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義海
義海
英文名 Hai Yi
國籍 中國
職業 北宋琴家(僧人)
年代 北宋

義海北宋琴師,慧日大師(夷中)的入門弟子,朱文濟的再傳弟子。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義海全面掌握了夷中的彈琴技藝,於是來到越州法華山中潛心練習,謝絕人際交往,累計十年不曾下山,白天黑夜手不離弦,終於掌握了彈琴的奧秘。義海的琴藝不僅僅在於聲音,那種蘊涵於琴音之外的冷靜深邃的意韻,是一般人所無法達到的。


人物簡介

義海,北宋琴家(僧人),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義海出名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學琴,但無一人能趕得上他,「天下從海學者輻輳,無有臻其奧。」對於他的琴技,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道:「海之藝不在於聲,其音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義海彈琴有自已獨到的意韻,正如他自已所說:「若浮雲之在太虛,因風舒捲,萬態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義海主張演奏速度的變化應是:「急若繁星不亂,緩若流水不絕。」

則全和尚是義海的學生,他着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收於《琴苑要錄》之中,文中闡述了義海的「急若繁星不亂,緩如流水不絕」的演奏理論,又提出了「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的」處理手法,還分析了不同體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習琴

興國中,琴待詔朱文濟鼓琴為天下第一。京師僧慧日大師夷中盡得其法,以授越僧義海。海盡夷中之藝,乃入越州法華山習之,謝絕過從①,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天下從海學琴者輻輳②,無有臻其奧。海今老矣,指法於此遂絕。海讀書,能為文,士大夫多與之游,然獨以能琴知名。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

琴的境界是「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 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意境得之於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陶淵明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正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沈括評北宋琴 僧義海為:「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於閒適內在心境的配合, 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

師父

朱文濟:北宋宮廷琴師,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鼓琴為天下第一。」據《琴史》載,朱文濟「性沖淡,不好榮利」。宋太宗好琴,把七弦古琴加二弦而變為九弦琴,朱文濟作為宋太宗的琴待詔,對此堅決反對。由於朱文濟在琴界的聲望,他的反對使宋太宗極為掃興,因而受到冷落。

北宋的琴家多為僧人,他們的琴技多出自朱文濟,慧日大師夷中就得到他的真傳,夷中後又將琴技傳授給知白、義海,他們都是北宋頗具聲望的琴僧。 朱文濟著有《琴雜調譜》十二卷,已佚。

古文記載

《義海琴藝》原文

興國①中,琴待詔②朱文濟③鼓琴為天下第一。京師僧慧日大師夷中④盡得其法,以授越僧義海⑤。海盡夷中之藝,乃入越州法華山⑥習⑦之,謝絕過從⑧,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天下從海學琴者輻輳⑨,無有臻⑩其奧。海今老矣,指法於此遂絕。海讀書,能為文,士大夫多與之游,然獨以能琴知名。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

注釋

①興國:即太平興國,宋太宗趙炅年號(976—984)。

②琴待詔:樂師,因琴技出色而待詔。

③朱文濟:北宋著名琴師,着有《琴雜調譜》十二卷,後亡佚。

④慧日大師夷中:北宋著名琴師,得朱文濟真傳,又培養了知白、義海等一批著名琴師。

義海:北宋著名琴師,琴藝出眾,他的弟子則全和尚着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收於《琴苑要錄》之中,文中對義海「急若繁星不亂,緩如流水不絕」的演奏理論有所闡述)。

⑥越州法華山:在今浙江紹興靈隱山後。越州:古地名,在今浙江紹興一帶,隋初改會稽郡為越州,宋朝時廢除。

⑦習:反覆練習。

⑧過從:互相往來,交遊。

⑨輻輳(fú còu):車輻聚集於轂(ɡǔ)上,比喻人、物聚集,文中指有很多學習琴藝的人會聚於義海身邊。輻:車輪中用於連接車輞和車轂的直條。輳:指車輻聚集到中心的車轂上。

⑩臻(zhēn):到,達到。

奧:奧妙。

指法:文中泛指演奏技藝。

蕭然:冷靜的樣子。

聲外:聲音之外。

譯文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琴待詔朱文濟彈琴技藝天下第一。京城僧人慧日大師夷中完全學到了朱文濟的技法,將彈琴技法傳授給了越地的僧人義海義海全面掌握了夷中的彈琴技藝,於是來到越州法華山中潛心練習,謝絕人際交往,累計十年不曾下山,白天黑夜手不離弦,終於掌握了彈琴的奧秘。各地師從義海學習彈琴的人會聚而至,但是沒有人能夠完全達到義海的水平。義海現在已經老了,他的彈琴技法就此失傳了。義海愛好讀書,能寫文章,士大夫們多與之交遊,然而唯獨以擅長彈琴而聞名。義海的琴藝不僅僅在於聲音,那種蘊涵於琴音之外的冷靜深邃的意韻,是一般人所無法達到的。[1]

出處

《義海琴藝》選自《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一》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着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2]

後世影響

義海的弟子很多,但沒有能得其玄奧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寫到:「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義海講究「若浮雲之在太虛,因風舒捲,萬態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錄》)。

義海指出,在琴曲演奏時,應「急若繁星不亂,緩若流水不絕」。他還提出 「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的」的理論。 這些對後世琴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佛教音樂對我國民間音樂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古琴領域也曾出現過許多知名琴僧,尤其是隋唐以後,琴僧的數量更有所增加,宋代還出現了僧人琴派。他們的演奏活動在各種文獻中多有反映,如李白著名的琴詩《聽蜀僧濬彈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此外,白居易、孟郊、韓愈、歐陽修、蘇軾等文人的詩文中都有涉及琴僧的內容,也有僧人創作的琴詩流傳於世。宋僧人琴派中的著名琴家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和尚等人的事跡在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則全和尚還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一書。可見,現實生活中琴僧的藝術活動非常頻繁,演奏技巧也十分高超。歐陽修就曾寫詩誇讚知白「豈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寫此朱絲弦」,沈括也在《夢溪筆談》中讚美義海的演奏,說「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 [3]


參考文獻

  1. 義海 個人圖書館
  2. 義海[北宋琴師]互動百科
  3. 義海 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