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料慈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料慈竹
圖片來自搜狐網

料慈竹(學名:Bambusa distegia (Keng et Keng f.) Chia)是禾本科,簕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竿直立,高可達10米,籜環密生向下的棕黃色刺毛,竿環不顯著,惟顏色較深;節間無毛,有光澤,籜鞘堅韌,呈廣長圓形,邊緣無毛,鞘口截平,籜耳不顯著,鞘口繸毛白色,籜舌邊緣具細齒,籜片不易外翻,三角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葉鞘草黃色至棕色,鞘口截平;葉耳不發達,葉舌亦不發達;葉片長披針形,葉緣均具小鋸齒而粗糙。假小穗呈卵形兼披針形,兩側微扁,深棕色;小穗含小花;外稃厚紙質,廣卵形,長與寬近相等,內稃與其外稃近等長或較短,花絲細弱,花葯淡黃色,子房灰白色,腹部具寬溝,花柱錐形,果為囊果狀,乳黃色,紡錘形,果皮薄,易與種子分離。筍期花期均為9-10月。

料慈竹是中國四川特產。雲南、貴州、等多個縣市廣泛引種。在土層厚達40厘米以上的地段上生長發育良好。

料慈竹是優秀的紙漿用竹之一,也是製作竹編膠合板的優良材料。竹筍味苦,較少食用。

形態特徵

料慈竹喬木狀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直立,頂端略作拱形彎曲但不下垂,高10米左右,直徑約4.5厘米;節間圓筒形,長20-50厘米或過之,綠色或成長後呈黃色,幼時於節間上部微被白粉及白色小刺毛,刺毛脫落後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第4節間的竿壁厚5-8毫米;籜環密生向下的棕黃色刺毛(毛長2-3毫米),但易隨解籜而一同脫落,使籜環變為無毛而具籜鞘基底所留下的木栓環;竿環不顯著,惟顏色較深;分枝以多數簇生於竿節,在竿頂端各節則常超過半輪生狀,並可再分枝,節間無毛,有光澤,一般長3-13厘米,直徑2-3毫米。

籜鞘堅韌,呈廣長圓形,其長僅及節間一半或更短,基底寬廣(寬11.5-21厘米),邊緣無毛背面密生方向不定或有時成束的金黃色或棕色小刺毛(惟在鞘基內側被掩蓋處的三角形地帶則無毛)幼時在刺毛間尚具成為密條紋狀的白蠟粉,腹面無毛而具光澤,鞘口截平,寬2-6.5厘米,兩肩呈弧狀聳起;籜耳不顯著,僅在兩肩的頂端稍有其痕跡,鞘口繸毛白色,長3-5毫米;籜舌高1-2毫米,邊緣具細齒,每齒還上延為1條易落之繸毛,後者長約3毫米;籜片不易外翻,三角形至披針形,長8-13.5厘米,寬28-32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內卷而呈錐狀,基部向內作圓形收窄,與籜鞘先端着生部分甚窄,其寬度約占籜鞘先端的1/3,背面具縱脈,無毛但觸之覺粗糙,腹面於縱脈間及兩邊緣均具小刺毛。

末級小枝具數葉乃至10數葉;葉鞘草黃色至棕色,長35-48毫米,無毛,鞘口截平;葉耳不發達,或稀可具鞘口繸毛;葉舌亦不發達;葉柄長達1-2毫米;葉片長披針形,長5-16厘米,寬8-1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上表面深綠色而暗澀,無毛,下表面灰綠色,具白色微毛,次脈4-6對,葉緣均具小鋸齒而粗糙。

花枝無葉或生有比葉鞘為短的較小葉片,假小穗以多數簇生成球狀,或單生乃至數枚着生於花枝之各節,呈卵形兼披針形,長13-18毫米,寬5-7毫米,兩側微扁,深棕色;小穗含小花4-6朵;小穗軸節間長1-2毫米,無毛;穎1或2片,形似外稃而稍小;外稃厚紙質,廣卵形,長與寬近相等,均為8-10毫米,無毛,具多脈,基部圓形,頂端銳尖,邊緣密生小纖毛;內稃與其外稃近等長或較短,具2脊,脊上生纖毛,脊間無毛,寬約2毫米,脊內具2脈,頂端具凹缺,邊緣具纖毛;鱗被中後方的1片呈長圓形或卵形,兩側的2片為半卵形,頂端具長而勁直的白色纖毛;花絲細弱,長約8毫米,花葯淡黃色,長5-6毫米,頂端具筆毫狀細柔毛;子房灰白色,呈金字塔形或圓錐形,腹部具寬溝,長2.5毫米,直徑約2毫米,遍體生毛,子房柄長2.5毫米,無毛。

花柱錐形,長2-3毫米,亦遍體生毛,柱頭1-3,長5-9毫米,具帚刷狀的短毛。果為囊果狀,乳黃色,紡錘形,長約8毫米,直徑約3毫米,僅在頂端具白色微毛,余處無毛;果皮薄,乾燥後具皺紋,易與種子分離。筍期花期均為9-10月。[1]

生長環境

料慈竹在赤水河、金沙江沿岸,該竹種垂直分布可達1100米,在滇中、滇東垂直分布海拔為1900米,在滇西、滇南垂直分布海拔為2000米。年平均14.5-19.9℃氣溫,極端最低溫度-6℃,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耐寒性稍次於釣魚慈,稍耐貧瘠,在微酸性、中性紫色土、紅壤、黃壤及赤紅壤,土層厚達40厘米以上的地段上生長發育良好。

繁殖方法

料慈竹的造林多採用播種育苗造林。 苗圃選擇:選擇交通便利的造林地中心,能排能灌的梯田梯地或平地,土壤質地砂壤土、壤土,pH值6.0-7.5,土壤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蠶豆,烤煙地、蔬菜地、松杉地不能作為苗圃。

育苗時間:料慈竹種子壽命不超過1個月,要隨采隨播,種子一般4-5月成熟,播種時間不能遲於5月底。

育苗設施:最好採用大棚或中棚進行育苗,控溫控濕,種子發芽率高,苗木生長快,成苗率高,產苗量大。

種子貯存:種子只能陰乾,不能曝曬,放於通風背光乾燥處貯存,貯存時間不能超過1個月。

種子浸種:先將種子用乾淨清水洗2次,去除空癟粒,然後用清水浸種48-72小時,待種子吸足水分即可。每天換清水1次。

拌種:浸種完成後,用1:500倍敵敵畏藥液噴種拌勻,然後用紅心土2-3倍與種子拌勻混合,用草蓆蓋好,待播種。

苗床準備:將苗床提前15-30天,3犁3耙平整好,並讓陽光曝曬周以上。每公頃地施15-30千克腐熟有機肥和50千克複合肥,築高床備用。

播種:先將苗床用清水澆透,鋪2-3厘米厚紅心土,然後均勻播種,播後蓋紅心土1-2厘米,每米2播7.5-15克種子。上蓋無病蟲松針或稻草2-3厘米,用1:1000倍敵敵畏淋草及紅土層。之後密封大棚1周。

管護:發芽時期:空氣溫度控制在15-35C、濕度控制在60%-80%,土壤表層干到0.5-1.0厘米時立即淋水,每天進棚內觀察1-2次,種子20天左右出土,50天以內全部發芽長葉。胚苗生長時期:空氣溫度控制在15-30℃,空氣濕度控制在70%-90%,上方還應加蓋遮陽網。分2次撤除松針或稻草。每5天噴0.1%-0.5%可溶性複合肥1次,並噴5毫克-100克或1:500-1000倍綠豐收2次,30天左右胚苗開始分櫱發筍,此時期竹苗可以在大棚內上袋培育容器苗。

分櫱時期:1年內可以分櫱5-8次,25-40天一次,1粒正常種子1年分櫱後竹苗株數平均為15-20株。每次分櫱前加強封頂,每公頃追施複合肥75-150千克,並加強除草及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蟲害用11800-1000倍敵敵畏、甲胺磷防治,病害用11500-1000倍敵克松、甲基托布津、多菌靈防治。

苗木出圃:認真管護,1年生播種地苗高60-100厘米,袋苗高40-60厘米;2年生播種地苗高100-180厘米,袋苗高60-150厘米。袋苗1-2年生苗均可造林,地苗必須用2年及2年生以上苗才能造林。

栽培技術

鬆土除草:第1年9-10月份鬆土除草1次,12月份進行第2次,並把雜草蓋於竹叢周圍;第2、3年,每年4-5月份鬆土除草1次,8-9月份進行第1次,11-12月份進行第3次,並把四周雜草蓋於竹叢四周以防冬春乾旱。去除小老竹第2年底把第1年的小老竹平地割除,第3年把第2年的小老竹平地割除,以利於新筍新竹健壯生長。

封頂:第1年6-8月份待竹筍高達1米時封頂,刺激多出筍成竹;第2年7-8月份筍高達1.5米時封頂;第3年竹子已成材,不進行封頂。

擴塘施肥:這是竹子上山栽種豐產的關鍵措施,結合鬆土除草進行。試驗表明,經過合理施肥,竹林單產可以提高2倍以上。第1年於9月份邊鬆土除草邊擴塘,塘直徑達到1.2米,並距離竹叢30-50米施複合肥每叢200-300克;第2、3年於5月份擴塘達到1.5米,施複合肥500克,於7月份再施複合肥500克。環狀開溝施肥後蓋土。

農林間作:在地勢平緩的地方,在竹林內可以套種農作物以耕代撫,但必須距竹100厘米以上。農作物以豆科作物或矮稈、病蟲害少的作物為主,如大豆、花生、紅苕、矮稈玉米等。

主要價值

料慈竹是中國西南地區特有的經濟竹種,是優秀的紙漿用竹之一,其紙漿得率為43%-48%。纖維含量50.8%,纖維長1.65毫米,平均長2.33毫米,平均寬16.3微米,長寬比143,基本密度0.72克/立方厘米。其節間通常在以上70厘米,篾性柔韌,是編制竹扇、涼蓆、斗笠、竹篩、竹簸及家具等的上好原材料;大徑竹還可製作筷子、香棒及果茶包裝筒;也是製作竹編膠合板的優良材料。竹筍味苦,較少食用。

分布範圍

料慈竹是中國四川特產。中國雲南、貴州、四川3省交界處,包括滇東北、滇東,川南、川西南,貴州西北部,即雲南的綏江、水富、大關、鹽津、彝良、鎮雄、威信、羅平、師宗;四川的南川、萬縣、梁平、合江、江安、長寧、筠連、宜賓、樂山、雅安、瀘州、邛崍、崇州、成都、綿陽;貴州的赤水、習水、畢節等。滇中、滇東、滇西、滇南的20餘個縣市區廣泛引種,廣西、貴州、四川的30餘個縣市廣泛引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