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九日感賦

作品名稱:九日感賦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秋瑾

九日感賦,是我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秋瑾寫的一首詩。

目錄

作者介紹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閩縣(今福州)。[1]

我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她從小崇拜岳飛、文天祥、花木蘭、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傑,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2]

正文

百結愁腸郁不開,此生惆悵異鄉來。

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

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

良時佳節成辜負,舊日歡場半是苔。[3]

作品賞析

九日感賦》是作者1896年婚後初來湘潭不久而作。秋瑾遠嫁他鄉,離開了親人,在佳節之時,心情格外地苦悶。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她在窗下提筆給妹妹寫詩;她對菊遣悶飲酒;她登樓遠望故居。但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懷念當初的歡樂生活,而愁腸「郁不開」了。詩反映了秋瑾初嫁後思鄉的心情。[4]

作者生平

1904年夏,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她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創作的《鷓鴣天》抒發了她立志為國犧牲的心聲——「祖國沉淪感不禁,閒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1905年,秋瑾回國加入光復會。同年7月再赴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參與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1月她創辦我國第一份宣傳民主革命的婦女報刊——《中國女報》,號召婦女為爭取解放而鬥爭。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與徐錫麟共籌在皖、浙兩地發動武裝起義。

為有效組織武裝起義的力量,秋瑾整頓光復會組織,聯絡會黨勢力,組織「光復軍」。她將光復會會員分成16級,以「黃禍源溯浙江潮,為我中原漢族豪,不使滿胡留片甲,軒轅依舊是天驕」這首七絕詩中的前16字分別作為16級的表記。她還秘密編制《光復軍軍制》,將光復軍全軍分為8軍,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8字分別作為各軍的表記。

她與徐錫麟聯繫,制定了皖浙起義計劃,「以安慶為重點,以紹興為中樞」。大通學堂成為當時浙江革命的大本營。1907年7月6日,安慶起義失敗,7月13日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堅貞不屈,悵恨自己壯志未酬,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命詩,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

辛亥革命後,在她就義處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紀念碑,烈士靈柩定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20世紀50年代遷葬杭州雞籠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現西泠橋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緬懷。1912年12月孫中山蒞臨杭州親往秋社致祭,題贈挽幛「巾幗英雄」。1939年周恩來巡視浙江,在紹興題詞「勿忘鑑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號召世人向秋瑾學習[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