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烏拉特前旗博物館

烏拉特前旗博物館內分遊牧文化展區、農耕文化展區和紅色精品展區三大板塊五大類別,即風俗類、生活類、工匠類、近現代類、婚慶花轎、氈包民居類。特別是紅色紀念展區以偉人、革命文物、老電影、圖片、實物為主,幫助廣大青少年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1]傳統,不讓革命傳統斷層絕代失傳。

目錄

簡介

民俗博物館是徵集、收藏、研究、陳列民俗實物、文獻資料的場所,並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社會文化教育基地。該博物館由王志強、白玉龍兩位熱愛民俗文化的民間人士創辦。在十幾年不斷的研究學習探索中,每個人收集了上萬件民俗藏品,這些藏品彰顯民俗文化的魅力,再現了我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兩位民俗文化愛好者心血的結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

相關資訊

烏拉特前旗又一博物館開館啦!

西公旗民俗博物館以張俊恆老人四十年多年收集的藏品為主,以回顧西公旗革命往事為主線,是集地方民俗展示、愛國紅色教育於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共有農耕文化、糧庫文化、歷史文化、遊牧文化和紅色文化5個展區。

其中紅色文化展區,主要展出烏拉特草原上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恩克巴雅爾、着名的抗日女將軍奇俊峰、中灘抗日根據地創始人於占彪等革命先輩們生產辦公的書籍[2]、書桌等各類紅色物品,再現了他們純樸堅定的革命信仰和樸素艱苦的工作作風。

「我把這四十多年來收集的藏品在博物館展出,就是想一直把這個紅色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咱們前旗的革命歷史。」 西公旗文化博物館負責人張駿說。

白彥花鎮坐落於烏拉山腳下,黃河北岸,歷史悠久,紅色文化豐富。這裡曾是烏拉特西公旗政府所在地,在抗日救亡的年代,西公旗各族人民為了民族救亡而抗爭,許多仁人志士在這裡砥礪拼搏,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西公旗民俗博物館暨紅色教育基地的建成,不僅標誌着烏拉特前旗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邁出了堅實一步,更為廣大黨員群眾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修養、築牢宗旨意識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理論研討和實踐平台。

視頻

烏拉特前旗博物館 相關視頻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 | 農耕文化
烏拉特前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公益論壇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愛國主義,搜狐,2016-07-26
  2. 【薦讀】書籍版本知多少 ,搜狐,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