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曲湖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曲溪景區面積5.18平方公里,是安遠三百山千百條溪澗匯集的小河,注入東風湖前的一段河灘,河道曲曲折折,山環水繞,形成幾處磊彎道。淺灘和深潭一個接一個。兩岸山峰夾峙,森林茂密,視覺空間愈向里愈封閉,常莫辨水之去來。其間主要景物景觀有雙乳峰、犁尖峰、師椅飛泉、釣鈎潭、鐵板岩、巨蚌出水、仙指峰、神鱷游潭等。[1]

景區介紹

九曲溪景區起於武夷山市星村鎮筏游碼頭,止於九曲溪的終點——一曲溪畔的武夷宮。因景區內有九曲溪縈繞、貫穿而得名。九曲溪的源頭來自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黃崗山。從這座華東大陸最高峰流下的涓涓細流穿峽匯成溪流,全長62.8公里,流域面積5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7億立方米。兩岸植被良好,樹綠竹翠,碧水長流。流淌到武夷山市星村鎮時,進入風景區,在武夷山景區的群山中盤旋縈繞。

它順流,倒記數經九曲、八曲、七曲、六曲、五曲、四曲、三曲、二曲,然後到達一曲終點,匯入崇陽溪。全程9.5公里,直線距離僅5公里,曲率達1.9。乘筏順水遊覽,約1.5小時,逆程筏游則須加倍。這一段河道溪水澄碧清澈,傍山而流,穿澗而過,山回溪轉,折復繞山,山溪相環,九折萬狀。兩岸千峰可盡收眼帘;翠嵐倒影,也可盡顯於碧波之中。宋朝名相李綱對此詠道:「武夷古洞天,奇峰三十六。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岩岫,倒影浸寒綠……」(《題棲真館三十二韻》)詩句如實抒寫了九曲溪景區的特色。九曲溪兩岸的峰岩還具有「移舟換景」的特點。同一山峰處在不同曲水的視點下,往往變幻為不同的景觀,而峰名也因之而異,形成這個景區最大的特色。

九曲景點

從武夷山市星村鎮竹筏碼頭乘筏順流而下,到嶂岩附近名為淺灘的地方,稱為第九曲。主要景點有:

平 川

 第九曲的水勢較為平緩,溪水過星村分為兩支。在靈峰之麓又匯合成一支向東流去。九曲北面,有後溪繞紫芝峰、鼓子峰從靈峰右旁匯注九曲;九曲南面,有江墩溪經霞斐洲匯注九曲。在三溪四流的環抱之中,星村平原沃野平疇,一馬平川,所以古來都以「平川」作為星村的雅稱。平川一帶良田連片,稻黍飄香,農舍錯落有致,雞犬之聲相聞,儼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欣賞此處景點,被稱是順流筏游九曲溪的序幕。古代逆行舟游時,則作為臥遊的尾聲來欣賞。宋代學者朱熹在《九曲棹歌》(共十首)的最後一首中寫道:「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九曲」二個擘窠大字刻在九曲將與八曲交匯的嶂岩的岩壁上。 九曲溪盡處的平川自古為儒者寓居講學之佳處,有靜可書堂、萬卷書樓、武夷山房、聘君宅等多處儒學古蹟。

靜可書堂

 為宋學者詹琦(字景韓)讀書處,取北宋學者程頤「性靜可以為學」語意作為堂名(址在黃村之下廳,今廢)。

萬卷書樓

 為元朝末年崇安籍文士詹天麟(字景仁)建,是他與學者杜本(字清碧)聯袂讀書處,後人在其原處興建儒林祠。已廢。

武夷山房

 在後溪山坡上,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督學徐即登為迎接其師李材(字見羅)到武夷山長期寓居講學而建,亦名星村精舍。李材去世後,弟子們設祠奉祀,並改山房為見羅書院。已廢。

聘君宅

 為元末學者杜本故居,宅內有思學齋、懷友軒等建築。杜本之孫後又建思紹堂以懷念先祖。已廢。

齊雲峰

 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峰近星村,位於九曲溪起點的西南面,高插霄漢,因以得名。它又像一束燃勢熾烈的火炬,因此俗稱火焰山(與山北景區火焰峰迥異)。峰頂古時建有齊雲亭,峰腰有齊雲庵、聖者庵。靜夜俯瞰峰麓村莊,只見各家燈火與繁星輝映成趣,人稱天燈。「星村」之名也因而得之。

蛇 苑

 位於星村鎮九曲溪二號碼頭的西側。1989年9月由星村鎮集資建成。蛇苑馴養各種珍貴蛇類數千條,還建有模擬生態的蛇居。另設有展廳,展出各種蛇類標本,供遊客參觀賞玩。

武夷碑林

 位於九曲溪南,三號碼頭西側,由琳琅滿目的石碑刻精巧布局,形成一處獨具風采的人文景觀。石碑鐫刻古今名人創作的讚美武夷山水的詩詞、繪畫和書法作品,共200多方。為迎接2001年4月第一屆武夷山世界遺產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在碑林設置「遺產園」,用影雕石刻作品展示中國世界遺產地的風采。

芭蕉石

 在雲岩東面的山上,因岩石酷似一把碩大的芭蕉扇而得名。芭蕉石與齊雲峰(火焰山)同在西南。在傳說中,山民以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以撲滅火焰山烈火的《西遊記》故事來衍化景觀,頗具異趣。

白雲岩

 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又名靈峰。在九曲的西北,與八曲的三教峰比鄰而處,巍然雲際,故名。

白雲禪寺

 位於白雲岩的峰腰。九曲筏游時騁目北望,可以看到構築在溪北白雲岩的這座同名古寺廟。寺廟傍崖臨溪而建,形態猶如一座懸空廟。如要涉足廟中,則需通過星村大橋,順山路往東北而行五里後抵白雲岩麓,再拾級而登即可到達。寺始建於明代,後屢次圮毀,1994年重修竣工。寺廟沿着白雲岩腰際狹長的岩罅順勢營建,其盡頭為山門,倒序為大殿和膳房。大殿適築在岩罅之深且高處,因此構造兩層,格式小巧玲瓏。憑欄南望,只見九曲溪飄然如帶,溪西南遠處的火焰山朗朗在目。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游武夷山日記》,下同)山水皆收眼底,蔚為大觀。故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雲岩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於白雲禪寺大殿佛龕後壁。 從白雲禪寺後門可以望見三教峰、貓耳石等名勝。後門有一條古代登山道,從峰麓直抵禪寺。山道盡頭有一石門。徐霞客記述道:「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岩下,因岩架屋(指白雲禪寺),亦如鼓子(峰)……」

白雲洞 

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於白雲禪寺之北、白雲岩岩罅的盡頭。近旁崖壁上方鐫有清代佛教信徒贈予白雲禪寺住持捧日大和尚的摩崖石刻「極樂園」,沿崖爬行,可入洞內。徐霞客描述此處之險曰:「岩北盡處,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余即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之。」清代董天工也記道:「內藏小艇及仙蛻,下有香石。」洞內現僅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師祖舍利塔」一座。

元都觀

 在靈峰的右麓,位於兩岩環抱之中。宮觀周圍田疇數畝,山勢幽靜,系元時崇安籍人士余藥坡創建,歷名靈峰道院、靈峰觀。當時建寧太守李真嶠奏請易名為元都觀,由翰林學士趙孟頫題匾,後傾圮。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方士王道元重建,今已廢棄。

寒 岩

 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在靈峰之麓,鐫有嘉靖十二年(1533年)黃少宗書寫的岩名崖刻一方。相傳有邱公者得道於此,故山民呼為「邱公岩」。岩壁向外斜覆,形成一個敞口洞穴,稱為邱公洞。內有泉一泓,常年不竭。洞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岩壁鐫有「東萊先生講學處」,為南宋學者呂祖謙應武夷學友朱熹之請前來講學之處。

石鱗窟

 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繞靈峰左壁小徑,溯小澗漫行三里許,進入一處敞口岩穴。斜岩蔽日,地處幽靜,岩際勒有佚名摩刻「隱元岩」三字。該處崖石如魚鱗狀,故名。是古人靜居的好去處。

道院洲

 在九曲溪北。九曲溪進入星村後,溪水分為三叉,後又合流,匯合處沙石堆積而成洲渚。它平衍七八里,林木蔚然,洲內有元代著名道士彭日隆始建的和陽道院(後改名清微太和宮)故址,故稱為道院洲。元代學者虞集在《清微太和宮記》中稱:始建該道院的武夷山籍道士彭日隆(號隱空道人)「蓋彭祖之後雲」。

霞斐洲

 位於九曲溪筏游第三號碼頭起點的溪南,因朝暮雲霞映照洲渚間斐然生彩,故而得名。山民諧音象形稱之為蝦尾洲。 [1] 仙凡界竹筏碼頭 位於霞斐洲的南端岸,瀕臨第九曲,遊客自此登筏漂流。碼頭建築中的亭子、迴廊、樓閣精巧雅致,與美麗的山水渾然一體。碼頭還設有聲光、影像展覽室,遊客可在筏游之前從中粗識武夷山勝境。

獅子林、題讖石 

在九曲西南的霞斐洲。洲中有座小峰,酷似一對臉面相向的獅子,正在嬉弄一隻圓球,因此得名,又稱「雙獅戲球」。民間傳說為:古時此地常有猛虎出沒傷人,天神派遣神獸狻猊下凡驅虎安民。狻猊,晉代文學家郭璞注釋為獅子。地方史籍記載,這位學者當年還在此處留下一方讖石。他的詩讖稱:「黃崗降勢走飛龍,鬱鬱蒼蒼氣象雄。兩水護田歸洞府,諸峰羅列擁神宮。林中猛虎橫安跡,天外狻猊對面崇。玉佩霞衣千百眾,萬年仙境似崆峒。」(見清·董天工《武夷山志》)這首讖詩用模糊語言概括出九曲溪源自黃崗山,合流而貫通景區各點;詩中暗示幾處富有代表性的景點,如九曲的獅子林、八曲的環佩岩、二曲的玉女峰、一曲的幔亭峰以及道教聖地萬年宮(沖佑觀)等,故稱為讖詩。刻石也稱為題讖石,後隕落於溪中,無從尋覓。

白沙潭

 為九曲溪順流第一潭。藍天彩霞、兩岸青山映照到清澈見底的深潭中,波光粼粼,五彩繽紛,景象十分迷人。

情人石

獅子林上方有一對互相依傍的奇石,酷似親密依偎的情人,稱為情人石。其下方還有一方岩石,形似一隻開屏的孔雀,稱為孔雀石。岩石附近有臘梅數株,冬日花綻之時,孔雀石的尾部五彩繽紛,倍增絢麗光彩。

牛牯潭 

白沙潭的北向有塊巨石,像一頭水牛潛首於水中,僅露一對牛角和一雙眼睛。民間傳說:這塊石頭原為太上老君的坐騎,起先被貶到大藏峰,後因貪吃農家麥苗,又被趕到九曲溪,並點化為石。這塊石稱為牛牯石,石旁的水潭稱為牛牯潭。

青蛙石

位近牛牯潭的溪北岸,形似缺了下巴的青蛙。傳說有隻蛙精在岸邊吞食行人,為非作歹,被雷神劈掉下巴,點化為石,以示懲罰。

三教峰

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在九曲溪北岸。三塊岩石的崖麓緊湊相連,岩勢前後三疊,形似沒有帽翅的烏紗帽,俗稱紗帽岩。其正名為三教峰,意指儒、道、釋三教鼎立,薈萃于山中。由於九曲溪縈迴環繞於群峰之中,因此出現移舟換景的現象。舟過其他曲水時,遙望該峰,有時似「品」字,有時像筆架、像金元寶。故峰名俗稱有品字岩、筆架峰、金錠峰等,別名不一而足。

僧尼石

九曲與八曲溪水接流之處,在溪南和溪北,有三處與武夷山民間故事相關的一組景點。先是溪北,有兩塊前後、高低緊連的岩石,前石似僧帽,後石似尼姑帽,合稱僧尼石,俗稱和尚背尼姑。傳說王母娘娘飛升天庭,命令雷神轟走武夷山中的惡鷹時,將金童遺忘在凡間。觀音大士見金童啼飢,即令溪北尼姑到溪南糧廩,為金童磨漿餵食,因溪流湍急,欲渡不能,僧人遂背負尼姑涉水而過。溪南傍水有兩塊圓聳而立的岩石,被稱為大、小廩石。雙廩石由重疊的兩塊圓形岩石所組成,酷肖磨盤,下岩如底盤,上岩似轉盤;上、下石岩交接的縫隙處,為白堊色的岩體,似乳色米漿,因此景點又名磨盤石。僧尼石近處,有一塊方正的巨石,巨石上有兩處溝壑,形似一睜一閉的雙眼,俗稱人面石。傳說為道貌岸然的道士,對「和尚背尼姑」之舉顯出尷尬神態。

九龍杯

第九曲順游的終點——淺灘北岸的岩壁上,有兩個小巧的石洞,當溪水漣漪把陽光折射到洞中時,就像盛滿美酒的杯中有無數小龍在遊動,形態維妙維肖,故稱九龍杯。

雲岩 仙岩 幛岩

三岩均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在九曲與八曲相匯之處。雲岩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名雲岩洞,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相傳昔為巨蟒所踞,詹法師驅走巨蟒後,創建雲岩庵,已久廢。仙岩傍着雲岩,岩半有碧雲庵,庵前有高峭岩石,名飛來石。石上建小亭,稱香亭,又稱禱雨亭。幛岩在大、小廩石之左,橫亘1公里多,四周陡壁,狀如垂幛。古時茶農植茶樹岩上,俗稱幛頂茶,品位頗高。岩下水灘稱為淺灘,為九曲與八曲的分界。[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