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藥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藥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烏藥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Sims) Kosterm.的乾燥塊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泥土,乾燥;或刮淨外皮,趁鮮切薄片,乾燥。

【古代炮製】

唐代有烏豆油煮(《理傷》)的方法。宋代有炒令黃色(《博濟》)、炒令黑煙起(《證類》)、炭火燒存性(《總錄》)、醋炒(《寶產》)、焙制(《背疽方》)等法。元代有炙法(《瑞竹》)。明代增加了酒浸(《普濟方》)、酒浸微炒(《奇效》)、醋浸炙(《蒙筌》)、童便煮(《仁術》)、煨制(《禁方》)、藥汁制(《準繩》)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醋磨(《大成》)、米泔水浸(《辨義》)、煅制(《備要》)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

【飲片性狀】

本品為類圓形薄片,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光澤,可見放射狀紋理及環紋,中心顏色較深。質脆、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質量要求】

烏藥水分不得過11.0%,總灰分不得過4.0%,用70%乙醇作溶劑浸出物不得少於12.0%。按乾燥品計算,含烏藥醚內酯不得少於0.030%。含去甲異波爾定不得少於0.40%。

【炮製目的】

烏藥味辛,性溫。歸肺經、脾經、腎經、膀胱經。具有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能。   烏藥臨床多生用,刮淨外皮,切薄片,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寒疝疼痛,痛經。酒制後溫通利氣,多用於小腸氣,奔豚氣。炒炭後收澀止血,多用於瀉血,血痢。

【臨床應用】

  1、生用   (1)心腹氣痛:單用烏藥,水磨濃汁,人橘皮一片,蘇葉一葉,煎服,用於心腹氣痛,如(《瀕湖集簡方》);若與香附同用,用於胸腹脹痛,如(《韓氏醫通》);若與陳皮、枳殼(麩炒)、乾薑(炮)等同用,用於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膈,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如烏藥順氣散(《局方》);若與香附子、高良姜,赤芍藥同用,用於乳母冷熱不和,心腹時痛,或水瀉,或乳不好,如烏藥散(《藥證》);若與木香、桂心、青橘皮、蓬莪朮同用,用於婦人血氣上攻,心腹疼痛不可忍,精神悶亂,如烏藥散(《聖惠方》);若與炒甘草、香附同用,用於瘴瘧,心腹刺痛,如烏沉散(《瘴瘧指南》)。   (2)寒疝疼痛:常與茴香(炒)、良姜(炒)、川楝子等同用,具有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如天台烏藥散(《發明》);若與沉香、人參、甘草(爁)同用,用於中虛寒滯,胸腹脹痛,或寒疝腹痛,或經行腹痛,如烏沉湯(《局方》);若與升麻同用,用於小腸疝氣,如(《孫天仁集效方》)。   (3)小便頻數:常與益智子(炒)同用,具有溫腎縮尿之功,用於腎經虛寒,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或白濁,夢遺,如固真丹(《魏氏家藏方》);若與川椒、吳茱萸(九蒸九曬)、益智(炒)同用,用於小便頻數,如縮泉丸(《魏氏家藏方》)。   (4)上氣喘急:常與人參、沉香、檳榔同用,具有破滯降逆,補氣扶正的作用,用於七情鬱結,上氣喘急,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如四磨湯(《濟生方》);若與枳殼、檳榔、沉香同用,具有順氣降逆的作用,用於傷損喘逆,張口抬肩,呼吸氣急,不能接續,或胸脅作痛,如四磨湯(《症因脈治》)。   (5)經行腹痛:常與香附、當歸、木香、甘草(炙)同用,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用於經行腹痛,如烏藥湯(《濟陰》);若與杜當歸同用,用於產後腹痛,如烏藥散(《朱氏》)。   2、酒制用   (1)小腸氣:常與炒高良姜、茴香、木香等同用,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用於小腸氣,牽引臍腹疼痛,如烏藥散(《瘍醫大全》)。   (2)喘息:常與茴香(炒)、青橘皮(炒)、良姜(炒)同用,具有順氣降逆,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於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抱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寶產》)。   3、制炭用   血痢單用烏藥,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粟米飯和丸,米飲下,用於瀉血、血痢,如烏金丸(《總錄》)。

【參考資料】

烏藥根含揮髮油0.1%~0.2%.油中含有烏藥烯醇、烏藥烯、烏藥根烯、烏藥內酯、異烏藥內酯、烏藥醚內酯、氧化烏藥烯、異氧化烏藥烯、異呋喃烏藥烯、烏藥根內酯、新烏藥內酯、烏藥烯醇乙酸酯、烏藥奠、表二氫異烏藥內酯、異呋喃烏藥內酯、波爾定鹼、右旋番荔枝鹼、月桂木姜鹼、烏藥酸以及龍腦、β-蒎烯、β-芹子烯、杜松烯、β-谷甾醇等。   本品能調節胃腸道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烏藥揮髮油具有興奮大腦的作用,有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液循環、升高血壓及發汗等作用。局部塗用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該藥尚有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菌作用。體外實驗證明,烏藥乾粉能明顯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促進血凝和止血作用。此外,尚有報道,烏藥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烏藥不同炮製品中烏藥醚內酯的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酒炒烏藥片>麩炒烏藥片>鹽炒烏藥片>烏藥片,以酒炒烏藥片中烏藥醚內酯含量最高。

【附】

  文獻摘錄:「葉,力緩遲,須醋浸炙。」(《蒙筌》)

【按語】

烏藥古代炮製方法有酒制、炒制、醋制、炙制、煨制、煅制、泔制、藥汁制等法。現代大都採用生品切制,偶用酒製品和炭品。烏藥順氣止痛,溫腎散寒,其化學成分以芳香性揮髮油為主如烏藥烯、烏藥烯醇、烏藥內酯等,因此在加工切制時應防止芳香性活性成分的損失。 [1]  

【炮製方法】

1.烏藥《普濟方》:「去土;」「搗碎。」《本草品匯精要》:「去木銼碎用。」《炮炙大法》:。洗淨切。」《本草原始》:「烏藥極硬難切,須水漬一二日,濾出,曬乾時,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乾燥。 2.妙烏藥《博濟方》:「炒令黃色。」《聖濟總錄》:「微炒。」《普濟方》:「去心,炒黃。」《本草述》:「去皮心略炒。」現行,取淨烏藥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酒烏藥《普濟方》:「搗碎,用酒浸一宿。」《奇效良方》:「細銼,酒浸一宿。」《本草通玄》:「酒浸一宿,炒用。」現行,取烏藥片,加黃酒噴灑拌勻,悶潤至灑被吸盡,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干,取出放涼。烏藥每100kg,用黃酒10kg。 4.醋烏藥《衛生家寶產科備要》:「用醋炒黃色。」《本草蒙筌》:「醋浸炙。」《外科大成》:「醋磨。」現行,取烏藥片,加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干,取出放涼。烏藥每100kg,用醋10kg。 5.鹽烏藥取淨烏藥片,加鹽水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烏藥每100kg,用鹽2kg。 6.烏藥炭《聖濟總錄》:「炭火燒存性。」現行,取淨烏藥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焦褐色,噴灑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 [2] ==【炮製方法】== 1.烏藥:揀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 2.炒烏藥:取淨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3.麩炒烏藥:取淨烏藥片,用麥麩炒至微黃,篩去麥麩即得。 4.醋烏藥: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每烏藥500克,用醋6克。 5.酒烏藥:取烏藥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干,每烏藥500克,用黃酒60克。 6.鹽烏藥:取麥麩,炒熱,加入經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3-4分鐘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烏藥16公斤,用鹽0.4公斤,開水2公斤,麥麩2公斤。

【加工方法】

烏藥在產地採收時先割去地上莖葉,用鋤挖出塊根,除去根頭及鬚根,然後用水洗去泥沙,放入硫磺櫃內熏磺至透心,取出後在太陽下暴曬至足干,即成「烏藥個」。把挖起的塊根用水洗淨泥土,趁新鮮時用利刀切成1~2毫米厚的橫切片,曬乾或烘乾即成「烏藥片」。

【炮製作用】

烏藥臨床多生用,刮淨外皮,切薄片,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寒疝疼痛,痛經。酒制後溫通利氣,多用於小腸氣,奔豚氣。炒炭後收澀止血,多用於瀉血,血痢。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