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嘆·思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嘆·思古《九嘆·思古》是漢代文學家劉向創作的一首詩,為《九嘆》的第八篇。此詩主要敘寫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放逐後,行走江湖,無人理解,孤苦而無所適從,進退兩難的悲苦情景。全詩設喻形象貼切,格調淒清憂傷。[1]

  • 作品名稱 ;九嘆·思古
  • 作   者 ;劉向
  • 創作年代 ;西漢
  • 作品出處 ;《楚辭
  • 作品體裁 ;騷體詩
  • 別   名 ;思古

作品原文

九嘆·思古

冥冥深林兮,樹木鬱郁。

山參差以嶄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遺泣。

風騷屑以搖木兮,雲吸吸以湫戾。

悲餘生之無歡兮,愁倥傯于山陸。

旦徘徊於長陂兮,夕仿偟而獨宿。

發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勞而瘏悴。

魂俇俇而南行兮,泣霑襟而濡袂。

心嬋媛而無告兮,口噤閉而不言。

違郢都之舊閭兮,回湘沅而遠遷。

念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次。

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自悲。

聊浮游于山陿兮,步周流於江畔。

臨深水而長嘯兮,且倘佯而氾觀。

興《離騷》之微文兮,冀靈脩之壹悟。

還余車於南郢兮,復往軌於初古。

道脩遠其難遷兮,傷余心之不能已。

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辟紀。

播規矩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

操繩墨而放棄兮,傾容幸而侍側。

甘棠枯於豐草兮,藜棘樹於中庭。

西施斥於北宮兮,仳倠倚於彌楹。

烏獲戚而驂乘兮,燕公操於馬圉。

蒯瞶登於清府兮,咎繇棄而在野。

蓋見茲以永嘆兮,欲登階而狐疑。

乘白水而高騖兮,因徙弛而長詞。

嘆曰:

倘佯壚阪,沼水深兮。

容與漢渚,涕淫淫兮。

鍾牙已死,誰為聲兮。

纖阿不御,焉舒情兮。

曾哀淒欷,心離離兮。

還顧高丘,泣如灑兮。

翻譯

山林無窮無盡陰暗幽深,樹木密密層層生長茂盛。

高山峰巒參差巉岩崢嶸,峻岭遮天蔽日時陰時晴。

可憐我的心中無限愁悶,舉目無親使我涕泣淋淋。

秋風蕭蕭輕輕搖動草木,白雲捲曲浮動相隨而行。

悲傷我的一生毫無歡樂,憂愁困苦久居深山野嶺。

白天我在長坡徘徊遊蕩,夜晚孤孤單單獨宿山上。

我的頭髮散亂蓬蓬鬆鬆,身心勞苦憔悴貧病臥床。

魂魄心神不定匆匆南行,我的涕淚交流沾濕衣裳。

心中愁情牽持向誰訴說,只能噤若寒蟬閉口不講。

離開我的首都我的家鄉,經過湘江沅水走向遠方。

思念我的祖國橫遭災難,祖宗無人祭祀使人心傷。

哀憐祖先事業由此中斷,心中恐懼疑惑獨自悲傷。

暫且到山峽里徘徊行走,來至長江邊上各處遊蕩。

面臨萬丈深淵長聲歌吟,姑且踱至溪畔踟躕觀望。

創作《離騷》隱約諷喻文章,君王能夠醒悟是我希望。

能讓我的馬車返回郢都,遵循先王轍跡決不改向。

郢路遙遠啊我實難回還,我真情不自禁暗暗心傷。

君王背離三皇五帝常法,斷絕《洪範》五行準則紀綱。

放棄圓規直尺違背法度,丟開稱物權衡任意估量。

認真執行法紀遭受放逐,小人側頭安身得近君旁。

棠梨枝葉枯萎野草豐盛,蒺藜荊棘種滿庭院中央。

美女西施被斥冷宮之中,醜婦仳倠得寵近侍君王。

力士烏獲作為貼身警衛,賢臣燕公執役操勞馬房。

蒯瞶叛逆無義能進宗廟,皋陶賢明聖智棄逐遠方。

是非如此顛倒使我長嘆,想要進身規勸猶豫驚慌。

還是乘着白水遠走高飛,趁此退身迴轉永別君王。

多麼可嘆啊:

倘佯黑黃山上池水深長,徘徊漢水之濱涕淚流淌。

子期伯牙已死誰彈妙音,纖阿不御怎能發揮力量。

無限悲哀淒涼心痛欲裂,回望楚國朝廷淚灑地上。

(黃壽祺、梅桐生 譯)

注釋

(1)嶄(zhǎn):高大的樣子。(2)騷屑:風聲貌。(3)吸吸:浮動的樣子。湫戾(qiū lì):捲曲的樣子。(4)披披:散亂的樣子。鬤(ráng)鬤:頭髮亂貌。(5)瘏(tú):因勞致病。(6)俇俇:心神不定的樣子。(7)濡袂(rú mèi):浸濕袖子。(8)宗鬼神:宗族祖先的鬼神。無次:失其次第而不見祀。(9)先嗣:先祖事業的繼續。(10)陿:同「峽」。(11)微文:隱約諷喻之文。(12)三五:三皇五帝。典:常。刑:法。(13)洪範:《尚書》篇名。辟紀:法度,準則。(14)傾容:側頭安身之人。(15)仳倠(pí suī):古代醜女之名。彌楹:立遍兩柱之間。(16)烏獲:古代力士之名。驂乘:坐在車右邊的近侍警衛。(17)燕公:即邵公,封於燕,故名。馬圉(yǔ):養馬的地方。(18)蒯瞶(kuǎi kuì):衛靈公太子,欲害其母。清廟:即宗廟。(19)徙弛:退卻。(20)倘佯:山名。壚(lú):黃黑色之土。沼:池。(21)纖阿:古之善御者。(22)離離:剝裂貌。

《楚辭·九嘆·思古》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賞析

本篇採用倒敘的筆法,先寫屈原在放逐後孤苦無告的悲傷心境,然後回顧了遭受放逐的經過,以及朝中是非顛倒的情形,懷古傷今,傾訴了知音永絕、滿腔悲憤的孤獨之感,讀來悽惻動人。

本詩在情景交融方面,頗具特色。作者通過對環境、人物的細緻生動的描寫,來渲染、烘托屈原孤獨的心境和無盡的愁思。這集中表現在第一段,即前十八行。作者在全詩開頭,人物還未出場之前,首先就以四句寫景,「冥冥深林兮,樹木鬱郁。山參差以嶄岩兮,阜杳杳以蔽日」。在陰暗的深林里,古木參天,豐草遍野,高山大嶺崢嶸峻峭、遮天蔽日,光線幽昧黯淡,這是一種多麼荒涼、悽慘的境界。短短四行詩,為人物的出場,事先創造了一種藝術氛圍,向讀者暗示出了詩中主人公絕不是一個情緒快樂的人。接着,主人公出場了,果然,他憂心忡忡,淚流滿面,披頭散髮,心神不定,從這些生動的具體形象中,展示出了屈原內心無窮無盡的苦悶和憂慮。這裡,作者雙管齊下:一方面注意了人物形象的刻畫,把外貌的描寫和內心世界的揭示,緊密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把景物的描寫、渲染,與人物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如果說,開頭四句還僅僅是靜態的描寫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是動態的渲染了。你聽,秋風吹來,草木沙沙作響,一派蕭瑟之聲。與此相伴,風起雲湧,濃霧在山林間捲曲浮動,一片迷茫。這些渲染,使得本來就荒涼、悽慘的境界,更增加了陰森、恐怖的氣氛。在這樣的環境裡,屈原迎風披散着頭髮,一會兒在荒山野嶺間疾走,一會兒在長坡上徘徊遊蕩,一會兒自言自語、傷嘆孤獨,一會兒緘口不言、愁思鬱結。這樣,情景相生,互相映發,主人公在遭受佞人讒毀、排擠而被放逐後的悲憤、傷感心情,在剛剛出場後就得到了有力的表現。到第二段(即次十六行),寫屈原在憂思難解的心情中,回顧自己被放逐後的經過,表現了對故國的深切懷戀和對國勢艱危的哀愁與憂慮。這裡,作者也採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屈原的活動置於高高的山峽之中和萬丈深淵之畔,用這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來襯托屈原孤憤的心情、深化人物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本詩的作者在情景關係上作了較好的處理,把屈原的思想表達得真切、深沉,體現了自己的匠心。

不僅如此,本詩還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的藝術手法,含蓄曲折而又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屈原對朝廷中黑白不分、是非混亂的腐敗政治的不滿和擔憂。第三段(從「背三五之典刑兮」到「因徙弛而長詞」,共十八行)和第四段(「嘆曰」之後六行)較多地使用了這種手法,而且具有種種變化。一種是運用象徵而兼有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朝廷的衰敗景象。「甘棠枯於豐草兮,藜棘樹於中庭。」朝廷之中,本是神聖之地,如今卻雜草叢生,荊棘滿地,甘棠枯萎,一片荒涼,通過這種意象,生動地暗示出了政治的腐敗。其中,作者又隱以甘棠比喻賢者,豐草、藜棘比喻小人,十分形象。另一種是通過美醜、善惡的對比,來比喻楚國政治的是非顛倒。第三段後半部分運用排比句式,接連列舉了三對歷史人物,即美女西施和醜婦仳倠、莽漢烏獲和賢臣燕公、惡人蒯瞶和聖智皋陶。顯然,作者是以西施、燕公、皋陶來比喻屈原一類的正直之士,而以仳倠、烏獲、蒯瞶來比喻鄭袖、子蘭之流的邪惡之人。以人比人,比得十分得體,具有懷古諷今的作用。而且又兼用對比的方法,把善人惡報、惡人善報的黑暗現實揭露無遺,表現了屈原對當今時事的極端憤慨的心情。還有一種是更為婉曲的比喻:「鍾牙已死,誰為聲兮。纖阿不御,焉舒情兮。」以鍾子期、俞伯牙這對知音之死,來比喻屈原的孤立無援,表現出知音難覓的悲痛心情。以古之善御者纖阿來比楚王,言楚王不任用賢者,忠直之士又怎能為楚國盡力呢?表現了屈原報國無門的哀傷之情。由於運用了以上這些比喻,不僅豐富了全詩的藝術手法,而且感時傷事,寄慨遙深,將抽象的道理講得生動活潑、娓娓動聽,從而很好地表現了屈原懷古傷今的內心世界,一片忠於祖國的拳拳之心,充溢於字裡行間,令人感動不已。這些比喻,如周振甫先生所說是「用比喻來代替被比的事物,被比的事物沒有說出來」(見《文心雕龍選譯》中「比興」解說),也就是使用借喻的手法。這正是楚辭的特點,本篇體現得較為鮮明。

本詩還較多而集中地運用了疊字,例如「冥冥」「鬱郁」「杳杳」「眇眇」「吸吸」等等,及聯綿字,如「參差」「倥傯」「彷徨」等。這樣,不僅使詩意表達得反覆低回、抑揚不盡,而且更增加了詩歌的音律美和修辭美,讀來流暢自然,韻味無窮。[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