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治原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喬治原則是一個名詞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喬治原則:處分的目的在於教育,而不在於懲罰。這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小克勞德.喬治提出的一個重要管理原則;着眼於防,無不可防;立足於罰,罰不勝罰。

從前有一個商人,他養了一頭驢。他趕着驢走鄉串村,做各種買賣。這個商人有時販賣布匹、珠子,有時販賣水果和新鮮蔬菜。實際上只要能賺點錢的東西,他都賣。

有一天,他聽說海邊的鹽很便宜。他想:「我可以販鹽到山裡的村子去賣好價錢。」他帶上驢子去買鹽。

鹽果然很便宜,商人買了許多鹽,馱在驢背上。一路都很順利,他們來到山間,經過一道狹窄的石橋,橋下有條很深的小溪流過。商人牽着驢,在滑溜的石橋上小心翼翼地走着,驢子忽然滑倒,一下子跌進小溪。

驢掙扎着逆水而游,溪水把它馱的鹽溶化了,沖走了,只有幾條空口袋還系在鞍上。驢身上沒有了重東西,很容易就上了岸,輕鬆愉快地繼續趕路。

過了不久,商人決定再去販一次鹽,他帶着驢到海邊去,讓驢馱上鹽往山里走。一到那座狹窄的石橋,驢就想起它曾多麼輕易地甩掉重擔,不馱東西走路是多麼舒服。這一回它故意跌進溪里去,直到鹽溶化得一乾二淨。

商人很懊惱,他損失了整整兩馱鹽,他懷疑驢子在跟他搗鬼。他想了個辦法也來捉弄驢子。

下一回,商人來到海邊,買了一大馱海綿。驢子高高興興地出發了。

驢子想:「這口袋真輕,一到了那座石橋就會更輕了。」不久,他們來到石橋。驢又滾到水裡去,倒在那兒掙扎,等待馱的東西像上兩次一樣溶化掉。

海綿沒有溶化掉,卻很快吸滿了水。驢感到背上的口袋越來越重,心想:「這是什麼東西?」「不對勁兒呀!」後來,他覺得自己在溪里直往下沉,就大叫道:「救命呀!主人,救命呀!」

商人彎腰把這頭喘着氣、噴着白沫的驢從水裡拉上岸。「我們回家吧,怎麼樣?」商人說着牽了濕漉漉的驢子向山腰走去。

驢子邁着沉重的步子向村里走去時難過地想:「這回動身,馱的東西重了一倍。」

點評:

商人用海綿來巧妙地懲治了愉懶的驢子,很好的說明了喬治原則:處分的目的在於教育,而不在於懲罰。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面對員工的「出勤不出力」,變法子偷懶的行為,雖然可以制定許許多多的管理制度來避免或制止這些不良行為,但是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不可能是「疏而不漏」、無懈可擊的,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小漏洞,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員工鑽進去「乘大涼」,一旦發現新情況,管理者一定要及時出台「補丁程序」———為相關的管理制度制訂補充規定,這樣就能使管理制度起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功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