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義軍同盟

義軍同盟(Rebel Alliance)是《星球大戰》系列影視、文學、動畫作品中出現的政治運動與軍事組織,舊譯反抗軍同盟,全稱共和國光復同盟(Alliance to Restore the Republic),是一個由貝爾·奧加納和蒙·莫思馬領導的政治運動,目的是推翻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的殘暴統治,恢復原有的共和政體。最終義軍同盟成功贏得了恩多戰役的勝利,並改組成為新共和國。

目錄

簡介

銀河共和國最高議長帕爾帕廷(Palpatine)在克隆人戰爭末期宣布絕地武士團叛國,並向大共和國軍下令(66號指令),消滅絕地武士團,同時將共和國改制為銀河第一帝國。大共和國軍被改組為帝國軍隊。議會被暫時保留,更名為帝國議會,於帝國19年(新共和國曆元年/0 ABY)遭到解散。議員貝爾·奧加納和蒙·莫思馬開始計劃進行起義活動。雖然銀河帝國的初期統治還是差強人意的,但是它沒有給銀河人民帶來新的希望,而是成了一個主要對非人類殘暴的政權,由一個神秘莫測、脫離臣民、沉浸在原力黑暗面中的皇帝(皇帝是西斯)統治,還製造如死星、第二死星等可怕的戰爭武器。日常政務不再由議會(Imperial Senate)決定,而由星區總督全權處理。伴隨帝國崛起的是前所未有的擴軍。從皇帝領地內的眾多船塢中駛出了一支又一支由殲星艦和TIE式星際戰鬥機組成的龐大艦隊。帝國星際艦隊維持銀河系的秩序。這一重任過去的承擔者絕地武士——這個莊嚴的保護者組織在皇帝上台的過程中被清洗了,而且帝國還訓練了一批帝國裁判官(Inquisitors)專門獵捕逃過66號指令的絕地。

評價

同盟開始時只是由一群處於社會下層、不幸且裝備簡陋的自由戰士組成,他們要挑戰銀河帝國這樣強大的敵人。然而,帝國持續地對異人族暴虐統治為起義事業帶來了許多新生力量。起義者一開始是零星活動的,比如洛塔(Lothal)上的義軍小隊,這支小隊一開始只是單幹,主要對本星的帝國政權進行破壞和干擾,逐漸併入更大的義軍組織中去。諸如逃亡的絕地武士、走私商販、貧苦下層人民都開始走進反抗的隊伍中去。舊正史中義軍同盟的標誌實際上是維德秘密學徒弒星者(Starkiller)的家族標誌——他也是義軍同盟的重要創始人。義軍同盟最終在科雷利亞宣布成立,在義軍同盟成立的峰會上,皇帝帶着大軍來攪局。弒星者通過釋放自己內部的原力引發了大爆炸,為同盟重要領導人逃跑贏得了時間。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