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習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習尚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習尚 意思如下:①習慣風尚:社會習尚。 ②崇尚:道家習尚玄虛蔑棄禮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習尚 [1]

基本解釋 習慣,風尚;崇習

拼音 xí shànɡ

來源 《送江任序》

基本解釋

①習慣,風尚:社會習尚。

②崇習:競相習尚。例句:道家習尚玄虛,蔑棄禮教。

引證詳解

1.風尚。

宋 曾鞏 《送江任序》:"至則宮廬、器械、被服、飲食之具,土風、氣候之宜,與夫人民謠俗、語言、習尚之務,其變難遵而其情難得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騎》:" 古公之國,鄰於戎翟 ,其習尚有相同者。"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死魂靈百圖〉小引》:"這是那時俄國文藝家的習尚:總喜歡帶點教訓的。"

2.崇尚。

宋 司馬光 《論風俗札子》:"竊見近歲公卿大夫,好為高奇之論,喜誦老莊之言,流及科場亦相習尚。"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道家習尚玄虛,蔑棄禮教。"

山陽習尚

勤勞

境內地貧土瘠,畏旱畏水。農人終歲勞作,才能稍獲溫飽,長期以來,男耕女織,蔚成風氣。1956年後,土布漸被機制布取代,婦女從紡線織布中解放出來,同男子一道下地勞動。改革開放以來,土地承包到戶,男子多外出掙錢,田間農活主要由婦女耕作。幹部、工人,半數以上家在農村,夏秋忙季,告假回家,幫助收種。

儉樸

衣食住行,講求節約,不事奢華,服裝以布為主,極少綺羅錦繡。中年農民,仍喜草鞋布巾,質樸自安。飯菜簡便,一般清淡粗疏,以飽為足。

憨厚

不分畛域,比鄰而居,恆少爭鬥。居遠鄉者,多累年不入縣城。深山之民,多怯懦怕官,舊時吏役下鄉,則懍若帝天,不敢仰視,故每為人魚肉;現雖官民平等,多數人卻視幹部為黨的化身,但有糾紛,一經調解,便息事寧人,縱吃小虧,也不事爭訟,甚或自我解嘲:"長錢往前算,賠本往後算。"

好客

商州志雲:"商地民貧,商民俗嗇;非嗇也,乃貧也。"而山陽之俗,雖貧卻不嗇,普遍熱情好客,鶻嶺以南尤甚。舉凡城鎮鄉村,皆有"清早即起,灑掃庭除"習慣,謂之"早起防貴客"。無論貧富之家,但有客來,都要敬煙、奉茶,問食問宿。色河、寬坪、漫川、照川等地待客必有酒,勸飲乃至醉。

敬上

尊敬長上、孝順父母,自古亦然。民國以前,咸以大家庭為榮,父母若健在,弟兄不分居,家務事請由長輩決定。建國後,三代或三代以上同居的大家庭逐漸減少,但仍保持着不與父母分居或不讓父母獨居的傳統。與長輩同行,必讓其前走。同席赴宴,必推長者上座。尤其漫川、寬坪一帶,講究首席、陪席、副陪席和下席,坐之不當,會被譏為不懂禮貌。坐小車時,推讓老師或領導人坐在前排。白馬塘、賽鶴嶺等山區公路沿線兒童,一見小車就拍手歡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