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姆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諾姆·喬姆斯基 | |
---|---|
諾姆·喬姆斯基 | |
原文名 | NoamChomsky |
出生 |
1928年12月7日 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學術人物語言學家 |
知名作品 |
《現代希伯萊語語素音位學》 《句法結構》 |
諾姆·喬姆斯基,1928年生於費城,28歲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開始博士後的研究,即令他蜚聲世界的「轉換——生成理論」研究,33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
人物簡介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國語言學家,轉換-生成語法的創始人。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響下他開始研究語言學。1951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碩士論文《現代希伯萊語語素音位學》,1955年又在該校完成博士論文《轉換分析》,獲得博士學位。從1955年秋天開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曾任該校語言學與哲學系主任,並任該校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為語言學界培養了一批有素養的學者。
喬姆斯基記得他的第一篇文章寫於10歲那年,文章是論在巴塞羅那陷落之後,納粹主義蔓延的威脅。從12或13歲開始,喬姆斯基更加徹底地認同無政府主義。
他畢業於費城中央高中,1945年起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師從哲學家C·維斯特·切奇曼(C. West Churchman)、尼爾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和語言學家澤里格·哈里斯(Zellig Harris)學習哲學和語言學。哈里斯對他講授了自己在語言結構線性算子方面的發現。喬姆斯基後來把這些解釋為對來自標記系統的上下文無關文法產物的操作。哈里斯的政治觀點對喬姆斯基政治立場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55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他的大部分博士研究是用四年時間以哈佛年輕學者的身份在哈佛大學完成的。在博士論文中,他開始發現自己的一些語言學思想,後來他將這些進一步闡發,寫成了他在語言學方面大概最有名的著作——《句法結構》 [1]。同年起執教麻省理工學院,1961年成為現代語言和語言學系(現在的語言學與哲學系)正教授。1966-1976年,擔任現代語言和語言學的法拉利·P·沃德(Ferrari P. Ward)教席。1976年獲任學院教授,之後近五十年來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教課。
隨着1967年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一篇題為《知識分子的責任》一文,喬姆斯基成為越戰主要的反對者。從那時起,便因其政治立場而出名,對世界各地的政局發表評論,並撰寫大量著作。他對美國外交政策及美國權力合法性的批判影響深遠,並因而成為富有爭議的人物。他有左派的忠誠追隨者,但也受到右派及自由派越來越多的批評,尤其是針對他對九·一一事件的反應。
儘管對美國百般批評,喬姆斯基還是生活在美國。他的解釋為: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後來又闡發道:國與國之間的綜合比較沒有什麼意義,我也不會這麼比較。不過美國有些成就,特別是在言論自由方面幾個世紀來爭得的領先地位,是值得敬仰的。
人物評價
喬姆斯基少年時代即參加左翼的共產主義運動,1960年代越戰期間投身校園反戰運動,從此開始了「異見者的一生」,被公認為美國政策「永遠的反對派」。他永不懈怠地激烈抨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運動的「陰謀」、美國式民主的虛偽、美國政治宣傳的陰險和外交政策的帝國主義野心——「9·11」之前的焦點是巴以問題、美國干預科索沃,近幾年則是布什政府的反恐戰爭。
喬姆斯基被《紐約時報》稱為「可能是還健在的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事實上,關於他的看法異常分裂,喜歡他的人非常崇拜他,把他奉為精神領袖、黑暗中的燈塔;不喜歡他的人罵他是瘋子:有人說他是激進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也有人說他反猶太人,因為他經常批評以色列政府。還有謠言說他是特工——中央情報局的特工、克格勃的特工,或是英國秘密警察組織的特工,甚至有傳言說他是以色列摩薩德的特工。
2001年「9·11」事件發生,當月,喬姆斯基的《9·11》一書便告上市,一鳴驚人地反指「美國本身便是頭號恐怖主義國家」,他表示:儘管拉登所幹的事慘絕人寰,但是相比較美國在過去半個世紀對其他國家所犯下的暴行來說,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此言一出,美國的主流媒體上便再難見到他的音容墨跡,主流知識分子——無論左翼還是右翼——大多也與喬姆斯基這樣的好鬥者保持距離。他的聲音更多是通過校園演講、「油印」小報、海外報刊、互聯網以及出版物達於外界。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座,從來都是人滿為患,鮮花與臭雞蛋齊飛,場面之熱烈,堪與校園搖滾音樂會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