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買書記(孫寶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買書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買書記》中國當代作家孫寶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買書記

近日偶有閒暇,於毫無目的中逛了一次書店,屬真正意義上的閒逛。

學生時代,亦曾有過「文學青年」的夢想,雖然後來的種種境遇頹廢了這少時的狂妄,但進了書店,仍習慣性地來到了文學名著的售架前。

雖然從小喜歡「讀書」(之所以要將「讀書」加用引號,是因為那時的所謂「讀」,只不過是一種未經大腦的念過了之罷了),但卻很少買書。至於原因,恐怕是會讓今天的年輕人感到「不屑」的了,那就是一個「錢」字。坊間曾流行一句話,叫做「讀書的人買不起書,買得起書的人不讀書。」而我這「文學青年」之夢,正源於此話流行之際,同時也是被稱作「文學的年代」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記得當時給我們講授《中共黨史》課的韓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我查遍你們所用的這本《中共黨史》,試圖找到與上一級同學所用課本的不同,結果只找到一個差別,那就是標價由八毛變成了一塊八。」正是由於這個「由八毛變成了一塊八」,讓我那月薪四十五元然卻養活着六口人,還要贍養着我的祖父母的父親多付出了一元錢的「巨資」。那時的我,曾經創造過一個讓今天的自己都感到恍若遠古的記錄。父親給了我一元錢的零花錢,一個月後問我還有沒有錢,我說還有,父親問還有多少,我說還有一元。隨即,我便看到了父親轉身擦抹自己的眼睛。


所以,買書成了我難以企及的奢望。

也許是兒時的經歷讓我難捨「小家子氣」,至今見到動輒幾十元、上百元的圖書,仍會猶豫於買與不買的糾結中,雖然其中有着自己的摯愛。

我漫無目標地看着書架上的名著, 試圖再過一次「眼癮」後,再一次於留戀之中退離書店。

然而這次,當我的目光無意間掃向書架旁一個平時供顧客閱讀用的書桌時,我的眼睛亮了。

書桌上 ,堆放着我一直想買而又未曾捨得買的大批經典名著。如「清末四大譴責小說」的《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國古典四大名劇的《長生殿》、《牡丹亭》、《西廂記》、《桃花扇》;古典散文小品叢書《閒情偶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幽夢影》、《浮生六記》、《容齋隨筆》等等,而且標明是以四折售賣。

我於竊喜中開始了選書,選得有些貪婪,有些喜不自禁,欣喜於這次有了「撿漏」的機會。直到此時,我才發現所謂的「毫無目的」、所謂的「閒逛」,其

實並不真實。事實上我仍是心有所屬,情有所寄。不然,我怎麼沒有「閒逛」到菜市場、批發城、亦或水果店?

然而,我的心中忽然飄過一絲疑問:為什麼這些公認的經典書籍會被打折售賣,而且是打到四折?難道是因無人問津導致滯銷,而不得不作如此處理?

我的疑問在書店工作人員那裡得到印證。然而,我卻愕然於這被印證了的答案中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往往取決於這個民族的整體閱讀熱情與習慣。而一個喪失了閱讀熱情的民族,結果會是怎樣?這麼多優秀書目淪為被打折處理的境地,恐怕就不是一個兩個的人沒有了閱讀熱情問題了吧?!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很顯然,這當中有很多人屬於常年1本書都不讀的。這與韓國人均讀7本,日本人的40本,俄羅斯人的55本相比,無不讓人汗顏!

且不談「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僅舉一例。我的伯父,一位年屆九十三歲高齡的老人,少年時三年的私塾經歷讓他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他遍讀了《四書五經》等經典典籍,以及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古典文學名著。我曾問他是怎樣完成識字學習的,他說大多是於每年冬季的農閒時節里的地窨子中,與其他小夥伴之間互師互生,相互學習的。地窨子,是他們為了有一個學習的場所共同挖制建造的。在地面下挖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坑,深度一般在一米半以上,坑上每隔五六十公分左右橫放一根木材,木材上面放上厚厚的玉米秸,玉米秸上再覆蓋挖坑時挖出的部分土,留一個僅能鑽入一人的洞口,人從洞口進入後,再用早已捆成一團的草糰子把洞口堵上。地窨子的保溫性能極佳,冬暖夏涼,節省了取暖所需的開支。一兩盞「洋油燈」(煤油燈)下,頭挨頭地聚集着七八個手不釋卷的學子,如饑似渴地相教互學。這種畫面,讓今天的我們想想都會感到感動、感到溫馨。如若沒有對知識的渴求,他們怎麼會去互師互生地相互學習?怎能會創造出如此溫情的畫面?在他的青壯年時期,幾乎每年冬季農閒時節都要被人民公社徵招去整「大寨田」,他往往是負責打夯中的「扶夯」工作,而這個角色,是要喊號子以便大家的動作能夠整齊劃一的。每當這時,他便把早已爛熟於心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當做打夯的號子。而這無形中又讓他在喊號子的過程中無數遍地強化了對這些經典典籍的理解,使這些典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他的內心得到升華。以至於直到今天,他那信手拈來的典故、成語,總是運用得那般嫻熟而又恰如其分,堪稱極致,從而也就彰顯出了他那異於他人的氣質與修養。而支撐起他的這種氣質與修養的,不正是他對古典精華的研讀與吸納嗎?

他的氣質、他的修養,使他產生了極大的凝聚力,以致眾多的老街坊、老鄰居聚集在他的身邊,與他聊天,共敘舊事。在這支自稱「等死隊」的隊伍中,那時時爆發出的會心之笑,那不時獲得的滿足之情,也多與伯父的談吐相關。前段時間,他要求我給他撰寫碑文時,也便有了「熟讀四書三國,諳典故,善運用,信手拈來,即成極致,時因此而人聚氣斂,相談成歡」的句子。

雨果說:「有了物質,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物質,能夠讓我們活着;精神,使我們活得精彩。而只有讀書,才能使我們的精神得以滋養。

我帶着打折處理的經典離開了書店,也帶着不可名狀的心情。[1]

作者簡介

孫寶坤,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職於蒙陰二小,蒙陰二小校報《蹊言》執行主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