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子不離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子不離母

中文名稱:九子不離母

拉丁學名:Dioscorea collettii Hook.f.

別稱:黃姜、叉蕊薯蕷、興元府萆薢

界:植物界

性味歸經:苦、微辛,平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挖

九子不離母具有祛風利濕;通絡止痛;清熱解毒。主風濕痹痛;拘攣麻木;胃氣痛;濕熱黃疸;白濁;淋痛;白帶;跌打傷痛;濕瘡腫毒;風疹;濕疹;毒蛇咬傷。

形態特徵

又蕊薯蕷 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生,竹節狀,長短不一,直徑約2cm,表面着生細長彎曲的鬚根,斷面黃色。莖圓柱形,左旋,無毛或有時密被短毛。

單葉互生;葉片三角狀心形或卵狀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寬心形或有時近截形,邊緣波狀或近全緣,干後黑色,有時背面灰褐色有白色刺毛,沿葉脈較密。

雄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雄花無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頂部常單生;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小苞片卵形,頂端有時2淺裂;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新鮮時黃色,干後黑色,有時少數不變黑;雄蕊3枚,着生於花被管上,花絲較短。花葯卵圓形,花開放後藥隔變寬,常為花葯的l-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有時只存有花絲,與3個發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雌花的退化雄蕊呈花絲狀;子房長圓柱形,柱頭3裂。

蒴果三棱形,先端稍寬,基部稍狹,表面深褐色,成熟後反曲下垂;種子2顆,着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翅。花期5-8月,果期貨-10月。

藥用價值

一、

別名黃姜、叉蕊薯蕷

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叉蕊薯蕷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採集,切片曬乾。

性味苦、微辛,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癢,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皮炎,坐骨神經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或泡酒1斤,每次10~15毫升,日服2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1]

二、

【出處】參見"萆薢"條。

【拼音名】Jiǔ Zǐ Bù Lí Mǔ

【別名】興元府萆薢、黃山藥、蛇頭草、萆薢、白山藥、次黃山藥、黃姑里、飯沙子、川萆薢

【來源】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叉蕊薯蕷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collettii Hook.f.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或搗碎鮮用。

【原形態】又蕊薯蕷 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生,竹節狀,長短不一,直徑約2cm,表面着生細長彎曲的鬚根,斷面黃色。莖圓柱形,左旋,無毛或有時密被短毛。單葉互生;葉片三角狀心形或卵狀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寬心形或有時近截形,邊緣波狀或近全緣,干後黑色,有時背面灰褐色有白色刺毛,沿葉脈較密。雄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雄花無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頂部常單生;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小苞片卵形,頂端有時2淺裂;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新鮮時黃色,干後黑色,有時少數不變黑;雄蕊3枚,着生於花被管上,花絲較短。花葯卵圓形,花開放後藥隔變寬,常為花葯的l-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有時只存有花絲,與3個發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雌花的退化雄蕊呈花絲狀;子房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三棱形,先端稍寬,基部稍狹,表面深褐色,成熟後反曲下垂;種子2顆,着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翅。花期5-8月,果期貨-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生於海拔1500-3200m的河谷、山坡和溝谷的次生櫟樹林和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塊莖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根莖含甾類化合物,除①薯蕷皂甙元和②雅姆皂甙元外,還有:③△,-脫氧替告皂甙元(△-deoxytigogenin),④△-脫氧新替告皂甙元(△-deoxyneoti-gogenin),⑤薯蕷皂甙元棕櫚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⑥雅姆皂甙元棕櫚酸酯( yamogenin palmitate),⑦異娜草皂甙元(isonarthogenin),⑧雅姆皂甙元-3-O-β-D-葡萄糖甙(yarnogenin-3-O-β-D-glucoside),⑨β-谷甾醇(β-sitosterol),⑩異菝葜皂甙元酮(smil agenone),11菝葜皂甙元酮(sarsapogenone),12表異菝葜皂甙元(epi-smilagenin),13表菝葜皂甙元(epi-sarsapogenin),14雅姆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苦;微辛;微寒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通絡止痛;清熱解毒。主風濕痹痛;拘攣麻木;胃氣痛;濕熱黃疸;白濁;淋痛;白帶;跌打傷痛;濕瘡腫毒;風疹;濕疹;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2]

參考資料

  1. 九子不離母,中醫世家
  2. 九子不離母,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