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寧的「四月八油糕會」(陳正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寧的「四月八油糕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寧的「四月八油糕會》中國當代作家陳正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寧的「四月八油糕會

鄉寧油糕以其「皮脆肉軟,味道甜美」而享有盛名。

遠古時期,油糕就是我們鄉寧人的美味佳肴。也是我們鄉寧人作為待客的上等食品。我們鄉寧人取糕為「高」的諧音,把吃油糕作為一種吉利象徵流傳下來。逢年過節食之,接待親朋食之,歡慶喜事食之。縣城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古廟會更成了我們鄉寧人吃油糕的高潮。因此,我們鄉寧四月八古廟會又稱為四月八油糕會。

據史書記載,鄉寧四月八油糕會始於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每年逢會期間,山城成了一個油糕世界,幾平方公里的縣城,油糕攤達三、五十家,每個油糕攤前被人圍得水泄不通,油糕鍋里撈出的油糕常常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趕會者以吃飽油糕為美。鄉間一些人因年紀大或因患病不能趕會,也要讓人捎上幾包,在家分享其樂。故鄉寧有「寧窮一年,不窮一天」,「有錢無錢,吃糕過會」之說。

當年縣城有名的油糕攤點有十多家,最有名的當是司老三家。文化學者王景林先生為司老三和他的油糕總結了五個特點:第一,漂亮,個頭高大,電光頭,攤前一站,給人潔淨清爽感覺。這是司老三的外貌;第二,熱情和藹待客,滿面春風,光顧者心上甜。這是司老三的服務態度;這第三,不付現錢,凡鄉民一律賒賬,夏收後,雇上毛驢馱上新麥計價付酬。這是當時的交易;第四,從揪麵團到包捏、下炸、出鍋,整個流程有板有眼,皮兒薄,餡兒飽,個兒大,這是油糕質量;第五,油鍋上支着雙層鐵架,出鍋的油糕擺在鐵架上,齊斬斬兩排,油糕移到案上,每個油糕縱橫兩刀,油糕顯出「井」字,再用刀尖把中間一挑,五色糖餡暴露無遺。這樣做,不單純是顯擺,實則是讓食者不燙嘴。對顧客負責到極致。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城油糕師傅能做到如此,真是難能可貴。筆者曾聽王老講一個叫「吃油糕燒脊背」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手抓一個油糕,剛剛咬了一口,糖餡一下冒出來,直流到胳膊肘,這個人低頭添肘上糖餡,料想不到手舉過肩頭,燙手的糖餡流在脊背,直疼得「嗷嗷」叫喚。王老講的「吃油糕燒脊背」故事,逗得四下哈哈大笑,這是對幽默大師的點讚,還是說鄉寧油糕餡飽蜜甜。或者是兩者兼有之。

我與家鄉油糕了解較晚,年少在外地生活、讀書。回到家鄉鄉寧,已是老大不小。五十年代的最後一年,1959年的四月八,我才第一次嘗到家鄉的油糕,讓我一下子覺得世間竟有這麼好吃的東西。我從大街帶回一包油糕給母親,母親先是責怪兒子花錢不心疼,眼裡淚花花直轉。也許是家鄉油糕好吃的緣故,也許母親理解兒子一片孝心,母親吃了兒子買回的油糕,瞬間轉涕為笑。

還不到青年,算是大少年的我就參加了工作,口袋裡有了人民幣的支撐,拿一包油糕回家給母親吃可以說是很尋常的事情。特別是一年一度的四月八,給母親帶回油糕那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記不得是哪一年的四月八油糕會,陰雨連綿,街上的行人很少,在現今縣直幼兒園原解放台西一家油糕攤點前,竟意外地出現了一支長達十多米長的隊伍,有打傘的,有戴草帽的,還有抱孩子的婦女,他們在排隊買油糕。天空儘管下雨,人們吃油糕的熱情不減,長長的買油糕隊伍,成為家鄉大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也是我記憶深刻的一幕。

1984年的四月八,我身為縣教育局教研室幹事,下鄉到本縣張馬鄉寬井學校整理材料。我人在三十里外的寬井學校,一門心思想着縣城裡的油糕攤點,想着剛剛出鍋的油糕,涎水欲滴。黃昏時候,我竟天真地跑到路口,看望縣城趕集回來的老鄉。當一位老者告訴我,他專程去縣城美美地吃了一頓油糕,我才仿佛像過了油糕癮一樣返回學校。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經在鄉寧人民法院工作過,他的母親已經有八十八歲,當我去看望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家時,我沒有買蒙牛、特侖蘇等外來品,也沒有買香蕉、芒果、桔子等南方水果和當地產的蘋果、梨等,而是攜帶了幾包剛剛出鍋表示濃濃鄉情親情的油糕。事後,這位朋友告訴我,老人很開心。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調縣委宣傳部工作,山西日報市場萬像欄目一位楊姓記者和我約稿,要求我給他們的欄目寫稿。我以宣傳鄉寧為己任,應約寫了一篇有關鄉寧四月八油糕會的稿件寄往報社。1989年5月7日,《山西日報》以《鄉寧四月八油糕會》為題,刊發「市場萬像」專欄,把鄉寧油糕推向山西全省。無獨有偶,當年的5月11日和6月7日,《中國工商報》《中國食品報》分別以《山西鄉寧四月八油糕會》《以食品為名的古廟會》為題刊發,把鄉寧油糕推向全國。更為欣喜的是,不長時間,我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寄來的一封信和六元稿酬,告知我《山西鄉寧四月八油糕會》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海峽之聲播發,電波越過長長的台灣海峽,把《山西鄉寧四月八油糕會》傳到大陸對面的台灣,以濃濃鄉音鄉情感染、感動台灣同胞,為骨肉同胞團聚,促進兩岸統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讓我終生難忘的是這樣一件事:1989年元旦前夕,鄉寧縣委對台辦公室舉行一年一度的工作總結暨鄉寧縣委對台辦公室對台通訊報道有獎徵文頒獎大會,根據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政協報》《團結報》《中國旅遊報》刊發的稿件,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播發的《山西鄉寧四月八油糕會》稿件,審定評定我榮獲一等獎,頒發獎狀和相當我半年工資300元的獎金。時任縣政協副主席許天佑對我稱讚說,正斌,能過個好年。是的,眼看要到年關,相當半年工資的300元,可以置買年貨,添置新衣,歡歡喜喜過個年。許主席說的正是節骨眼上。不過,我沒有這樣做,第二年我修建新房,300元用於新房添磚加瓦。幾年後,我將新房改建成西典幼兒園。十多年來,像小鳥一樣幾百名小朋友從西點幼兒園飛出,飛向縣城小學,鄉村小學,升入初中、高中,還有的走向大學,走向工作崗位。和《山西鄉寧四月八油糕會》獎金有關的西點幼兒園是我終身的驕傲

這一筆300元獎金,在我寫作生涯中,不是最高的獎勵,獎金數量可以說是最低的。但卻是我最開心的。因為她和家鄉美食油糕聯繫在一起。

鄉寧這塊沃土成長了我,成就了我。鄉寧的父老鄉親對我恩重如山,我應該以一顆赤子之心報答鄉寧父老鄉親,用我手中的筆宣傳家鄉,讓外面世界了解鄉寧。

為宣傳家鄉鄉寧,讓外面世界更多地了解鄉寧盡綿薄之力是我的選擇,我為我的選擇感到欣慰。

我不會忘記鄉寧油糕,更不會忘記《山西鄉寧四月八油糕會》在我腦海里的印象,和它對我人生道路產生的重大影響。[1]

作者簡介

陳正斌,鄉寧人,原任中共鄉寧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