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柄鐵角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柄鐵角蕨:植株高60-70厘米。根狀莖未見。

烏柄鐵角蕨形態特徵

烏柄鐵角蕨葉柄長約20厘米,中部粗約3毫米,褐色,光滑,下面圓形,上面有淺闊縱溝;葉片橢圓形,長約49厘米,基部寬約20厘米,先端漸尖,一回羽狀;羽片約16對,中部以下的對生,有短柄(2-3毫米),各對相距3-3.5厘米(下部兩對相距4.5厘米),斜展,彼此遠離,同大,長9-11厘米,基部寬1.2-1.4厘米,披針形,多少呈鐮刀狀,先端長漸尖,基部短楔形,不對稱,上側闊楔形,下側狹楔形,邊緣自基部起有疏淺鋸齒,頂部的鋸齒較粗。葉脈羽狀,兩面均明顯,小脈纖細,在羽片下部為二回二叉,在上部的為二至三叉,斜向上,不達葉邊,先端有明顯的紡錘形水囊。葉紙質,干後上面橄欖色,下面棕綠色;葉軸褐色,光滑,下面圓形,上面有淺闊縱溝,向頂部扁平,兩側有狹翅。孢子囊群線形,長7-10毫米,棕色,生於上側小脈,離主脈向外行,幾達葉邊;囊群蓋線形,棕色,後部分變黑色,厚膜質,全緣,開向主脈,宿存。[1]

烏柄鐵角蕨生長環境

烏柄鐵角蕨生長在山腰密林下。

烏柄鐵角蕨分布範圍

烏柄鐵角蕨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白沙)。

烏柄鐵角蕨識別方法

烏柄鐵角蕨本種形體近於兩廣鐵角蕨 A. pseudowrightii Ching, 但葉柄和葉軸褐色,葉片頂端漸尖,羽片稍呈鐮刀狀,基部不對稱,邊緣有疏淺鋸齒,孢子囊群較長,幾達葉邊,故易區別。

烏柄鐵角蕨繁殖方法

採用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再春季植株萌發前,挖起母株,進行分株。將分株苗再備好的土地上按行距20-30厘米開穴栽植。

孢子繁殖:在5-6月份,當植株葉背面孢子囊變成棕褐色時,採摘孢子葉片,去掉無孢子囊群的葉片部分,裝入硫酸紙袋內,封口,做好標記,置於通風乾燥處,待孢子成熟後彈射入袋內。孢子非常細小,似塵埃,黃棕色。手機的孢子可裝入試管內,置於4℃冰箱中低溫保存備用或隨即播種。將過篩腐殖質土拌少量鈣質土和細河沙,拌勻,裝入花盆內,盆土量為盆容量的2/3為宜。用沸水澆淋以消毒滅菌,除去種子、苔蘚、地衣等植物,待盆土充分冷卻後即可播種。由於孢子非常細小,播種時應屏住呼吸,將孢子均勻地撒入盆土基質上,也可將孢子製成懸濁液噴灑在基質上。博後用玻璃或塑料薄膜蓋住盆口保濕,並防止其他雜物進入。將播種盆置於無陽光直射而散射光充足的地方,溫度最好控制在20℃-30℃。孢子培育期間應保持基質濕潤,可將播種盆放入淺水池中浸潤,或用噴水壺小心噴水。約半個月後,便可見到綠色原葉體,此時尤應注意保持盆土濕潤,以原葉體(配子體)表面保持有適量水霧為好,以便於精卵結合,提高受精率。約30天後,原葉體上便可長出幼孢子體。當幼孢子體長出3-4片葉時,便可移栽於幼孢子體移植地。移植半個月,可先將盆上覆蓋物打開1/3,繼而打開1/2,最後全部打開,以使幼孢子體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移栽時,用小木棍或其他器具在畦土上按行距10-15厘米壓或劃1-1.5厘米深的橫溝,用鑷子將幼孢子體夾放於溝內,每隔5厘米放幼孢子體一小叢,用溝土使其穩正,澆水濕潤即可。[2]

烏柄鐵角蕨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隱蔽、濕潤的林下或林緣地栽培,土壤以肥沃疏鬆、深厚的鈣質壤土為好。選地後,清除雜草、灌叢、荊棘,深翻20厘米,耙細整平,使土壤疏鬆平整,具有透氣、透水性。每畝撒施過篩腐殖質土及適量鈣鎂磷肥,作為1.3-1.5米寬的畦。

田間管理:在鐵角蕨生長過程中,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保證田間小氣候有較高的空氣濕度。經常中耕除草,使地面疏鬆,不板結,五雜草。每年4-5月和8-9月應分別追施1次人畜糞水。冬季清園,清除植株枯黃葉及其灌叢、雜草,以利來年植株生長。[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