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小燕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餅乾龜
圖片來自 0796#網

小燕尾(學名:Enicurus scouleri)鶇科燕尾屬的一種鳥類,體長13厘米,尾短,與黑背燕尾色彩相似但尾短而叉淺。其前額白色,翼上白色條帶延至下部,且尾開叉,嘴直而壯,嘴鬚髮達;第1枚初級飛羽大約為第2枚初級飛羽長度的一半;尾比翅長,外側第二對和第三對尾羽最長,最外側兩對尾羽通常為白色,最外側一對尾羽比鄰近的一對外側尾羽短;跗蹠長而纖細,色甚淺淡。

棲息於海拔800-2000米間的地帶,較其他燕尾更喜山區;常見於多岩石的小溪流。多成對活動。主要以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土耳其、巴基斯坦至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部、中國。

描述

體小(13厘米)的黑白色燕尾。尾短,與黑背燕尾色彩相似但尾短而叉淺。其頭頂白色、翼上白色條帶延至下部且尾開叉而易與雌紅尾水鴝相區別。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白。叫聲:短促的高哨音,不如其他燕尾響亮。[1]

形態特徵

小燕尾成鳥:額部、頭頂前部、腰和尾上覆羽為白色腰部白色間橫貫一道黑斑;上體餘部黑色;兩翅黑褐色,大覆羽先端及次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顯的白色翼斑,內側飛羽外翈具窄的白緣;中央尾羽先端黑褐色,基部白色,外側尾羽的黑褐色逐漸縮小,而白色卻逐漸擴大,至最外側一對尾羽幾乎全為白色;頦、喉和上胸黑色,下體餘部白色,兩脅略沾黑褐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及爪等均肉白色。

幼鳥:額和頭頂前部黑褐色,頦、喉和前胸近白,羽端黑褐色,其餘部分與成鳥略同,而黑色部分較成鳥淺淡。

大小量度:體重♂15-20克,♀14-20克;體長♂115-138毫米,♀114-130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2毫米;翅♂73-82毫米,♀65-77毫米;尾♂46-54毫米,♀42-56毫米;跗蹠♂22-26毫米,♀22-24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森林中山澗溪流沿岸岩石縫隙間和壁縫上,巢隱蔽甚好,不易被發現。巢呈碗狀,以苔蘚類和草根等為材編織而成。內墊細草莖和枯葉。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類植物和草將巢隱蔽起來。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2-4枚。卵為卵圓形,白色、淡粉紅色或淡綠色,被有紅褐色或黃褐色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澗溪流與河谷沿岸,棲息地海拔高度1000至3500米,季節性垂直遷徙較明顯。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單個活動。叫聲單調似「吱—吱—吱」。以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昆蟲和幼蟲,以及蝗蟲、蚱蜢、螞蟻、蠅蛆、蜘蛛等。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越南。

【中國分布】: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向南達長江以南地區,西抵四川西部康定、西南部木里、中部灌縣,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聶拉木、錯那,東至台灣。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