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乙型肝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以食慾減退、噁心、上腹部不適、肝區痛、乏力為主要表現。


部分患者可有黃疸發熱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損害。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少數可發展為肝癌。

[1]


病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為乙肝炎病毒,縮寫為HBV,乙型肝炎病毒為DNA病毒。基因組是雙鏈、環形、不完全閉合DNA。病毒最外層是病毒的外膜或稱衣膜(envelope),其內層為核心部分(core),核蛋白即是核心抗原(HBcAg),不能在血清中檢出。HBsAg陽性者的血清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3種顆粒,直徑為22nm的圓形和絲狀顆粒,還有較少的直徑為42。的球形顆粒,又稱為Dane氏顆粒,是完整的HBV顆粒。

HBV在外界抵抗力很強,能耐受一般濃度的消毒劑,60℃ 高溫能耐受4小時。煮沸10分鐘、高壓蒸汽消毒及2%過氧乙酸浸泡2分鐘均可滅活。

[2]

臨床表現


急性肝炎

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乙型肝炎潛伏期長,潛伏期在45~160天之間,平均120天,總病程2~4個月。

a. 黃疸前期 有畏寒、發熱、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厭油、腹部不適、肝區痛、尿色逐漸加深,本期持續平均5~7天。

b. 黃疸期 熱退,鞏膜、皮膚黃染,黃疸出現而自覺症狀有所好轉,肝大伴壓痛、叩擊痛,部分患者輕度脾大,本期2~6周。

c. 恢復期 黃疸逐漸消退,症狀減輕以至消失,肝脾恢復正常,肝功能逐漸恢復,本期持續2周至4個月,平均1個月。

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過6個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狀、體徵及肝功能異常者,可以診斷為慢性肝炎。常見症狀為乏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肝區不適或疼痛、腹脹、低熱,體徵為面色晦暗、鞏膜黃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質地中等或充實感,有叩痛,脾大嚴重者,可有黃疸加深、腹腔積液、下肢水腫、出血傾向及肝性腦病,根據肝損害程度臨床可分為:

a. 輕度 病情較輕,症狀不明顯或雖有症狀體徵,但生化指標僅1~2項輕度異常者。
b. 中度 症狀、體徵,居於輕度和重度之間者。肝功能有異常改變。
c. 重度 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腫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無門脈高壓症者。實驗室檢查血清,谷丙轉氨酶反覆或持續升高:白蛋白減低或A/G比例異常,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凡白蛋白≤32g/L,膽紅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60%~40%,三項檢測中有一項者,即可診斷為慢性肝炎重度。

重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a, 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進展快,黃疸深,肝臟小。起病後10天內,迅速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出血傾向明顯並可出現肝臭、腹腔積液、肝腎綜合徵、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膽固醇低,肝功能明顯異常。 b. 亞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後,仍有極度乏力、納差、重度黃疸(膽紅素>171μmol/L)、腹脹並腹腔積液形成,多有明顯出血現象,一般肝縮小不突出,肝性腦病多見於後期肝功能嚴重損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顯,而總膽紅素明顯升高即:膽酶分離,A/G比例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40%。 c. 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史,影像學、腹腔鏡檢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現者,並出現亞急性重症肝炎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改變為慢性重型肝炎。

肝炎後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的結果,早期肝硬化必須依靠病理診斷(肝組織同時具備瀰漫性纖維化及假小葉形成)、超聲和CT檢查等,腹腔鏡檢查最有參考價值。臨床診斷肝硬化,指慢性肝炎患者有門脈高壓表現,如腹壁及食管靜脈曲張,腹腔積液、肝臟縮小,脾大,門靜脈、脾靜脈內徑增寬,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門脈高壓者,依肝炎活動程度分為活動性和靜止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

HBsAg攜帶者中實際包括健康攜帶者、慢性HBV感染者,甚至肝硬化患者。研究發現,僅有10%~29%HBsAg攜帶者的肝組織正常,而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肝組織損害。我國對HBsAg攜帶者的定義是:HBsAg陽性、但是無肝炎的症狀和體徵、各項肝功能檢查正常,半年內檢查無變化者。 [3]

檢查

乙肝檢查

ALT及膽紅素

反覆或持續升高,AST常可升高,部分患者r-穀氨酰轉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鹼性磷酸酶也升高。膽鹼酯酶及膽固醇明顯減低時提示肝功嚴重損害。靛青綠留滯試驗及餐後2小時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靈敏地反映肝臟病變。

中、重度慢性肝炎

患者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壽期短,可及時反應肝損害的嚴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減少。部分患者可出現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及狼瘡細胞等陽性。

血清學檢測乙肝病毒標記物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的檢測 血清HBsAg在疾病早期出現。一般在ALT升高前2~6周,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HBsAg陽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標誌。血清HBsAb的出現,是乙肝病毒感染恢復的標誌。注射過乙肝疫苗者,也可出現血清HBsAb陽性,提示已獲得對乙肝病毒的特異性免疫。
  •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BcAb)的檢測 在血清中一般不能檢測出HBcAg。HBcAb為總抗體,包括HBcAbIgM和HBcAbIgG,但主要是HBcAbIgG抗體。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發作時均可出現HBcAbIgM抗體。如HBcAbIgM和HBcAbIgG均陽性,提示為慢性乙肝急性發作。
  •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E抗體(HBeAb)的檢測 若血清HBeAg陽性,提示有乙肝病毒複製,亦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現。若HBeAb陽性則提示既往感染乙肝病毒。
  • 血清HBVDNA檢測

血清HBV DNA是乙肝病毒複製和傳染的直接標記。慢性乙肝為陽性,≥105拷貝/ml。

肝穿活組織檢查

是診斷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標,亦是診斷早期肝硬化的確切證據,但因為系創傷性檢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為首選。

超聲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超聲檢查應用非常廣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診斷指標,已明確並可幫助肝硬化與肝癌及黃疸的鑑別。CT檢查亦對監測慢性乙肝炎病情進展,發現肝臟的占位性病變及上述診斷有重要價值。 [4]

[5]

診斷

乙肝的診斷根據以上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須依據血清HBV標誌和HBV DNA檢測結果作出診斷。

根據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等將乙肝分為不同臨床類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關的原發性肝細胞癌等。

急性乙肝

  • 近期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狀,可有尿黃、眼黃和皮膚黃疽。
  • 肝臟生化檢查異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膽紅素升高。
  • HBsAg陽性。
  • 有明確證據表明6個月內曾檢測血清HBsAg陰性。
  • 抗HBc IgM陽性1:1 000以上。
  • 肝組織學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變。
  • 恢復期血清HBsAg陰轉,抗HBs陽轉。

乙型肝炎的診斷

慢性乙肝

  • 急性HBV感染超過6個月仍HBsAg陽性或HBsAg陽性>6個月。
  • HBsAg陽性持續時間不詳,抗HBc IgM陰性。
  • 慢性肝病患者的體徵和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大等。
  • 血清ALT反覆或持續升高,血漿白蛋白下降和/或球蛋白升高,膽紅素升高等。
  • 肝臟病理學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特點。
  • 血清HBeAg陽性或可檢出HBV DNA,排除其他導致血清ALT升高的原因。

乙肝肝硬化

  • 血清HBsAg陽性,或有明確的慢性乙肝病史。
  •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膽紅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進(血小板和/或白細胞減少),或明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或肝性腦病或腹水。
  • 腹部B型超聲、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現。
  • 肝組織學表現為瀰漫性纖維化及假小葉形成。

[6]

治療

一般治療

a. 治療原則 慢性乙肝的治療:三分藥治,七分調理;需有戰勝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規律,合理飲食,不宜過度營養引起肥胖;除黃疸或轉氨酶顯著升高需要臥床休息外,應適量活動,動靜結合。

b. 用藥原則

  • 用藥不宜過多過雜 很多藥物經過肝臟解毒,用藥過多過雜增加肝臟負擔,對肝病不利。
  • 根據慢性乙肝病人的具體情況,針對性用藥 乙型肝炎病毒複製明顯的病人用抗病毒藥物;有免疫功能紊亂的用調整免疫功能的藥物;有肝細胞損傷的用保護肝細胞的藥物;有肝臟微循環障礙的用活躍微循環的藥物。中醫在我國歷史悠久,其精髓在於辯證論治。通過辯證論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臨床症狀,提高他們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促進免疫系統清除病毒,促進疾病恢復。
  • 用藥過程中注意休息、營養 休息和營養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在保證休息、營養的基礎上才可能發揮藥物作用。

抗病毒治療

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療,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療。

免疫調節劑

常用的有:

  • 胸腺素α1(日達仙) 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可重建原發、繼發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 胸腺素 參與機體的細胞發生免疫反應,誘導T淋巴細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細胞對抗原的反應,調節T細胞各亞群的平衡。
  • 核糖核酸 在體內能誘生干擾素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乙型肝炎的治療

導向治療

新的免疫治療(如DNA疫苗免疫複合物治療等)、基因治療(反義核酸治療轉基因治療)正在研究中。

護肝藥物

護肝藥:

  • 促肝細胞生長素 促進肝細胞再生,對肝細胞損傷有保護作用,並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纖維化作用。
  • 水飛薊賓 有保護和穩定肝細胞膜作用。
  • 甘草酸二銨(甘利欣) 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適用於伴有谷丙轉氨酶升高的慢性遷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動性肝炎。
  •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 補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進黃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復的作用。

中醫中藥

辨證治療對改善症狀及肝功能有較好療效,如茵陳、梔子、赤芍、丹參等。 [7]

預後

慢性乙型肝炎預後差。大多數遷延不愈,少數發展為肝硬化。

預防

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因而最重要的傳播方式是母嬰垂直傳播和醫源性感染,預防措施為:

管理傳染源

對慢性肝炎及無症狀、HBV攜帶者應禁止獻血及從事飲食幼托等工作,對HBV標誌陽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分別進行治療和管理指導。

切斷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重點在於防止通過血液、體液傳播,加強獻血員篩選,嚴格掌握輸血及血製品應用,如發現或懷疑有傷口或針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時,可應用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檢查治療,器械應嚴格消毒,控制母嬰傳播。

保護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別是主動免疫為預防肝炎的根本措施,乙肝疫苗已在我國推廣取得較好的效果,對HBsAg、HBeAg陽性孕婦所生嬰兒,於出生24小時內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時接種一次乙肝疫苗,於出生後1個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對乙型病毒性肝炎要儘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及早處理,以防止流行。 [8]

參考文獻

  • 戴勇. 乙型病毒性肝炎. 《 VIP 》 ,
  • 劉鑄成. 乙型病毒性肝炎. 《 VIP 》 ,
  • 李黎,梁曉峰. 中國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控制現狀分析與對策. 《 疾病監測 》 , 2009
  • 傳染病學第8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