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老爺(山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喬老爺》是中國當代作家山川的散文。
作品欣賞
喬老爺
喬老爺自然姓喬。
喬老爺軍人出身,在部隊當報務員,喊他「喬老爺」是因為《喬老爺上轎》上映。
那個年代,歸州城裡時興喊外號,沒有外號也要起個外號,起外號的熱心人很多,無償授予別人外號,外號且形形色色,譬如「兩噸半」、「土匪」、「皮條」、「打杵」、「油光石」、「秤砣」等等。
在我們單位,年長者被稱為「師傅」,約定俗成,漸成行規,這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可惜好景不長,不知不覺間風行外號,明顯帶有文革遺風。
我的師傅姓寇,外號就叫「日寇」,他因此義憤填膺。起初我還以為他當過兵,甚至懷疑他是否東洋戰俘,因為他喜歡軍人行頭,綠上衣還自縫兩口袋;我認得另一位師傅姓劉,沉默寡言,身材壯實,貌似電影裡的日本兵,遂被「好心人」授予「鬼子」。其實,他倆都是地道的中國人,與東瀛四島毫無瓜葛,外號讓他們差點成了敵人。對比他倆的悲慘遭遇,喬老爺的外號還算恭敬,同事呼喊他也樂於應聲,但我從沒喊過一聲「喬老爺」。我不喜歡喊別人外號,也不喜歡同事間喊外號,更不喜歡自己落個外號,這也是我做人的底線。
我奉命調進歸州城第一天,進電報房見到的第一人就是喬老爺。他梳着毛式大背頭,着裝顯得很隨意,上着白色汗衫,下穿過膝短褲,腳靸軟底拖鞋,叉着腿站在機台邊發報,他的腿細得像麂胯胯。我們進去時門響了,他扭頭瞥了一眼,沒有開口的意思。我不知道他是我的班長,也不知道他就是喬老爺,更不知道他是個左撇子。旁人就扯我衣襟說喊班長,我頓了頓低聲喊了一句,他好像沒聽見也不應聲,估計是真的沒聽見。他頭上戴着黑耳機,左手顫抖着敲打電鍵,右手握着支鉛筆抄寫,一副地下工作者模樣。忙完一陣終於回頭,一副慈眉善眼面相,眼珠略有些泛黃,上嘴唇比下嘴唇短,四爺說過那叫地包天,地包天卻沒包住天,一笑牙床露出來了,牽着一道道皺紋。他說話的聲音有點滄桑,望都不望就問我:你是新來的小某?知道莫爾斯電碼嗎?我笑而不答,也無從回答,那時的我混沌未開,只知道有個莫斯科,認得26個英文字母。他終於轉過身來,捋一捋毛式大背頭,順手把鉛筆夾在耳輪上,從頭到腳看我一眼,咬牙切齒地說:摩爾斯這個狗日的美國佬,就是他發明這該死的電碼……聽他一說我倒吃了一驚,因為他的面孔變得怪異,一開口嘴裡就有些「帶渣」,難不成他的腦殼有毛病?
後來我得知,他果然有「毛病」,單位一些人說他「神經兮兮」。對喬老爺的「毛病」,我的師傅不置可否,只是悄悄告訴我,他發報把手搞壞了(報務員行話:發電報講手法,稍不慎手法壞了,點劃不能流暢,或是無法發報),又說喬老爺用的左手,之所以他用左手發報,是因為在部隊搞壞了右手。聽到這裡,我的兩手不由自主出了汗,我想倘若右手不「壞」,他豈不是可以左右開弓。事實出乎我的判斷,他果然可以左右開弓,無論發報還是抄報,左右手均能勝任,只不過左手發報順暢,左手發報右手就會抄報,但有時也用左手抄報,機台場面顯得有點混亂,和他交接班總要收拾一番,無論是左手還是右手,一手字碼寫得漂亮極了,尤其是「2」和「7」,宛如行雲流水,看他抄報就是一種享受,我想就憑此也得讓他當班長。
可是,喊他班長的人很少,大家習慣稱他喬老爺,喬老爺對此也不在意。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單位至今流傳他的故事,說出來令人津津樂道。有人說,但凡領導個個怕他,但又拿他實在沒法,他講話提意見從不顧忌,巷子裡趕豬——直來直去,既不講究方式方法,也不選擇語言詞彙,更不考慮對方接受程度,經常讓領導下不來台。有次支部開門整風納諫,各班派代表給領導提意見,喬老爺代表電報房發言,張長李短數落事例,說東道西激動起來,激動起來腦殼失控,當即直呼領導大名:某某某,老子日你先人!
這是真事,也是笑料,令人不忘。多年後,喬老爺光榮離崗,享受離休幹部待遇,在歸州城裡悠閒度日。他的模樣一點沒變,仍是過去的裝束,冬天脖子上多條圍巾,夏天手裡多把蒲扇,跟在老伴身後逛街,遇到他我自然恭敬請安,提及往事忍俊不禁,他承認那時自己失控,腦殼一熱就把持不住。
除此以外,喬老爺還有潔癖,特別講究清潔衛生。我們電報房在二樓,他的寢室也在二樓,與電報房相隔幾廂板壁,他的寢室從不鎖門,床鋪摺疊整整齊齊(恐是軍人習慣),用品用具擺放有序,寢室乃至門外走廊,地板整天擦得放光。他當班長時期,電報房清潔衛生經得起檢查,門上的紅條條永遠是「最佳」,無論機台還是地板,你怕是摸不到灰塵。只要他在電報房當夜班,一有空就用拖把拖地板,從電報房一直拖到門外走廊,一路拖至對面長途台門口,再一路拖下樓梯,拖出一片新天地。
喬老爺不抽煙只喝茶,只喝老家煸的茶,動輒捧着茶杯消閒。有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我在電報房值晚班,喬老爺捧着茶杯進來,伸手拍一拍我肩頭,說閒得無聊他想值班,讓我出去玩一會兒。咋玩?看電影沒買票不說,腳還凍得像狗啃一般,哪有電報房的白炭火盆?我不敢鄙喬老爺面子,他是個農村半邊戶,工休才回老家一次,平時和我一樣孤軍奮戰,筷子敲碗上食堂,提桶水洗臉燙腳,也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又不喜歡逛街日白,除了上班再無其他興趣。我當即下樓去「玩」,穿過迎和門上后街,街上冷冷清清,路燈昏昏沉沉,偶爾有人影晃動。我順后街一直走,走過公安走過政府,走過大招走過小招,走至西門口往下轉,從迎賓旅社上前街,一路走至南門口。城門洞有盞路燈,燈光像死貓眼睛,燈影下有兩人走棋,為別腿馬爭論不休,爭論聲越來越大,夜幕中引來一聲怪叫,原來城牆根睡着女瘋子。下棋人熄了火,兜着棋子散去,我也趕忙走開,左轉是一摞石階,摸索着拾級而上,穿過人民廣場,電影院裡還有聲響,聽不清放的什麼電影,我順院牆走過城門洞,轉了一個大圈上樓,喬老爺正在火盆邊撥火,諾長時間一份電報都沒收發。他讓我坐下來烤火,把他的茶杯遞給我,剛泡的一杯毛尖茶,杯子是金屬蓋玻璃杯,外面套着塑料膠絲網,這在當時是頂級奢侈品,只有一定級別的幹部才有。我看了看他的心愛之物,琢磨着是喝還是不喝,猶豫時間其實很短暫,他拿杯子的手伸着,說:你喝不喝?不喝扔了!「扔了」兩個字尚未出口,杯子日的先飛出窗口,啪嚓一聲砸在樓下院子裡,我嚇了一跳,跳起來跑向窗口,他的幹部杯已經癟了。他怔了怔起身下樓,捏亮電報房的電筒,撿回那個不鏽鋼杯蓋,還有那個塑料膠絲網,說是還可以再用。
我當報務員那時,文革遺風導致紀律鬆弛,電路、機台扯皮是常事,電路兩邊的報務員,視通信紀律為兒戲,各自逞強、互不相讓,遭殃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惜字如金的電報,不管是加急的「母病危」,還是特急的「父病故」,電報在機台上有時會睡一整天。遇上機台、電路扯皮,宜昌個個是「老大」,就電路而言也的確是「老大」,歸州城是個小縣城,相比較屬於「鄉下」,幸虧有喬老爺罩着我們。前面說過,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他在部隊就是報務班長,見的場面和人物多了去了,豈能容得宜昌老大欺辱?遇到機上扯皮,他當強力後台,命令全線開火,常常一個上午乃至一天停止收發報,歸州城的電報堆一大沓,宜昌城的電報也發不過來,一直扯到雙方領導拿着電話下令。即便如此,喬老爺絲毫不做讓步,仍是一方五份輪換着發,倘若對方壞了規矩,不由分說一通「嗒嘀」(莫爾斯符號9:滾蛋的意思)招待,發得手指酸疼,就讓送電報的老郭代勞。老郭是線務員出身,爬杆子掉下來傷了腰,改行從事電報投遞,他咬着一根長杆兒煙袋,一邊吸煙一邊敲打電鍵,慢騰騰敲打那個「9」,那個場景至今恍若眼前。其實,喬老爺爭這個贏,大多是為我們護短。他的寢室離電報房不遠,嘀嘀嗒嗒的電報聲聽得見,遇到宜昌一方欺負人,他靸着鞋就會來電報房,不由分說一連串「9」,然後命令休戰,呼叫不回應,電話不讓接,就為賭這口氣。
喬老爺當了兩年班長,調去鄉下做了支局長,沒人給我們撐腰、護短,機上扯皮一邊倒,宜昌報務員不戰而勝。
新班長是我的師傅,也就是大家喊的「日寇」,他終於當上這個班長,他很在乎這份榮譽,這是他畢生最大官銜,因而非常敬業且認真,只可惜他為時已晚,班長已非國家幹部,待遇和我們一個樣。新班長不容機上扯皮,任憑對方如何刁難,我們只能忍氣吞聲,心情猶如翻滾的吒溪河,因而倍加思念喬老爺。喬老爺其實也思念我們,偶爾回歸州城開會,總要來電報房串門,碰到機台上有電報,也不客氣上機就發,發完後饋贈對方一串「9」,也算他過一過乾癮。
喬老爺自打去了鄉下,再沒調回電報房,直至他按政策光榮離崗。他享受離休幹部待遇時,我正在辦公室當主任,經常為大樓門衛人選操心,我斗膽去請教喬老爺,沒想到他願意來當門衛,致使門衛級別陡升了好幾個檔次。
我的上級成了我的下級,我作為上級自然要關照下級。喬老爺表面不動聲色,內心其實有道坎過不去,這道坎自然是面子。面子這東西對我們很重要,做門衛(如今喚作保安)雖然沒有低人一等,但進進出出的人素質各異,面對喬老爺履職反應不一,甚至有人出言不遜,說他把錢看得太重了(其實也沒有多少錢),這就傷了喬老爺的自尊心。他終於忍不住向我「辭職」,理由也很簡單:回老家過年。我知道這是個「垛子」,顧及他的面子和他道別,這一別有如當年離開電報房一樣,再也沒有機會天天見面,即或後來在街上遇見他,我畢恭畢敬上去請教,喬老爺愛理不理應一聲,沒有半點深談的意思。我終於領略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含義,他畢竟和我不是同代人,不是同代人就肯定有代溝,有代溝就可能話不投機,話不投機自然無話可說。
望着他踽踽而行的背影,我靠着行道樹久久目送,樹上騰地飛起一隻鳥,扇得樹葉撲簌簌響,我在心裏面說:您家保重,我的喬老爺! [1]
作者簡介
山川,1980年代從事業餘文學寫作,現為全國郵政作家協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