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月十日即事
圖片來自搜狐網

九月十日即事,五言絕句。此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了詩人對菊花的惋惜之情,實際上是借菊花聯想自己遭饞而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詩的前兩句說重陽剛登高完畢,小重陽又再來飲酒賞菊;後兩句感嘆菊花命苦,遇到兩次重陽,遭到兩次採摘。全詩語言雖平淡,意蘊卻深遠,寄託了詩人的身世之感。

原文

李白〔唐代〕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採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採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裡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創作背景

此詩當為李白在當塗(今屬安徽)龍山登高時所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秋重陽節後一日,作者已於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此次屬於第二次登上龍山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故而有此詩之言。

簡析

《九月十日即事》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了詩人對菊花的惋惜之情,實際上是借菊花聯想自己遭饞而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詩的前兩句說重陽剛登高完畢,小重陽又再來飲酒賞菊;後兩句感嘆菊花命苦,遇到兩次重陽,遭到兩次採摘。全詩語言雖平淡,意蘊卻深遠,寄託了詩人的身世之感。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