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拉哈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拉哈鄉

中文名 : 烏拉哈鄉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

烏拉哈鄉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東南部,東與興和縣相鄰,南與豐鎮市接壤,西與土貴烏拉鎮連接,北與巴音鎮為鄰,烏拉哈鄉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蒙、漢、回等多民族聚居區,是內蒙古察右前旗唯一的民族鄉,鄉鎮機構改革後,原新風鄉併入烏拉哈鄉,全鄉土地面積47.6萬畝,新黃路橫貫全鄉,即將興建集張鐵路和舊208國道,興隆公路穿鄉而過,交通十分便利,通迅發達便捷,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

行政區劃

烏拉哈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集豐、新豐、慶豐、海豐、保豐、聯豐、牧業、十三號、青山、八台溝、東小河,65個村民小組,10889人,其中少數民族94戶,274口人,鄉黨委下設13個黨支部,共有498名黨員,轄區內有4所小學,總耕地面積8.7萬畝,其中水澆地1.2萬畝,財政稅收2005年實現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

歷史沿革

烏拉哈鄉是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中由原烏拉哈鄉與新風鄉合併成立的。原新風鄉在新中國成立前歸豐鎮縣第四區。1948年10月改歸豐鎮縣三區(官村)管轄,管轄2個村公所,即北大梁村公所、米家村公所。1950年,米家村公所改為枳芨灘鄉,北大梁村公所改為海扶鄉。1951年,枳芨灘改為德力生塔拉鄉。1953年,劃歸正黃旗一區, 1954年,改歸察右前旗一區公所,仍轄海扶鄉、德力生塔拉鄉兩小鄉。1956年,德力生塔拉鄉改稱為郝家村鄉。1957年,海扶鄉、郝家村鄉兩個小鄉合併成為郝家村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與烏拉哈鄉合併成大公社即烏拉哈烏拉公社。1962年又從烏拉哈公社分開,名稱叫郝家村公社。下設兩個大隊,即海扶大隊,郝家村大隊,1964年調整為4個生產大隊,即集豐、新豐、海豐、慶豐大隊。1964年8月改稱為新風公社。1984年4月改為新風鄉,2001年6月撤消。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個體工商業網點35家,形成以農畜產品加工,制磚業、第三產業為主的良性發展格局,畜牧業以奶牛、肉羊為主養品種,其中奶牛飼養量720頭,肉羊存欄1800頭,種植業以玉米馬鈴薯、甜菜、瓜菜、飼草料為主栽品種,農作物播種面積4.7萬畝,生態建設以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作為主,共完成生態建設項目工程75200畝,可利用草場9.6萬畝,林地3萬畝,原有風蝕沙化面積8.5萬畝,占全旗風蝕沙化總面積6.5%,風蝕沙化治理面積達到總治理面積80%以上。

基礎設施

烏拉哈鄉2004年全鄉總耕地面積為8333.98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26.26%,其中水澆地為675公頃,園林地2034.63公頃,牧草地11199.84公頃,林木品種主要以檸條為主,其餘還有楊樹、柳樹、榆樹、山杏、枸杞等。全鄉境內明水資源豐富,有大型河流四條,即隆盛莊河、謝家溝河、清水河、烏拉哈河。這些河流都由東南向西北匯入黃旗海。烏拉哈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磚瓦粘土、玄武岩,部分地區還蘊藏金剛砂石、鐵等。全鄉交通便利,土黃公路(土鎮至黃茂營)由西向東北方向橫貫全鄉;興隆公路(興和至隆盛莊)斜穿東南部的十三號、八台溝2個村地界;集豐公路(集寧至豐鎮)由西向東南方向經過大九號、新風、慶豐3個村境內。公路之間又和鄉間路相連,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