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麗陽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麗陽鄉地處景德鎮市西部邊緣,古稱麗陽鎮,與鄱陽縣凰崗鎮金盤嶺鎮浮梁縣洪源鎮、昌江區魚山鎮接壤,面積約68.67平方公里,景鷹高速、206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下轄10個行政村,70個自然村,人口約16650人(2017年),耕地1.8萬畝,山林6.9萬畝。近年來,麗陽鎮堅持「四個麗陽」的發展戰略,已初步形成食品製造、服裝加工、生豬規模養殖、牛市交易、生態旅遊、水稻種植、勞務輸出等主導產業。201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約4.2億元,財政總收入6000萬元。[1]

中文名: 麗陽鎮

外文名: liyang town

別 名: 利陽鎮(當地方言叫亮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

地理位置: 北緯29.22 東經117.06

面 積: 68.67 km²

下轄地區: 麗陽、豐田、江聯、蘆源、聯村等十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景德鎮市昌江區麗陽鎮黃牛山新區

電話區號: 0798

郵政區碼: 333431

氣候條件: 亞熱帶潮濕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6650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昌江、月亮湖、麗陽古窯遺址、利陽古城、古戲台、故牌坊

車牌代碼: 贛H

方 言: 贛語鄱陽話

地方概況

麗陽鎮地處景德鎮西部邊緣,與鄱陽縣金盤嶺、凰崗鎮和浮梁縣洪源鎮交界。總面積68.67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70個自然村,山林約6.9萬畝,耕地約1.8萬畝,人口約16650人(2017年)。下轄麗陽、豐田、江聯、蘆源、山田、聯村、楓林、余家、洪家、港南等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黃牛山新區,距景德鎮市政府約19公里,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的農業鄉鎮。全鎮有中共黨支部22個,其中行政村黨支部1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支部12個,有中共黨員500多名。

區域代碼

[代碼]360202201:~200餘家村 ~202豐田村 ~203江聯村 ~204蘆源村 ~209楓林村 ~210港南村 ~211洪家村 ~213麗陽村 ~214山田村 ~215聯村村。

歷史文化

麗陽鎮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據《鄱陽縣誌》記載,此處在南北朝時一度設置「歷陵縣」。鄉集貿中心——麗陽鎮,為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宋時為重要陶瓷產地,擁有18座瓷窯,現尚存窯址多處,內藏大量瓷器實物。2005年7月,由故宮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鎮市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麗陽古窯遺址歷時三個多月的發掘,發掘出的元代龍窯和明代早期的葫蘆形窯震驚了考古界,具有非常高的考古價值,被中央電視台和《中國文物報》作為重大新聞向國內外報導。「先有麗陽鎮、後有景德鎮」這一傳說在景德鎮範圍內婦孺皆知。元末,陳友諒、於光率部隊扎於此,至今古城遺址清晰可辨。大革時期,革命先烈方志敏曾多次秘密來到麗陽指揮革命鬥爭,留下了「兩條半槍鬧革命」的佳話。麗陽古窯遺址位於景德鎮市西南約21公里的麗陽鎮麗陽村的瓷器山和碓臼山上,毗鄰麗陽中學,東距麗陽鎮政府駐地黃牛山約3公里,昌江河自東向西從窯址南面不遠流過,注入鄱陽湖,南面稍遠為皖贛鐵路,東面約4公里為206國道和濟廣高速。兩座窯址分別地處昌江北岸低矮碓臼山南側和瓷器山西坡,兩山唇齒相依。東面為碓臼山,西北側為瓷器山。碓臼山元代龍窯順坡而建,北南走向,北高南低,南距昌江約50米,東西兩側約20米,有居民房屋。北面是山坡,為本地居民的祖墳山。瓷器山明代葫蘆窯依山勢東西走向,東高西低,南距昌江約300米,北東兩側為丘陵,西南為農田。利陽古鎮除古窯外,還有古街(街上和街下)、古橋(種德橋、判官橋、縣城橋)、古寺廟(法雲寺、東嶽廟、龍王廟)、古書院(東山書院)、古城(黎氏宗譜里稱英布城)、古墓群(利陽彭氏漢唐宋祖墓,在金星嶺和廟山上)、古牌樓(利陽樓,唐代彭氏先祖構雲公創建)。利陽古鎮有一條長達千米的古街。呈一字型,街寬約五六米,街面原來由麻條石鋪成,留有深深的車轍印,兩邊店鋪櫛比。以古街為中心,鎮上的居民通過一條條窄小的里弄相連,錯落有致地分布開來。入街和出街口都臨着河港,河港上都架有古石橋,連接着周邊大小村莊。東邊古橋叫種德橋,為三拱石橋,路通景德鎮、魚山鎮和樂平;西面古橋稱判官橋,為獨拱石橋,是通往古田、凰崗鎮和金盤嶺合錄方向的必經之橋。兩座古橋地勢很低,河床稍一抬高,兩橋便會被淹,嚴重影響來往交通,於是政府便又在兩橋附近架起更高的橋樑,方便交通往來。

沿革

麗陽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屬楚國東南境;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為吳地;東晉設昌南鎮,後易名「新平」轄於江州,麗陽屬之;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新平」更名「浮梁」,麗陽屬之。麗陽古為鄱陽縣麗陽鎮,是古饒州著名市鎮之一。1949年屬魚山鄉、義陽鄉;1958年改屬鯰魚山公社;1983年隨魚山劃入景德鎮昌江區;1987年從鯰魚山鎮析出改置麗陽鄉;2014年1月6日撤鄉設鎮復名麗陽鎮。

自然資源

麗陽鎮自然資源豐富,阡陌流金,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昌江河從麗陽鎮南部穿境而過,河中漁業資源、沙石資源豐富。全鎮有耕地1.8萬畝,林地6.9萬畝,其中濕地松林地3.9萬畝。全鎮優質稻種植面積保持在2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5%,可開發的水域面積0.9萬畝,已開發0.3萬畝,還有豐富的河沙、沙金、瓷礦石、鵝卵石、紅黏土、礦泉水、鎢等礦產。

旅遊資源

麗陽鎮風光旖旎,山川競秀。鄉南麗陽古鎮附近有「古寺松風」、「荒祠蘚石」、「璞阜晴雲」、「浮洲山色」、「石樑夜月」、「野渡橫舟」、「江城晚照」、「譙樓暮角」、「義井寒泉」、「石口灘聲」十景之傳說,還有古街、寺山風景區、判官橋、古窯、神仙橋之景點;西部有鬱鬱蔥蔥的萬畝濕地松林;鄉北有碧波蕩漾的月亮湖,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藍天碧水交相輝映,泛舟湖上,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受,令人心曠神怡。麗陽鎮昌江沿岸原生態植被非常美麗,漣漪的江水碧清見底,原始森林覆蓋着江中四個洲的周圍。江邊的山林映托於江水的波影之中,讓遊人流連忘返。港南民居的古樸情愫讓人遐想縴夫的吆喝,寺山的松風唱晚,石樑夜月,野渡橫舟的傳說,讓遊人在原始的濤聲中沉思古寺廟和尚與彼岸庵堂的淑女情感佳話。漫步於幽靜的寺山腳下,農莊小草叢生的泥濘路上,可以充分感受到清新的草香散漫於被古樹籠罩的古建築周圍,那純樸的民宅猶如純樸的居民燦爛的笑容,在陽光的閃耀下,編制歷史的故事,遙望昌江上來往的帆舟。月亮湖(山田水庫)地處麗陽鎮聯村、楓林村和山田村三村交界處,是昌江區境內最大水庫,距新建的206國道及正在建設的景鷹高速、南環高速1~1.5公里,風景區交通便利.庫區資源豐富,水庫總庫容為1980萬立方米,集水面積76.8平方公里;周邊山林面積11000多畝,其中天然林7600畝,人工林3400餘畝;湖畔水田2100畝,旱地500畝。庫區水面開闊,水面面積達到2050畝,庫區水面直線長度為4000多米,湖區寬度320米~520米,水深2~6米,適宜皮划艇、摩托艇、滑水等水上體育運動。

基礎設施

麗陽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距市中心18公里,距皖贛鐵路4.2公里,新206國道、生態路距鎮政府不足1公里,景鷹高速穿境而過,在境內長達13公里,南環高速在麗陽鎮境內設有立交通道,即將開工建設的九景衢鐵路橫穿麗陽。浩浩昌江流經麗陽,通鄱陽湖直達長江。全鎮所有自然村公路全部硬化,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網絡、移動通信覆蓋全鎮。文化、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基本齊全。

經濟發展

自1987年建鄉以來,勤勞淳樸的麗陽人民按照「解放思想、求真務實,振興麗陽、奔向小康」的指導思想,奮力拚搏,走出了一條符合麗陽實際的發展道路,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城市西移的發展戰略,麗陽鎮抓住機遇,主動對接,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改善了投資環境。為了經濟的發展,麗陽鎮從事了砂石建材、優質稻種植、林木采脂、無籽西瓜、甘蔗、規模化養豬、牛市交易、生態旅遊八大主導產業。其中江聯的無籽西瓜、洪家的甘蔗、楓林的蔬菜水稻、蘆源的蛇類養殖、麗陽的砂石建材、聯村的水產養殖、余家的牛市交易遠近聞名,基本上每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可謂「一村一品」。2011年,全鄉社會總產值3.98億元,財政總收入430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61元。2012年,全鄉社會總產值4.2億元,財政總收入6000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近7000元。在工業發展上,麗陽鎮依託206國道魚麗工業帶大力招商引資,已成功引進富祥藥業、知音家居、博邦生物、奧泰葡萄酒、榮信達新型建材、百年水業、飛鴻食品、嘉寶陶瓷等企業,零星的服裝、鞋襪加工點遍布全鄉各村,正成為麗陽鎮經濟發展的強大後勁。隨着景德鎮「城市西移、工業南聚」戰略的實施,依託地緣優勢,麗陽鎮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承接景德鎮市市區工業南聚的近郊重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