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村土牆屋(李先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村土牆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村土牆屋》中國當代作家李先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村土牆屋

最近回了幾趟老家,轉悠了原聶家河大隊和東埡大隊(現合併為中嶺村)的好幾個生產隊,見好幾家農戶在建住房,有的已竣工,有的牆已砌成了,有的正在備磚和沙石料。這個場景讓我感觸很多,不由得想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建房的一些往事。

我的老家的房屋過去大都是用土壘的牆,土木結構,俗稱「干打壘〞。用磚砌牆的極少。就是在解放前,大戶人家也僅限於門廳或大門兩側才使用灰磚。在土質粘性重、縮性大不適合直接用土壘牆的地方,也是先用土與稻草和成泥後,再用模子做成小土塊(土磚)後再砌成牆體,其性質仍算是土牆。

土牆屋雖然土,但結實耐用,冬暖夏涼,使用壽命也長,一般的土屋可使用上百年。我在農村的土牆屋相傳還是我的老太太建的,算起來有了六代人在其居住過,恐怕有一百多近兩百年了,除有的地方有裂縫的外,整個的牆體仍然周正沒變形,現仍然還在居住。

土牆屋樣式很多,有幾進幾出的天井屋,有明五暗十或明三暗六的,有獨五間或五間帶一偏的,獨三間或三間帶一偏的實用屋。有的呈「凵」形,叫撮箕口的。有的呈「L〞形,叫鑰匙頭等式樣的。天井屋,房屋數間多,規模比較大的基本都是解放人前大戶人家或祖上留下來。解放後新建的一般是獨三個間或三間帶一偏,也有少數的獨五間或五間帶一偏。

一九七二年,我歷經兩個月,全程參加了大隊茶場的廠房建設,親身[[參加]了挖土丶背土上牆、打杵、抬檁條等各個環節的勞動,體驗和感受了用土壘牆建房屋的艱苦。

建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屋歷來都是農民的夢想。 雖然是土牆屋,建造一棟房屋也要有幾代人的積攢和努力,解放前除大戶人家才有能力建造幾進幾出的天井屋,一般農戶建個三間一偏就非常不錯了,住岩屋、搭窩掤、租住大戶人家的房屋的也不少見。解放後,黨和政府關心農民的住房,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雖然房屋的規模都不大,但功能齊全,能基本滿足生產生活需要。住岩屋、窩掤的再也見不着了。有了住房,哪怕是干打壘的土牆層,對農民來說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立家立業之基。

農民建土牆屋都是就地取材。首先,要選用好壘牆體的土。壘牆的土有紅土丶黑土和黃沙土幾種。紅土粘性強,含水重,牆容易走樣,裂縫,使用期有限;黑土粘性較差,牆面難打理平滑,且容易起殼脫落;黃沙土為上等好土,這種土在花崗石地區常見,用這種土壘的牆結實,牆面平整、光滑,不走樣,不裂縫,使用期較長。其次,要籌備好擱木、檁條、夾條、椽 子等。擱木、檁條以杉木、松木為好,通直的雜木也行。夾條是放在牆土轉角、門窗上及牆的「T」處,起牽、拉及穩定的作用,夾條不必太粗,直經半寸就行,但要直和有韌性,其作用類似現在砌樓房的鋼筋。第三,要準備好壘牆的模板(打牆的模具)、杵(夯土的工具)拍把等器材和勞動工具。第四,要約請好檐匠師傅、木匠師傅和有建房屋經驗的內行人。

土牆的模具,我們老家稱「板」(模板),是用厚二寸的松木板做成的內空長六尺五寸,高一尺二寸,寬一尺一寸的模具。板的一頭是固定的擋板,不可拿掉,但可內外小幅度的張開或收攏,另一頭的檔板是活動的,一般情況下不用。板的中間分別拴有兩個提板的棕繩(抓手),另配兩條用橡木做的夾簽和三根橡木做成的一頭粗另一頭稍細的木捧,木棒兩邊鑿有兩個長方形的穿洞,起加固夾簽、固定板的作用,稱為「由子」。一架板一般重一百二三斤左右。杵是由杵砣(鐵砣)、杵干、杵把組成的呈」T」形的夯土的工具,杵干、杵把一般是用干橡木做的,一把杵足有十四.五斤左右。拍把是拍牆的專用工具,一般是橡木或雜木做的,可以把未夯實的牆面的泥土拍緊密、拍實在、拍光滑。

農戶對建造土牆位房是十分看重的一件大事、喜事。動板之前要平整好屋場,用石塊砌好土牆的基腳。動板時要選個黃道吉日,板的師頭(板固定的一頭)要披紅,並在師頭前擺上貢桌、供品,然後上香、燒火紙、放鞭炮。有的農戶還會給檐匠師傅們奉利實(紅包)。

打杵(壘牆)的二人,師傅位於師頭,負責安放由子和調節板的平整,另外一人為助手,負責把板提到合適的位置,安放夾條、夾簽和加固。每一板牆要分三次進土,每次只裝三分之一。土倒進板後先要將土耙平後才能用杵夯。杵要提過打杵人的眉毛,朝雙腳前杵下去,每一排杵五個窩,排列要整齊、靠近,不能有岇根。邊打邊後退或轉身向前杵,至到把板內的杵窩布滿,並要再重複二次,而每次的杵頭要杵在原窩上面,這樣才夯的緊。師傅打杵時,會發出「呃」「喔」等不同的號子聲,助手可根據師傅發出不同號子的聲音和節湊來判斷師傅的指令。除打杵的師傅外,還要有拍牆的、挖土、背土的若干人。拍牆的一般是經驗豐富的年長人。背土上牆的一般是年齡人。一滿板牆一般有九背籠土,每一層三背籠,一背籠土一般在一百一二十多斤左右。

土牆壘到三或四板時要停二至三天,讓牆體稍干後才能繼續向上加層,土牆壘到六.七板時,要安放擱木,擱木安裝後一般要停工個把星期後再接着向上加層,屋檐牆高一般是九或十一或十三板,主要根據建房戶的經濟條件和要求確定。

檐牆交口後,便要築壘左右及隔牆上面擱檁條的牆,稱為山尖子。築壘屋的山尖子是建土房中最有挑戰性和最刺激的,安全措施一定不能馬虎,無論是打杵的師傅還是背土人的都需格外謹慎,膽要大心要細。土建部分全部竣工後,要舉行卸板丶接板的儀式,放鞭炮慶祝,標誌房屋的土建部分圓滿完工。

上樑是土牆建成、卸板後的一件大事,相當了現在高層建築的封頂。要選個黃道吉日並邀請親戚朋友及鄉鄰們來湊熱鬧丶慶賀。房樑一般是通直的上好杉木,相傳樑以偷來的為最好,樑上要披上紅布,貼上大紅紙寫的「上樑吉祥〝、「大福大貴」等吉祥語。主持上樑的木匠師傅說一套吉祥話後,隨着鞭炮聲大樑升起,平穩地放置到屋頂上面,再按木匠師傅劃好的線條依次安放檁條,釘上椽子,蓋上瓦,一棟新的土房屋就算圓滿竣工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農民居住條件的改善,把農民的住房納入了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記得一九八三年,原黃花鄉丁家坡村的黨支部書記在川漢鐵路遺址黃花兩河口隧道口小河右邊的山腳下,新建了一棟預製結構的三層樓房,用現在眼光和標準看,是十分簡陋不入流的。但卻引起了縣委的高度關注,時任縣委書記的胡開梓親自帶領縣直名部門和各鄉鎮領導去參觀、學習,鼓勵和支持農民們建樓房,建洋房。我們縣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農村就開始大規模地興建預製結構的樓房了。

經過近三四十年的發展,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鄉鎮住房已經歷了土木結構一一磚木結構一一預製結構一一小洋樓一一別墅幾個變化階段,房屋的樣式越來越多,越來越漂亮,已經很難得見到土牆屋了。即使在偏辟的農村,新建的樓房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原有的土牆屋拆的拆了,塌的塌了,現存的土牆房屋越來越少了,建造土牆屋的勞動場面也看不見了,土牆屋建造的模具、勞動工具、建造工藝也將面臨消失和失傳,恐怕再過些年,土牆屋也只能從書本上知道了,但土牆屋作為農民們安居樂業的印記和一個時代的住房符號是農民們永遠難於忘卻的。

2024年1月9日[1]

作者簡介

李先帥,出生1952年3月,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曾任過中學校長,縣委黨校理論教員丶講師丶副校長,縣政府研究室研究員丶副主任,縣房改辦主任,房管局局長等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