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屋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下轄鎮,位於桂林市西北角34千米處、靈川縣西北部,距靈川縣城18千米,西北與龍勝縣交界,東鄰三街鎮,東北與興安縣接壤,西毗公平鄉,南靠潭下鎮,行政總面積311.4平方千米。1950年初,撤鄉置區,靈岩鄉兩江鄉合併為九屋區。2005年,靈川縣調整行政區劃,青獅潭鄉、公平鄉、九屋鎮三鄉鎮合併為青獅潭鎮。2013年12月底,靈川縣調整行政區劃,重新設立公平鄉、九屋鎮。截至2018年末,九屋鎮總人口3.11萬人,有漢族、瑤族、壯族、回族等民族; 截至2019年末,下轄1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鎮政府駐九屋鎮九市2號。

2017年,九屋鎮財政收入635萬元;其中,地稅完成90萬元,國稅完成54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 2018年,有工業企業18個。[1]

歷史沿革

1950年初,撤鄉置區,靈岩鄉兩江鄉合併為九屋區。

1951年,義寧縣合併入靈川縣,九屋屬靈川縣第五區。

1954年,靈川縣併入臨桂縣,九屋屬臨桂縣第十四區,小鄉體制按原來不變。

1957年,撤區並鄉,第十四區(九屋)劃分為九屋、蘭田兩個區。

1958年,九屋鎮由初級社轉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化,改編為縣、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行政體制,九屋的十四區屬臨桂縣九屋人民公社,原來的小鄉改為大隊高級社。

1961年,九屋鎮分臨桂縣復置靈川縣,九屋公社屬靈川縣,

1962年,九屋公社屬靈川縣,更改大隊建立公社,管轄原大隊區域;(1962-1998年期間無法查證) 。

1999年7月,靈川縣撤銷九屋鄉建立九屋鎮。

2005年,靈川縣調整行政區劃,青獅潭鄉、公平鄉、九屋鎮三鄉鎮合併為青獅潭鎮。

2013年12月底,靈川縣調整行政區劃,重新設立公平鄉、九屋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九屋鎮下轄1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共8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九屋鎮九市2號。

行政村

青獅潭村、三合村、易家村、袖塘村、九屋村、江頭村、塘社村、蘇勃村、祠堂村、蓮塘村、石洞村、黃梅村、西嶺村、東源村、四江村。

地理環境

九屋鎮位於桂林市西北角34千米處、靈川縣西北部,距靈川縣城18千米,西北與龍勝縣交界,東鄰三街鎮,東北與興安縣接壤,西毗公平鄉,南靠潭下鎮,行政總面積311.4平方千米。[2]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九屋鎮有耕地面積3.8488萬畝,山林面積38.48萬畝。

水資源

九屋鎮境內的青獅潭水庫為廣西第四大型水庫,庫容量6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九屋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赤鐵礦、褐鐵礦、硫鐵礦、砂、方解石、方鋁礦,其中儲量豐富的主要為鐵礦。

人口

截至2018年末,九屋鎮總人口3.11萬人,有漢族、瑤族、壯族、回族等民族。[3]

經濟

綜述

2017年,九屋鎮財政收入635萬元;其中,地稅完成90萬元,國稅完成54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

2018年,九屋鎮有工業企業18個。

農業

2017年,九屋鎮種植糧食麵積4.49萬畝(其中水稻面積3.69萬畝),總產量萬噸;完成蔬菜種植面積0.81萬畝,其他各種經濟作物0.43萬畝;水果種植面積達3萬畝;其中,百香果0.5萬畝,柑橘2.4萬畝。生豬存欄3萬頭,家禽存欄41.1萬羽。

工業

2017年,九屋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4.65億元。

旅遊業

2017年,九屋鎮東江旅遊帶全年接待遊客17萬人次。[4]

交通運輸

九屋鎮距縣城公路里程18千米,有二級公路相通,各村民委員會都通水泥(柏油)公路; 2017年投入資金73.7萬元,硬化了毛坪等5個村進村道路共12.5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九屋鎮鎮中心幼兒園和西嶺幼兒園主體工程竣工。

社會保障

2017年,九屋鎮完成參保27816人,簽訂代扣代繳協議27816人;完成收取代扣代繳款27816人;發放社保卡9000張。對246個領取企業保險人員進行人臉識別資格認證和對人臉建模並認證工作;對全鎮5220個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人員進行手機APP人臉識別認證工作,至12月底,完成認證98.3%。對全鎮16至60周歲的農村勞動力新增312人進行了調查登記,並完成了312人的信息錄入工作。

2017年,九屋鎮對654戶城鄉低保對象進行了全面核查,取消不符合條件的城鎮低保戶3戶;農村低保戶取消226戶,新增53戶。截至2017年12月底,全鎮保障城市低保對象12戶18人,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48戶1288人。新增五保對象12人,註銷8人五保的待遇,發放五保金55.87萬元,發放高齡補貼56.66萬元。

精準扶貧

2017年,九屋鎮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新納貧困戶35戶130人,返貧8戶32人,剔除13戶58人。至2017年年底,全鎮有貧困戶696戶貧困人口2395人,貧困村3個。發放產業以獎代補扶持資金市級50戶10萬元,縣級495戶98.9萬元。全年完成"雙認定"108戶444人,完成貧困村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合計金額366.4萬元。[5]

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村落

2012年12月17日,九屋鎮江頭村、老寨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列入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

2013年8月26日,九屋鎮新寨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列入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愛蓮文化

九屋鎮江頭村的"愛蓮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以周氏先祖周敦頤愛蓮理學說為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升人格,樹立為人道德規範,為官清濂為民和崇尚儒學,熱衷增智博學等一整套系統的治國持家,行事做人的愛蓮文化信仰。明朝嘉靖年間,周氏辦學育才,先後舉辦過《愛蓮書院》《保粹學校》等學堂私塾,在清朝時期建立了愛蓮堂,興建了愛蓮讀書院。依據先祖周敦頤創建的理學,周氏後裔周啟運創立了80句共320個字的《周氏家訓》,"六德、六行、從小誨教","祛邪傳儒、立身厚道、尊老愛幼","責谷務本","衣食儉樸","增知博學","仁慈隱惻","與人為善","報國務民","奉蓮指教"等,用以規範後人,立身處世。其中江頭村的古代建築、庭院構設、物品製作等方面,都留下了愛蓮文化的烙印,江頭村的古建築中,體現了周氏愛蓮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有愛蓮家祠、閨女樓、字廚塔、甲石碑、誥封碑、封贈匾等。2006年6月,"江頭村愛蓮文化"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

風景名勝

九屋鎮外有龍巖金山禪院、九屋田園風光、江頭古民居、青獅潭水庫水上運動中心,內有東江生態休閒遊的鄉村旅遊格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