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書戴嵩畫牛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書戴嵩畫牛
圖片來自搜狐網

書戴嵩畫牛是一篇散文。此文先寫杜處士愛好書畫,尤為珍惜戴嵩所作《鬥牛圖》一軸;然後在此鋪墊基礎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鬥牛畫的情景;最後以古語結束全篇,暗譏當政者不尊重現實而胡亂變法改制的錯誤行為。全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語言流暢明快,頗為生動,闡明了繪畫要講求形似,寓含着藝術源於生活的深刻道理。

原文

蘇軾〔宋代〕

  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譯文

  蜀中有一位杜處士,喜好書畫,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數百件。其中有戴嵩畫的《鬥牛圖》一幅,他特別喜愛,於是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捲軸,並經常隨身攜帶。

  有一天,他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道:「這畫上畫的是角斗的牛嗎?牛在互相爭鬥時,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着尾巴互相爭鬥,錯了。」杜處士笑了笑,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賞析

  此文開篇一句點明了杜處士的喜愛及書畫收藏的豐富,接着特意點出「戴嵩《牛》一軸」是杜處士特別珍愛的精品,並以「錦囊玉軸」四個字簡潔形象地寫出了這幅畫在杜處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後才轉入正題,寫杜處士晾畫時,一個牧童面對這樣一幅珍品「拊掌大笑」,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畫的錯誤——「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對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說明錯誤的理由——「鬥牛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另一方面則通過「此畫鬥牛耶?」一問和「謬矣」這一肯定的結論,在嘲諷中表現了全文的主題思想,讓杜處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後引用古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進一步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全文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牧童的天真未鑿、處士的豁達沖和均躍然紙上,簡潔生動,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過一個牧童指出大畫家戴嵩畫牛的錯誤之處,清楚地說明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淺出,耐人尋味;同時運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故事當中,寄寓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發人深思。

  藝術上,此文有以下特點:

  首先,此文敘述故事簡煉生動。全文用字不多,卻能扣人心扉。先寫杜處士所藏「戴嵩《牛》一軸」,百里挑一,裱裝精美,隨身攜帶,愛不忍釋,從而把戴嵩之畫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寫對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畫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謬誤處,名畫的價值也就一落千丈,頓失光彩。前後對照,大相徑庭,使人心為之動,頓感可嘆、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見這軸畫牛的名畫,不假思索,順口發問:「此畫鬥牛耶?」通過發問指出此畫是「鬥牛圖」。由於牧童熟悉牛的習性,了解「鬥牛」時牛尾所在的位置,於是接着說:「牛斗,力在角,尾搐之兩股間。」而畫中的「鬥牛」則不然,與「鬥牛」的常態不合,違背生活現實。牧童因而一語破的,明確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謬矣!」這是內行話,是其它行業的人所講不出來的。在「知牛」這一點上,高於畫家的牧童形象就躍然紙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形象是小說文體慣用的手法,此文能夠運用這種手法,初步顯示出小說的雛型,可以說是小說的萌芽,把這類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說」也許無所不可。「情態」也是如此通過人物情態的描寫,自然可以表現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撫掌大笑」和「處士笑而然之」兩種笑態,所表現的內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撫掌大笑」是牧童恥笑畫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夠指出其謬,洋洋得意;而後句杜處士的「笑」則笑得很勉強,自己珍愛的名畫被牧童指出謬誤,而牧童的話又是對的,無法駁倒,杜處士只好以「笑」表示贊同了。

  最後,此文引用了古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引用得恰到好處,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點題。「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是為了說明「畫牛當問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對名畫批評得當。作者運用「引用」法,在篇末點題,不但突出主題,而且使主題得以升華,帶有普遍意義。第二,結尾。引用古語結尾,留有餘味,發人聯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語,一共兩句八字精煉深刻可以說是優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話來敘述要精煉生動得多,從而節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啟示

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長。

創作背景

  此文作於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其時蘇軾因父喪歸蜀。一說此文創作時間不詳,可能是元祐年間蘇軾在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所作。

簡析

  《書戴嵩畫牛》是一篇散文。此文先寫杜處士愛好書畫,尤為珍惜戴嵩所作《鬥牛圖》一軸;然後在此鋪墊基礎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鬥牛畫的情景;最後以古語結束全篇,暗譏當政者不尊重現實而胡亂變法改制的錯誤行為。全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語言流暢明快,頗為生動,闡明了繪畫要講求形似,寓含着藝術源於生活的深刻道理。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