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藥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藥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烏藥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lm.的乾燥塊根。此藥材表面常呈烏棕色,故名烏藥。

【藥材歷史考證】

烏藥的始載本草為《日華子本草》。

《開寶本草》謂烏藥曰:「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椏,葉青陰白,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

《本草圖經》曰:「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木似茶損,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椏,面青背白。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如山芍藥根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八月采根。以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

李時珍曰:「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烏藥相符。至於以上《開寶本草》所載文字,根據《證類本草》標明「今注」考證,應出自《開寶本草》;但《本草綱目》謂其出自陳藏器《本草拾遺》。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在烏藥條下也註明出自「宋開寶」。可見《本草綱目》關於該文的出處前後自相矛盾,難以為據。

【植物形態鑑定】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m。

根呈紡錘狀或結節狀膨大。幼枝青綠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金黃色絹毛,後漸脫落,老時無毛,干時褐色。

葉互生,葉片革質或近革質,卵形、寬橢圓形至近圓形,通常長2.7~5厘米,寬1.5~4厘米,有時長達7厘米,頂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而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幼時密被棕褐色柔毛,後漸脫落,

偶見殘存斑塊狀黑褐色毛片,兩面有小凹窩,三出葉脈,全緣;葉柄長0.5~1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無總梗,常6~8個花序集生於1~2毫米長的短枝上,每花序一般有7朵花,並有1苞片;花被片6,黃色或黃綠色;雄花被片長約4毫米,能育雄蕊9,退化雄蕊壇狀;

雌花被片長約2.5 毫米,子房被短毛。

核果卵形或近圓形,長6~10毫米,直徑4~7毫米。花期3~4月,果期5~11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切片厚0.2~2毫米,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微米,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4分粒組成。木纖維淡黃色,多成束,直徑20~30微米,壁厚約5微米,有單紋孔,胞腔含澱粉粒。韌皮纖維近無色,長梭形,多單個散在,直徑15~17微米,壁極厚,孔溝不明顯。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微米,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木射線細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油細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

【生境分布】

生於向陽坡地、山谷或疏林、灌叢中。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等省區。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或直接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未切片者,除去細根,大小分開,浸透,切薄片,乾燥。

【性能功用】

辛,溫。歸肺經、脾經、腎經、膀胱經。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內服:3~9克,水煎服。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蛀。 [1]

【鑑別方法】

性狀鑑別 本品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

【藥性鑑別】

(1)本品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μm,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粒由 2~4 分粒組成。木纖維淡黃色,多成束,直徑20~30μm,壁厚約5 μm,有單紋孔,胞腔含澱粉粒。韌皮纖維近無色,長梭形,多單個散在,直徑15~17μm,壁極厚,孔溝不明顯。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木射線細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油細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30~60℃)30ml,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油醚 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藥對照藥材3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D)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 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

【烏藥的鑑別方法】

根橫切面木栓層外緣常脫落,殘留的木栓細胞扁平。次生皮層為4~10列薄壁細胞,切向延長,並散有油細胞和石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2~6列連續成環,石細胞方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內壁及側壁增厚。韌皮部狹窄,常散有厚壁、層紋明顯的纖維;韌皮射線為1~5列細胞寬,多切向延長,含黃棕色物質。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年輪明顯;導管稀疏,直徑25~80微米;木射線以1列細胞寬者多見,含黃棕色物質。

根粉末: (1)石細胞眾多,類方形或不規則形,通常三面增厚,孔溝及壁孔均明顯,一般長20~75微米。

(2)韌皮纖維梭形,壁厚且彎曲呈波狀,微木化,直徑20~38微米,長280~620微米。

(3)木纖維少數,胞壁薄,直徑15~35微米,長450~870微米。

(4)導管具緣紋孔,常破碎。

(5)油細胞橢圓形,多破碎,含黃色油狀物。

(6)澱粉粒多為單粒,球形,臍點點狀或星狀;少數復粒,2~4個分粒組成。

【成分】

根含揮髮油0.1%~0.2%,油中含有烏藥烯醇(lindenemol)、烏藥烯(lindene-ne)、烏藥根烯(1-indestrene)、烏藥內酯(linderalactone)、異烏藥內酯、烏藥醚內酯(linderane)、氧化烏藥烯(linderoxide)、異氧化烏藥烯、異呋喃烏藥烯(isouranogermacrene)、烏藥根內酯(lindestrenolide)、新烏藥內酯(neolinderalacton)、龍腦、烏藥烯醇乙酸酯(lindereneacetate)、烏藥奠(linderazulene)、表二氫異烏藥內酯(epidihydroisolinderalactone)、異呋喃烏藥內酯(isogermafurenolide)、烏藥烴(linderane)、波爾定鹼(boldine)、右旋番荔枝鹼〔(+)-reticuline]()、a-藻烯、β芹子烯、8和Y杜松烯。此外尚含月桂木姜鹼(laurolitsine)、烏藥酸(linderic acid),以及β谷甾醇。

【烏藥的藥理】

對胃腸的作用:本品能調節胃腸道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烏藥所含揮髮油內服,有興奮大腦的作用,具有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液循環、升高血壓及發汗等作用。局部塗用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加速血循環,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 抑菌作用: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菌作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