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梅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梅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夏季果實近成熟時採收,低溫烘乾後悶至色變黑。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有醋浸一宿去核蒸熟(《玉函》)的方法。晉代有炙制(《肘後》)。唐代有蜜醋漬蒸、蒸製、熬製(《千金》)等法。宋代有制炭(《證類》)、焙(《洪氏》)、炒焦(《朱氏》)等炮製方法。元代有煮法(《世醫》)。明代用醋煮(《普濟方》)、酒浸(《保嬰》)、蜜拌蒸(《保元》)等法。清代則用麩炒(《食物》)、鹽水浸(《便讀》)的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烏梅: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烏梅肉:取淨烏梅,用清水潤軟或蒸軟後,剝取淨肉,乾燥。

3、烏梅炭:取淨烏梅,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皮肉鼓起,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放涼。

4、醋烏梅:取淨烏梅,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置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2~4小時,取出乾燥。烏梅每100kg用米醋10kg。

【飲片性狀】

烏梅呈不規則的類球形或扁形,直徑1.5~3cm。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不平,果肉柔軟。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內含淡黃色種子1粒。味極酸。烏梅肉為不規則扁卵形塊狀,呈烏黑色或棕黑色。質柔軟。氣特異,味極酸。烏梅炭形如烏梅,皮肉鼓起發泡,質較脆,表面焦黑色,味酸兼苦。醋烏梅形如烏梅,質較柔潤,略有醋氣。

【質量標準】

烏梅水分不得過16.0%,總灰分不得過5.0%,水浸出物不得少於24.0%。 按乾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計,不得少於12.0%。烏梅炭浸出物不得少於18.0%,含枸櫞酸不得少於6.0%。

【炮製目的】

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經、脾經、肺經、大腸經。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能。 生烏梅(包括烏梅肉)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亦能安蛔。多用於虛熱口渴,肺虛久咳;亦用於蛔蟲腹痛。烏梅肉作用與烏梅同,因用的淨肉,作用更強。烏梅炭長於澀腸止瀉,止血,用於久瀉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醋烏梅與生烏梅作用相似,但收斂固澀作用更強,尤其適用於肺氣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故治久咳或蛔厥,方中的烏梅均可考慮用醋製品。

【臨床應用】

1、生用(烏梅和烏梅肉)

(1)消渴證:常與天花粉、人參、麥冬、黃芪、葛根等同用,能生津止渴,用於消渴證,煩渴多飲,如玉泉丸(《沈氏尊生書》)。

(2)肺虛久咳:常與杏仁、阿膠、半夏、罌粟殼等同用,治肺虛久咳,有斂肺止咳作用,如一服散(《世醫》)。

2、制用

(1)烏梅炭

①久瀉久痢:《補缺肘後方》用本品與黃連同用作丸,治天行下痢不能食。《楊氏家藏方》連梅丸,用本品與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艾葉(醋浸,炒焦)、乾薑(炮)同用,製成丸劑內服,治小兒下痢赤白,臍腹疼痛,里急後重,有清熱止痢的作用。若泄瀉不止,單用烏梅炭服之即有效。與訶子肉、罌粟殼、人參、木香、煨肉豆蔻等同用,治泄瀉日久,甚則滑脫不禁,有澀腸止瀉,益氣理脾之功,如固腸丸(《準繩》),原方未要求炮製,若方中烏梅炒炭則能增強澀腸固脫作用。

②出血證:用烏梅燒炭存性,醋米糊為丸,可治大便下血(《濟生方》)或小便尿血(《綱目》)。崩漏下血常與海螵蛸、茜草、地榆炭、當歸等同用,有固經止血作用,治沖任不固,崩中漏下日久不愈者。若與當歸、阿膠、白芍等配伍,可用於子宮出血,證見血虛而有口乾渴者(《中藥臨床應用》)。

(2)醋烏梅

①肺虛久咳:配伍方法與功用同生品,但斂肺止咳作用更強。

②蛔厥腹痛:常與細辛、蜀椒(炒出汗)、黃連、乾薑等配伍,能和中安蛔,用於蛔厥嘔吐,腹痛時作,如烏梅丸(《傷寒》)。

【現代研究】烏梅中含有多種成分:

①有機酸:主要是以游離形式存在。在醋制烏梅水浸液有機酸含量的測定中,其有機酸含量分別較淨品增加了3.5%和2.8%。

②萜類:熊果酸和齊墩果酸。

③甾醇:在果肉中分離提純可得到β-谷甾醇;梅仁中則含有菜油甾醇、豆谷甾醇、Δ5-燕麥甾醇、膽甾醇、Δ7-豆谷甾醇和甾醇酯。

④氨基酸:烏梅中含有的游離氨基酸隨果肉成熟度增加而上升,經分析,果肉中含有24種氨基酸及膽胺,如天門氨酸、天門冬酰胺、絲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天門氨酸。

⑤糖類:梅果實中含有多種糖,其中單、雙糖主要為蔗糖、果糖、三梨醇糖、葡萄糖等,多糖主要為果膠和粗纖維,且隨果實成熟程度增加,單糖增多而多糖減少。所含的蔗糖經加工炮製後可生成一種具Ca2+拮抗活性的物質:5-羥甲基糠醛。

⑥揮發性成分:梅的香味成分主要為乙醛、乙醇、丙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乙酯和丙酸丙酯。⑦脂類:烏梅所含脂類成分主要集中於果仁,其果肉中.

【附】

文獻摘錄:「火炒令焦」(《朱氏》)。「燒存性為末,治赤白痢」(《禁方》)。

【總結】

在歷代炮製方法中,沿用至今的僅醋蒸和炒炭。生烏梅生津止渴作用是其他炮製品所不及的,同時兼有烏梅炭和醋烏梅的作用,只是止瀉作用不如烏梅炭強,斂肺止咳和安蛔作用遜於醋烏梅,故臨床應用最廣;但現在止血、止瀉一般仍習用烏梅炭。各炮製品在具體應用時又並非固定不變。如病人久瀉傷陰,津傷口渴較明顯時,又宜選用生品,雖然止瀉作用不及烏梅炭強,但能止瀉與生津止渴兼顧。若肺虛久咳,兼有胃酸缺乏者,則選用醋製品為宜;若兼咽干口渴,則可選用生品。 [1]

【炮製方法】

1.烏梅《太平聖惠方》:「洗令淨,捶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鳥梅肉《金匱玉函經》:「去核。」《普濟方》:「去瓤。」現行,取淨烏梅,噴少許水潤軟,去核取肉,「乾燥;或蒸軟後剝取淨肉,乾燥,篩去碎屑。

3.烏梅炭《證類本草》:「燒為耒,杵末。」現行,取淨烏梅或烏梅肉,置鍋內,武火炒至皮肉發泡,表面焦黑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4.醋島梅《金匱玉函經》:「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5升米下,飯熟取搗成泥。」《普濟方》:「醋煮。」現行,取淨烏梅或烏梅肉,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密閉,隔水加熱2~4h,取出乾燥。烏梅每100kg,用米醋10kg。

【飲片性狀】

烏梅為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烏黑色,皺縮不平,內含種子l粒,扁卵形,淡黃色,氣微,味極酸。烏梅肉為不規則扁卵形塊狀,呈烏黑色或棕黑色,質柔軟,氣特異,味極酸。烏梅炭質較脆,發泡,味酸兼苦。醋烏梅質較秉潤,略有醋氣。

【質量要求】

烏梅含有機酸以枸櫞酸(C4H8O7)計,不得少於15.0%。

【炮製作用】

烏梅性味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功能。生品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安蛔。如治療消渴證煩渴多飲的玉泉丸(《丹溪心法》)。醋烏梅收斂固澀作用更強,尤其適於肺氣耗敝之久咳不止和蛔厥。如治蛔厥腹痛的烏梅丸(《註解傷寒論》)。烏梅炭長於澀腸止瀉,止血,常用於久瀉,久痢及便血,朋漏下血等。如烏梅丸(《雜病源流犀燭》)。

【炮製研究】

漢代《金匱玉函經》有去核。又有以苦酒潰烏梅一宿,去核,蒸之5升米下,飯熟取搗成泥。晉代《肘後備急方》有炙;入丸散者,熬之。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有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宋代《太平聖惠方》有洗令淨,捶碎。《證類本草》有燒為末,杵末。《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有火炒令焦。元代《世醫得效方》有煮過者,去核。明代《保嬰攝要》有酒浸肉研爛。《普濟方》有醋煮。《壽世保元》有蜜拌蒸取肉,搗好,清代《食物本草會纂》有麥麩同炒。《本草便讀》有白霜梅即青梅,用鹽水浸之,日曬夜浸,十日後,即有霜起乃成……烏梅炒炭後水浸出物、有機酸及鞣質含量均明顯降低,但凝血時間卻明顯縮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