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久違的車溪(葉紹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久違的車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久違的車溪》中國當代作家葉紹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久違的車溪

車溪,久違的車溪,你好,我來了,今天我終於探訪你來了。

車溪位於宜昌市點軍區土城鄉,是一個全國少有的土家族自然村落,也是近年來知名度漸高的民俗旅遊區,集獨特罕見的自然風光、原生態的農耕文化和濃郁的土家民俗風情為一體。這裡有全國最大的古作坊展示區,遊客可以目睹並動手體驗「竹子變成紙,花生變成油,泥巴變成陶,棉花變成線」的全過程;這裡有全國第一家農家博物館,遊客可以感受了解土家先民農耕稼作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全部情節;這裡有全國第一家水車博物館,遊客可以手搖或腳踏轉輪,體驗一下農家勞作的歡愉和艱辛:這裡還有三峽民俗第一村,遊客可以欣賞到皮影戲、擺手舞、土家婚慶、撒葉兒嗬、儺戲、毛古斯舞等原生態的土家民俗表演。不用說這裡全國罕見的洞穴地質奇觀,也不用說這裡全國罕見的三千畝野生臘梅,僅僅這些就足以讓車溪成為人們懷舊旅遊的夢裡老家。

幾次想走近車溪,一睹車溪的容顏,但都終因各種原因未能如願,有一次甚至到了景區的大門,但卻因時間不早無法游完景區而作罷,只好在售票處買了一本介紹景區的小冊子怏怏而歸。遺憾,真正的遺憾。來了,我今天終於來了。今年五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我終於做通了妻的思想工作,夫妻雙雙踏上了車溪之旅。過去她總認為旅遊區無非也就是一些比較奇特的山水,這對我們在山裡住久了的人來說又有什麼稀罕,因而對我每次外出旅遊的提議,都斷然加以拒絕。今天卻真出了稀奇,我們在早晨六點就從陸城出發,經過兩個小時,輾轉一百多里路程,就到了景區的大門。可能是時間尚早,根本就見不到什麼遊客。景區服務員向我們介紹,整個景區長達幾十里,問我們要不要包車進去?我們問明了價格,就和另外一家三口準備乘車進去,這時服務員又問要不要導遊為我們解說?我們說,自己看吧,於是驅車前行。

臘梅峽奇遇

巴士車沿着小溪邊的公路行駛,大約二十分鐘左右,司機將車停了下來,遞給我們一張名片說:「這裡是車溪旅遊的第一站——三峽民俗村。外地遊客到車溪首先都是到這裡,你們自己去看吧。看好了,就給我打電話,我就馬上過來送你們到下一站去。」說完將車啟動開走了。我們便沿着溪澗上的水泥墩,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跨過小溪,進入三峽民俗村景區。這時,只見岸邊站着幾位穿着土家服飾的年輕女子,她們見我們來了,便笑盈盈地過來向我們打招呼,並說現在時間還早,遊客不多,待接近中午遊客多了,這裡將有民俗歌舞表演,現在不妨由我們帶你們到臘梅峽去看看。我們知道這是景區導遊,也知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導遊沿途為你解說是要收費的。我們正準備拒絕,不料導遊說,不用擔心,我們是免費服務的。經不住導遊的熱情好意,我們只好答應與她同行。走進溪谷,只見兩邊山峰似刀劈斧削,高聳入雲,一條小溪穿行在山谷中間,溪邊坡地上遍布着一種一人多高的小灌木,人行其間,異常幽靜,仿佛是踏進了世外桃源。

一路上,導遊興奮地向我們介紹着這裡的臘梅如何繁茂壯觀,引得眾多遊客遠道而來欣賞,可現在不是開花的季節,你們是無緣看到了。我們仔細一看,這種植物並不稀奇,在我們那裡一些低洼潮濕的溪河溝邊,也長有很多。這就怪了,在我們那裡,它默默無聞,長在景區,就身價倍增。走着走着,不一會兒,就來到一座似屋非屋、似亭非亭的建築物前,我們問:「這是什麼?」導遊說:「這是向王廟。你看這不是供奉着向王嗎?」我們一看,裡面真有一尊真人般大小的半身塑像。導遊又向我們介紹說,向王是土家族的祖先,然後把他如何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事跡渲染了一番。正當我感嘆這導遊知識還很豐富時,不料她一句「向王生活在清朝末年」讓我頓生疑惑,大跌眼鏡。對土家族的歷史,我多少也有些了解,知道這是明顯的錯誤,於是給她指出來。不料她卻堅持自己的觀點,還說書上就是這樣寫的。我看說不服她,也懶得與她爭,就沉默下來,不再言語。

過了向王廟,就開始登山,不遠處的半山腰裡有一座真正的小寺廟。山路異常陡峭,雖然是樹木濃郁,遮得山道上都見不到一絲陽光,天氣也還不熱,但一會兒我們就感到身上滲出了汗水。我們順着山道上的石級攀登,大約幾分鐘時間,就來到了小寺廟門前。這裡有一小塊場地,導遊讓我們停下來稍作休息,等人都到齊了,再給我們介紹一些出家人的規矩,才讓我們一齊踏進廟宇。導遊說,進了廟宇,大家不要隨便言語,只可聽從廟裡師傅做法事。廟裡師傅可能還對我們其中個別的遊客進行開示,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希望大家不要見怪。

進到廟裡,只見裡面菩薩塑像前站着兩名神情嚴肅的僧人,他們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跪在地上,只聽他們口中「咕咕嚕嚕」地念着些什麼,我卻是一句也沒聽清。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見他們示意跪在地上的其中一些人可以起身敬香去了,而我和另一名中年男子卻依舊跪在地上。只聽他們又「咕咕嚕嚕」一陣之後,才讓我站起,然後把我領到旁邊一間小房,低聲對我說:「您是我們今天遇上的貴客,要請您留下尊姓大名。」說着就遞過來一個小本子,讓我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時僧人又說:「今年您將面臨一些小的災難,不過我們將替您向菩薩敬香九十天,祈求菩薩保佑您平安無事。」說着就點燃一支香燭遞過來,讓我插在菩薩面前,並在心中默默許下自己的心愿。僧人接着說:「今天您親自敬了菩薩,以後我們會按時替您向菩薩敬。記住陰曆七月不要穿白衣服。」說着又吩咐我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寫上「香火費一元」。師傅一邊繼續說,讓我一邊繼續寫,什麼費我忘了,「199」,我寫上了,師傅說這表示天長地久、吉祥如意之意,讓人聽了心裡美滋滋的,然後才叫我再在後面加上一個「元」字。我頓時明白了,這不是讓我向菩薩孝敬兩百元嗎?不知菩薩怎麼享用?可我口袋裡卻僅有一百元。我說出實情,請教師傅:菩薩不嫌少嗎?師傅說:「哪有什麼多和少的,只要心誠就行了。」我抬頭看了看師傅,只見他仍是一臉嚴肅的神情,沒有一絲笑意,於是掏出僅有的一百元投進到功德箱中,方才走出小寺廟。

下山的路上,我突然發現,怎麼不見了熱心快腸的導遊小姐?我向一路同行的遊客講起我的見聞,幾位從四川過來的遊客對我說,這種事我們見得多了。前幾天,我們在別的景區也遇到過,因此今天我們就徑直從寺廟的側門鑽到了廟的後面。我終於明白了這兒的導遊為何如此熱情還不收費。她們身為俗家弟子,卻對出家之人的規矩如此精通。我想主動到這裡的遊客肯定不多,這不,我們今天要不是嫌時間尚早,也不會進去。

民俗村尋趣

從臘梅峽出來,民俗村一帶便聚集了眾多遊客,看來應是幾個旅行團的,他們各自聚在一起,並有導遊手提話筒,不時地給他們作些講解,我們於是隨了他們而去。在土家吊腳木樓上,我們看到有一處擺滿土家手工織物的店鋪,於是想買點回來作個紀念,但卻沒有人賣,只好作罷。又見旁邊一架老式紡車前坐着一位婦女,我們問她是不是可以為我們表演一下紡紗的情景?她回答說,可以。說着就把紡車搖了幾下,然後就說今天天氣太潮濕,紗線老是斷,說着就停下了。我們又往前走,看到染布的作坊等處,也都無人實際操作。

再往前走了一里路左右,只見又是一片風景。房前涼亭的匾牌上寫着「農家博物館」幾個大字。正當我們在往四周張望觀看風景時,突然只聽「轟」地發出一聲巨響,導遊告訴我們,這是景區在用最隆重的禮節——「鳴炮」來迎接賓客。我們仔細一看,只見旁邊空地上擺有一門土炮,幾個人似乎還在灌藥,果然不大一會兒,只聽「轟」地一聲又鳴響一炮。這時遊客已經很多,我們隨着眾人走進農家博物館,只見裡面擺滿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和家庭生活用具,還有磨麵加工等家庭製作的房間,有堂屋、臥房、客房、廚房等,這些房間,有的現在成了民間藝人表演傳統技藝的地方。最有趣的是大媽房、二媽房,導遊讓我們仔細觀察,看兩間房子有些什麼不同?我們一看,兩間房子裡面的擺設也差不多,看不出有什麼不同。這時有遊客說,大媽房要略大一點。「再仔細看看,還有什麼不同?」導遊鼓勵大家道。見我們左看右看,實在沒看出什麼差別,導遊才說:「大媽房裡有一個大瓦罐,二媽房裡是沒有的。」我們問;「這有什麼講究嗎?」導遊說:「這可還真有講究哪。大媽即家中男主人的大老婆,她是家裡的女主人。房中的那個瓦罐是她掌管家庭財政的象徵,專門用來盛錢的。二媽是家中男主人的二老婆,在家裡處於從屬地位,她哪有大媽掌管家庭財政的權力?因此就沒有那個大瓦罐。」聽導遊這麼一說,我頓時明白了這農家博物館,原是由過去一鄉村富戶舊址改建而成。

看完農家博物館內的陳設,我們順着原路往回走。剛走了一段,只聽幾聲「丁丁咚咚」的鑼鼓聲響起,有人說,皮影戲要開演了,我們於是隨着人流往前擠。來到鑼鼓聲響起的房間,只見這裡已經擠滿了人,人們都緊盯着房內一塊顯現皮影表演的幕布。隨着一陣急促響亮的鑼鼓聲,皮影戲正式開始。幕布上出現了兩個手持刀劍、騎着高頭大馬的武將,在鑼鼓的伴奏聲中激烈地打鬥起來。兩人你來我往,你攻我避,好不威風。打鬥了一會兒,鑼鼓聲戛然而止,皮影戲表演隨着結束。降下幕布,只見裡面站着兩位原先悠閒地坐在門口的老人,原來就是他們指揮着兩位將軍金戈鐵馬地廝殺,真是才人不露相啊!

再往回走,來到擺手堂,正碰上景區的民間藝術團準備表演擺手舞。大家選定院中的板凳坐定,只見一名身着土家傳統服飾的男子取來兩塊小石頭,拿在手裡使勁地摩擦起來。另一名同樣穿着的男子則手持紙捻站在他旁邊。不一會兒,就見這男子手中的石頭冒出火星,另一人連忙將紙捻伸過去,這男子一邊繼續摩擦,一邊用嘴小心地吹着火星,很快紙捻就被引燃了。持紙捻的男子連忙大步走向擺手堂中,點燃裡面的篝火。幾名演員先後做了一些我們不太明白的法事,大概是一些祭神或是祭祀祖先的儀式,然後就一起圍着篝火跳起擺手舞來。伴着音樂的節奏,演員們一齊有規律地擺動着手臂,伸展着腿腳,時而牽手轉着圓圈,時而放手各自搖動着身體。導遊忍不住跑上去,加入到舞蹈者的行列。遊客中一名中年婦女也衝過去,與台上演員一起歡快地搖擺起來。擺手舞是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匯集,它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戲劇、軍事、體育和生活的各種藝術精華,蘊含着祭祖、慶豐收或迎新春等內涵,因而跳得十分歡快。看着台上演員們精采的表演,我們也恨不得跑上台去學一把,可惜場地有限,於是只好作罷。

看過了擺手舞表演,又有人說,快往前走,到前面看民俗歌舞表演去,於是我們又急着往前趕。來到民俗村的土家吊腳木樓上,寬敞、能容百多人的廳堂差不多已擠滿了人,我們只好在後面僅有的幾條空板凳上坐下,不一會兒,民俗歌舞表演就開始了。其內容多是表現土家婚嫁習俗及生產勞動的場景,如說媒、哭嫁、迎親、拜堂入洞房、打硪、下荊州等,表演中還不時邀請台下遊客參與,如迎親就採用拋繡球的方式,在場下遊客中隨機挑選了一名新郎。當被幸運選中的新郎經過迎親、拜堂入洞房後,在窗簾裡面與新娘親熱接吻時,場內遊客不禁驚訝得發出一陣喝采。表演打硪時,當台上演員向台下遊客發出邀請時,前面的幾位遊客都毫不猶豫地跳上舞台,雙手牽起繩索,與演員們一起隨着一聲聲打硪號子,模仿起土家先民生產勞動中的打硪場景,體驗了一下過去農業生產的辛勞。整個民俗歌舞表演詼諧幽默,充滿情趣,失去了土家先民現實生活中的悲愴,傳遞的是現代土家人生活的快樂和愜意。在近一個小時的演出中,不時博得遊客一陣陣喝采和歡笑。我想,我們今天機會真好,皮影戲、擺手舞、民俗歌舞表演,都有幸看到,只是那古老的儺戲、毛古斯舞以及上刀山等祭神儀式,不知幾時能夠看到?

天龍雲窟獵奇

從民俗村出來,我們先給司機打了電話,不大一會兒,巴士車就停在了我們的身邊。司機對我們說;「現在我們先到裡面的天龍雲窟景區看蓮花洞,然後到農家飯莊吃飯,下午返回再游水車博物館。」我們說:「可以。」於是登車前行。大約行了十多分鐘,司機把車停了下來。待我們下了車,司機指着小溪對岸的一處絕壁說:「蓮花洞就在那兒,你們自己去看吧。」我們說:「行。」跨過溪澗上的小橋,見前面是運動場般大小的一塊場地。說是停車場吧,當然可以停不少車,但卻不見一輛,只是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不知是作何用?我們不去管它,只顧沿着溪邊的小路往前走,不一會兒,就走到一座山門牌坊前。旁邊小房裡的工作人員驗完我們的門票,就遞給我們兩張小紙片,我們不知有何作用?有人告訴我,這是等會照相用的。我沒把它當一回事,順手放在上衣的口袋裡,就繼續往前走。

這蓮花洞不遠,我們很快就來到凹陷的懸崖前,見有人圍在一處絕壁前的偏坡邊議論着什麼。我們走上前去一看,發現一處大約僅有一米高的窄縫,洞口長着一些野草,還滴着水,人都鑽不進去,這有什麼看頭?可有人說這就是水簾洞。我們沒有停留,繼續往上走,馬上便到了蓮花洞。我正想人們為何給這山洞以如此高貴的名字,不覺發現洞口散布着一個個不大的梯狀小水塘,狀如蓮花瓣樣。我們沿着洞內人工修建的小道往裡走,洞頂鍾乳倒懸,不時有水珠滴落到下面的水潭,洞內一個個小水潭也呈蓮花狀分布,這倒是其它山洞少有的景致。此外,與別的山洞相比,也就沒有多少特別之處。因洞內極涼,我們迅速走完全程出來。

走出洞口,只見前面一個平台上有兩人拿着相機,招呼我們照相,我們說免了吧,那兩人說,我們是免費的,並且你們現在下山,就可拿到自己的照片。既然有這樣的好事,那我們不妨試試,於是擺好姿勢照了兩張,師傅要走了我們先在山下拿的小紙片。待我們下山走至山門牌坊時,果然就有了我們的照片,不過不是免費,而是每張要收十元。我們說,原先不是說免費的麼?這時只見他們拿出兩張僅有半寸大小的相片,說這是免費的,大的不能免。我說,算了,不要了!妻說既然照了,就帶回去留個紀念,於是掏出二十元。我們又到旁邊一棟古色古香的房子裡看看,走進門來,只見裡面靠牆的架上擺滿了各種大小不等、十分漂亮的石頭,原來這是一個奇石展覽的地方。主人見我們進門,就過來指導我們鑑賞。我們問這石頭賣不賣?主人更是來了興趣:「怎麼不賣?當然可以賣。」我們仔細一看,果然不少石頭上都標有幾百至幾千元不等的售價。我們問這石頭怎麼這樣貴?主人就給我們講起這奇石原材如何難找,找到原材,又要如何精心地打磨拋光加工,又拿來有些花紋的奇石原材,指導我們與打磨拋光加工好的成品比較,並說要想得到一件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可不容易啊!我們發現架上的石頭,有些並未標價,就問主人這是何故?主人說這些是不賣的,看來這真是無價之寶了。我們無力購買,與主人閒聊了一會兒,就出來上車再往前趕。司機對我們說:「現在我送你們到目前旅遊開發的終點,你們到那裡後可去農家飯莊吃午飯。吃過飯後,那裡還有幾個山洞可以看看,看完了再給我打電話,我就來接你們。」我們上車大約走了幾分鐘,便到了站。

下車一看,還只有十一點,見時間尚早,我們就到對面懸崖下的幾個山洞看看。走過溪上的小橋,見這裡原來是一個大型停車場。靠溪的登山道邊,沿途擺滿了專賣各種小吃、手工藝品和土特產的小攤。我們因急着看洞,就無心注意路邊的攤販,只是目不斜視地往前走。穿過一片竹林中的小道,再爬一段坡,就到了一個山洞前。我們看了看,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景致,就很快下了山。這時已沒有什麼風景好看,我們才注意到路邊的一些小攤,只見延伸上百米的小攤上,製作精巧的小風車呼呼旋轉,編織小包及小飾物漂亮精美,火紅木炭上燒烤的螃蟹和小魚噴香撲鼻,土煤爐上煎炕的土豆金黃油亮,讓人垂涎欲滴。也有幾位穿着極其樸素、目無光彩的老婆婆,照看着自己從家裡背來的一點山貨土產。我們選擇一個炕土豆的攤位坐下,妻要了兩碗炕土豆,我則與女主人攀談起來。我問她知不知道一個人,他是我的同學。待我說出名字後,她興奮地說,知道呀,這人就在土城中學。我說應該是的,因為我只知道他是土城人,自從師範畢業後,二十多年來從未取得聯繫。她又說,可惜你今天找不着,他出門走人家去了。這不,他有個親戚原來每天都在這裡擺攤,今天因為走人家也沒有來。我問她知不知道我同學的電話,她說這我可不知道。看來今天是無法與這位分別二十多年的同學取得聯繫了,我只好悵然若失地離去。

時近中午,我們也餓了,於是走進一家餐館。餐廳倒還寬敞,擺有十多張餐桌,可是無一人進餐,原來這餐館就只有夫婦二人操持。男主人招攬着客人,女主人帶着一個約三、四歲的小孩在廚房裡忙活。接過男主人遞上來的菜譜,見隨便一個小菜就是上十元,我們便點了一缽十元的雞蛋炒飯。男主人向女主人說了一聲,就讓我們稍等。可等了好大一會,仍不見我們的飯來。我跑到廚房一看,根本就還沒給我們弄。這時,大約是身體不舒服,小孩吵鬧得不行,男主人也不見了。我問怎麼還沒給我們弄?女主人安慰了我幾句,就開始給我們弄。過了一會兒,一缽雞蛋炒飯端上來,我們風捲殘雲一般,幾下狼吞虎咽,就消滅得一乾二淨。這時,我們旅途的勞頓才稍稍得到緩解,體力也得到一些恢復

休息了一會兒,我們又打電話,讓司機來接我們到水車博物館,因為不遠,約十多分鐘,司機就把我們送到。走進景區大門,只見沿溪分布、並不很大的景區內,安放着不少大小不等的各種水車,大的供遊客踩踏抽水,小的可用手搖即可轉動。我蹲下身子,使力搖了搖,感到還很費勁,我們看了看,覺得沒有什麼新鮮。這時發現小溪上懸着一座鋪有木板的小吊橋,我感到新奇,就準備踏上走過溪去。靠近一看,上面還有請注意安全、橋上不能超過幾人的提示,我想我只一人,絕對不會超重,於是毅然踏上橋去,不料吊橋卻劇烈地搖晃起來。我竭盡全力穩定情緒,但橋仍是搖晃不止,無奈只好退了回來。

從水車博物館出來,車溪目前已經開發的主要景點也就看得差不多了,於是來到景區公路邊等車回去。不料等了好長時間,不知怎麼,車都不來,給司機打電話,總是讓我們等等。眼看等車回去的遊客越來越多,很快就有了幾十人,小巴士車已運不了,另一名司機才為我們聯繫了一輛大巴,我們上車後徑直回了宜昌城區。回來的路上,我問妻今天感覺如何?不料一向反對我遊山玩水的妻也說,車溪確實值得一玩。我想,是的,今天確實不虛此行,既飽覽了奇特的自然風光,又欣賞了原生態的土家歌舞,領略了純樸的土家民俗風情,只是人民公社舊址館裡,身穿綠色軍裝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沒有見到,不然又會勾起一段塵封已久的回憶。[1]

作者簡介

葉紹繼,男,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湖北宜都人,本科畢業,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