有特殊氣味。茶湯香滿於喉舌,苦稍長,微澀.輕度收斂.第三泡以後漸顯柔順細滑感.舌面收斂後出現涼感.

地理位置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章朗村隸屬雲南省勐海縣西定鄉政府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44公里。東鄰勐遮鎮,南鄰勐遮鎮,西鄰西定鄉章朗村委會,北鄰西定西定村委會。轄曼來老寨 、曼來新寨、帕司老寨、帕司新寨、帕蚌等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55戶,有鄉村人口1601人,其中農業人口 、1601人,勞動力102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7人。章朗村周圍的原始森林裡生長着野生型茶樹,是章朗布朗族的祖先種植的,古茶樹面積約有700畝,從古茶樹上採摘下來的茶葉回感好,耐泡。章朗村在保護好古茶園的同時,也要擴大台地茶的種植面積,今後兩年新植面積將要達到300畝,同時章朗村是一個千年古寨,具年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和剛建立不久的布朗族生態博物館,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旅遊景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