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桕黃毒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桕黃毒蛾 學名:Euproctis bipunctapex(Hampsoa)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為12毫米左右,翅展為35毫米左右,體密生橙黃色絨毛。前翅頂角有1個黃色三角區,內有2個明顯的小黑點斑。前翅臀角區與後翅外緣均為黃色,其餘部分為赭褐色卵橢圓形,淺黃或淺綠色。幼蟲老熟時體長為28毫米左右。頭黑褐色,體黃褐色。體背部有成對黑色毛瘤,其上長有白色毒毛。蛹棕色,臀刺有鈎刺。繭黃褐色,較薄,附有白色毒毛。[1]

發生規律

蘇、浙、滬地區1年發生2代,以3、4齡幼蟲作薄絲群集在樹幹向陽面樹腋或凹陷處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開始取食,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孵化,8月中下旬化蛹;9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蟲羽化產卵,9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孵化,11月幼蟲進入越冬期。成蟲白天靜伏不動,常在夜間活動,趨光性強。幼蟲常群集為害,3齡前取食葉肉,留下葉脈和表皮,使葉變色脫落,3齡後食全葉。4齡幼蟲常將幾枝小葉以絲網纏結一團,隱蔽在內取食為害。烏桕黃毒蛾幼蟲喜歡群聚在樹幹上,每脫一次皮就往樹幹下方移動,習性十分特別。

分布與危害

又名烏桕毒蛾、枇杷毒蛾、茶黃毒蛾等。幼蟲啃食葉片、嫩枝及幼芽,造成樹木生長衰弱,影響生長與觀賞。

寄主 烏桕、桑、油桐、楊、女貞、刺槐、樟、楓香、柿、重陽木

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西藏

防治方法

(1)燈光誘殺 利用新型高壓黑光燈誘殺成蟲。

(2)人工防治 利用幼蟲群集越冬習性,結合秋、冬養護管理,消滅越冬幼蟲。

(3)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