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瑞州黃檗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瑞州黃檗茶產於江西高安縣(今高安市),1985年進京參加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覽會,被評為全國優質農產品。歷史上的黃檗茶在元、明兩代列為貢品。

品質特徵

外形挺秀多毫;香氣清高湯色明淨,滋味醇厚,葉片嫩綠明亮採用炒生鍋、炒熟鍋、攤涼、烘焙、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

簡單介紹

黃檗山位於宜豐縣城西北96華里處的黃崗鄉黃檗村境內,以禪、茶、泉、竹「四絕」而名聞天下,是禪宗名山,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大禪宗之一臨濟宗的祖庭聖地,也是贛西北著名的風景名勝。黃檗山主峰仙姑崬海拔一千四百餘米,境內山勢磅礴,層巒疊嶂,山高林密,林木蔥鬱,整日雲騰霧繞,飛瀑鳴泉, 象特雄,景色極為幽雅。山中古蹟,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龜石、飛瀑等,還有名人題詠,形成道場塔林、峽谷飛瀑、清泉幽徑、奇石險峰、古木香茶六大景觀。

制茶工藝

瑞州黃檗茶的制茶工藝為採用炒生鍋、炒熟鍋、攤涼、烘焙、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 炒生鍋:鍋溫 120~140℃,每鍋投葉量 0.4~0.5公斤,炒約 5~6分鐘,到達葉變軟,色轉暗,折梗不斷為適度。 炒熟鍋:有理條作用,邊炒邊揉,三搓一抖為其特點,炒到茶葉六、七成干,形成緊、直、圓、光即可出鍋。稍經攤涼,進行烘焙和足火。待茶葉含水量至 5~6%,白毫顯露,香氣 濃烈,即加工完成,趁熱裝包貯存。

儲存方法

黃檗茶茶葉吸濕及吸味性強,很容易吸附空氣中水分及異味,若儲存方法稍有不當,就會在短時期內失去風味,因此,掌握茶葉的儲存方法保證茶葉的品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1]

發展情況

江西省宜豐縣黃檗山黃檗人種茶制茶沿襲至今,家家有茶輔,戶戶即茶廠。一口鍋一焙火便是一個手工茶棧,做工十分考究和精製:一是摘露水茶;黃檗人太陽出山後不採茶,頭水茶以「一芽兩葉」為標準。二是「加花」;黃檗村及附近的農家有栽花制茶的習俗,制茶時將盈香的花骨用絲線一串串綴起,封箱焙乾後,把線拎出使茶「有花之奇香而無花之形骸」。三是專制「瓜片茶」;其製作很是叫絕,經殺青、扎葉、炒片、炭焙四道工序;竹枝作炒具,烘焙用木炭,鮮葉不過夜,保持其葉嫩、香釅、湯色、味醇、耐沖的獨特風味。

清至民國,黃檗茶開始衰落。到上世紀40年代,黃檗茶几盡弛廢,年產量僅僅250千克。民國期間,以黃檗茶加工的盈科泉花茶,馳名中外,其中以「珠蘭銀針」品質最佳,其茶條緊曲,形成鈎狀,香氣柔和而幽長,滋味濃醇鮮爽,湯色明亮,沖泡時如銀針直立,時沉時浮,此起彼落,令人陶醉。民國21年(1932 年)獲華東區銅牌獎,次年又曾參加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展出,獲得優秀獎。

近40年來,黃檗茶才重新有了很大的發展。解放後黃檗茶改名為「雲霧毛尖茶」,是利用江西省宜豐縣黃檗山生產的毛茶,經宜豐縣盈科泉茶廠按照傳統的方法精製加工而成。因黃檗山還有虎跑泉,故黃檗茶亦稱「虎跑茶」、 「黃檗毛尖茶」。盈科泉是宜豐傳統茶號,以產花茶為主,尤其是「珠蘭銀針」最有名。雲霧毛尖茶在製作工藝上,進一步改進傳統的製作工藝,使其日漸精細和科學化。此茶在製法上頗為考究,需經三炒、三揉、三烘焙,製成後還需經過五六次的揀選和分級,因而其特級茶也曾有「中州絕品」之譽。成品雲霧毛尖茶條索壯實,湯色澄碧,滋味乾爽純正,香氣持久。沖泡後,掀起杯蓋,茶葉上浮下竄,有龍鳳呈祥之勢;呈雲霧繚繞之狀,為綠茶中的珍品。

解放後成立石花尖墾殖場,1961年就開始了改造黃檗茶老茶園,栽種新茶葉。1973年在井頭、春坑建 立了茶葉基地,配有專業隊伍。1986年太陽嶺藥場改稱林場後,茶葉基地不斷擴大。1987年茶園面積392畝,產干茶2.76噸。1988年太陽嶺黃檗茶列為全場農業開發10大商品基地之一,1991年茶園面積406畝,產干茶3噸,暢銷省內外。現在黃檗山腳下,太陽嶺、天子山光兩個茶場每年可產「劍峰」、「 銀針」、「 毛尖」約800—1000斤,市場售價一般在每斤550-1200元的水準,主銷北京、廣州、長沙、武漢以及港澳地區。

2011年新成立的江西黃博士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宜豐縣已有的茶資源,專注於開發生產黃檗茶。該公司聘請科研院所華中農業大學茶學專業負責挖掘和開發黃檗茶加工工藝,引進現代清潔化生產設備加工生產黃檗茶,已開發出黃檗玉針、黃檗玉峰、黃檗玉片、黃檗玉珠等系列黃檗茶產品,使黃檗茶的生產進入新的時代。

茶詩賞析

黃檗茶歷史悠久,根據《瑞州府志》記載,遠在唐代已作貢品。宋人所著《萍州可談》中就有「江西瑞州黃檗茶,號稱絕品」的記載。北宋文學家蘇轍貶謫筠州(瑞州)時,寫有茶花詩二首,其一《詠前寺茶花》詩曰:

黃檗春芽大麥粗,傾山倒谷采無餘。

只疑殘枿陽和盡,尚有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

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鋤。

作者以黃檗春芽只有大麥粒那麼大,來表明採摘的黃檗茶之幼嫩、細小,採摘時傾山倒谷,幾乎把幼芽都摘光了。詩人擔心茶樹經過如此細緻幾番的採摘,它的養分會耗盡,元氣會大傷,沒有能力再繁育了。但想不到冬天它還能開放出許多茶花來。這種花清香如崖菊,秀色如嶺梅。結下茶籽,又可拿來播種,再長成茶樹。從此詩可見,黃檗茶遠在宋代,其產、制都已積下了豐富經驗。該茶在元、明兩代,均被列為貢品,年進貢達15千克。但自清代至民國,瑞州綠茶逐漸衰落。到了本世紀40年代,瑞州綠茶几乎面臨絕境,年產總量僅250千克。

參考來源

  1. 黃檗茶普洱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