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麗景詩稿(顧建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麗景詩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麗景詩稿》中國當代作家顧建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麗景詩稿

靜寂的夜晚,突然接到李兵兄發來信息,請我研讀一下他的《麗景詩稿》。朋友的信任和馥郁的詩香,頓時給寒冷的陋室帶來了早春的暖意。

品泯着香茗,品讀着詩文,一種如食稻梁、如品肴饌、如飲醯醢的快意在心中升騰,這不正是我心往神馳已久的精神享受嗎?

當今世界,車馬喧囂,燈紅酒綠,浮躁的環境消蝕着很多人讀書寫作的意志。但仍然有這樣一群人,雖「結廬在人境」,卻「心遠地自偏」,他們不受車馬喧囂攪擾,不受物質世界誘惑,總是在繁華中選擇寧靜,在忙碌中選擇思索,在誘惑中選擇堅守。堅持用鏗鏘的韻律、樸實的文字表達現實、抒寫心聲,為這個人文匱乏的時代提供有價值的精神食糧。他們是這個時代的陽春白雪,他們的思想在文學天地里熠熠生輝。李兵就是其中之一。

李兵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一個有着古典情懷的文人。工作、讀書、思考、寫作是他的生活常態,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他的行為準則。幾十年來,為追尋理想,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一直堅持勤奮學習,筆耕不止,先後在全國和省級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公開出版教育專著8部,並有散文集《祝福好人》、詩集《故鄉水甜》和遊記《西歐拾美》公諸於世。還創作音樂作品236件,著有《與鮮花有約——李兵抒情歌曲選集》等。

近年來,李兵主要從事老年教育工作,除了在老年大學做好日常教務教學工作外,還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旖旎多姿的詩詞,給老年大學學員講授詩詞創作。2013年12月,香港三聯中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他的《詩詞別解》,作為老年大學的教材,深受學員歡迎和好評。

現在,他把近兩年創作的舊體詩匯集成《麗景詩稿》,準備付梓。在驚訝佩服之餘,我想,能在短時間內又出舊體詩專集,這與他對儒雅生活狀態的追求和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情緻密切相關吧。舊體詩表面看上去是「無用」的文學樣式,卻有着不可或缺的「無用之用」,它是一種精神需求,一種精神慰藉,一種精神升華。李兵為了古典文化的傳承和他心中的夢想,在舊體詩的沃土裡躬耕不止,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因為對舊體詩的熱愛和潛心創作,是人生美麗的 「修行」,是智慧生長的路徑,是歷史的記載與傳承。它能修煉我們的人格與性情,開闊我們的精神疆界,拓展我們內心的寬度與深度。在這個日益紛繁、浮躁甚至瘋狂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沉靜下來關注一些現象,俯下身來研究一些問題,專注下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從而給自己的心靈找到一方淨土,給自己的靈魂找到一絲寄託?李兵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做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當年黃洋界上炮聲隆,而今踏遍青山覓詩趣。

《麗景詩稿》共收入舊體詩244首。其中詩221首(古絕7首)、詞23首。這是李兵近年來教學實踐、創作探索的一個階段小結。李兵的舊體詩集之所以叫做《麗景詩集》,不僅是因為作者居住在船城「麗景苑」小區,更是因為 「麗景」是李兵舊體詩創作的美學觀點和藝術追求;「麗景」是他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誠如陸放翁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年來,李兵行走在廣闊的天地,用智慧的眼眸、博大的胸懷和純真的心靈,感受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的眼裡,總是跳蕩着詩的韻律,他的筆下,總是閃耀着詩的光輝。他寫山水之美,寫人間情懷,他謳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他給我們帶來了冬日的暖陽、早春的綠意、初秋的高天。

欣賞着《麗景詩稿》珠璣般的文字,或磅礴、或溫婉、或深刻、或雋永,風格各異,令人沉醉。詩里,有搖曳的桃花、清冷的圓月、馥郁的藕荷、傲霜的臘梅;詩里,也有浩蕩的沱江、雄偉的泰山、滄桑的古城、怡人的浪嶼;詩里,更有李兵一份清新質樸的情懷,串聯起生活中所見之物,所觸之景,所感之事,通過他的思考流瀉出美麗的畫卷。吟罷,獨留一縷墨香在心懷。

言約蘊豐、文朴意美是李兵舊體詩最大的特色,這種特色主要通過一種敦樸的直覺的性靈抒寫,以及詩人筆下獨特的景美、情美、意美體現出來,而不是着眼在辭藻的華麗、雕飾的繁瑣上。李兵詩作中,山水詩、懷舊詩、家鄉詩(寫資中的),是三個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寫給親友的贈詩、即景抒情詩、詠物感懷詩,還是形式多變的雜詩與詞作,我們都能在品讀中感受得到此種風姿麗質。

李兵的舊體詩中寫景狀物詩最多,占據了詩稿的大半篇幅,一方面反映出詩人詩心敏銳,樂山樂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詩人愛美賞美的獨特眼光和深刻的穎悟力。其詩寫山水,寫花月,寫樹寫物,寫一切所見之景,如《山鄉賞桃花》、《春雨》、《圓月》、《甜城湖夜韻》、《塘荷》、《洛陽牡丹》、《秋蝶》等田園詩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像《圓月》中「又見青天掛玉盤,曉風吹過角兒彎」,透過詩句,只見一輪皓月當空,在微風輕拂下,散發着淡淡的清寒。李兵詩詞的美質美態總會使人想到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清新明快,雋永悠遠。

在李兵的詩稿中,贈詩雖為數不多,卻最能窺見其真性情。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文心雕龍·神思》)親情、友情,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像《贈萍妹》一詩中,「莫停鋤」一語形象生動,讓人聯想到揮鋤勤耕的農夫。此處意在規勸萍妹不因一時失敗而停止追求的腳步,言辭諄諄,情真意切。又用「雪降寒凝能幾久」此種生活中淺顯易懂的道理,來形容困境只是暫時的,努力之後必將收穫「喜春圖」。全詩真切質樸,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勸導勉勵有異曲同工之妙,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對萍妹的深情厚誼。

李兵是一個熱愛生活、關注現實的人,尤其對社會弱勢群體投入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懷,這種感情在他的詠物感懷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是簡單抒寫個體情懷,而是立足於哲人的深度,家國社稷的高度,以一種有使命感的態度,端視這個世界,給自己的詩歌注入哲理的思考與意韻,讀來一詠三嘆,讓人回味無窮。這種哲理性在一些詩的轉結句體現得尤為鮮明。如《移民》詩,着重表現對移民生活的關注與思考。首句 「徒留四壁老屋空」刻畫因移民而人去樓空,家室調零的景象。轉句「生計明年何處覓」,明白如話的語言,卻強烈牽動讀者的情思。結句「他鄉可有沃田耕?」直指人心,表達了作者沉重的憂慮。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哲理性的探尋在其他詩詞中也有涉及。《踏春偶見》中「瓦青塘碧桔紅掛,何不摘人市與嘗」,對農民柑桔空掛枝頭現象的思考與疑慮;《省紡機廠舊址所見》中「 老婦篩煤十指黝,挑出米粒做餐食」,對下崗職工艱辛生活的憐憫與痛惜,等等,不一而足。掩卷而思,感覺這類詩詞有杜甫、范仲淹諸公「四面河山來眼底,萬家憂樂上心頭」那種人文情懷。

其雜體詩,很多也體現出作者對舊體詩形式和內涵美的探究,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融合的嘗試。作者憑藉深厚的文學功底,獨特的觀察視角,深邃的哲理思考,把這些別具一格的詩詞形式運用得爐火純青。雜體詩中,李兵的「疊字連環詩」特別值得稱道,不僅有迴環往復的形式美,而且還有明麗如畫的意境美。其中《夜歸》:「旅人歸故月寒輝透繡幃人未寐」讀作:「旅人歸故月寒輝,故月寒輝透繡幃。輝透繡幃人未寐,幃人未寐旅人歸。」作者僅用十三個字。通過迴環往復的形式,巧手拈弄着文字的魔方,勾勒出一幅旅人月夜歸家圖。在這幅圖裡,明月散發着淡淡清輝,映照着旅人匆匆歸家的身影,映照着等候旅人歸家未眠的人兒。詩人的語言豈止是語言,簡直就是一幅畫。王摩詰所謂:「詩中有畫」是也。

李兵詩稿中,還有為數不多的以《漁歌子》、《如夢令》、《採桑子》、《長相思》等為詞牌名的詞作。這些詞作以風格的清麗、意境的優美、立意的高遠,增添着詩稿的厚重感。如《長相思· 頤和園懷古》寫由觀賞頤和園的景觸發的情感,詞中「頤養園中景色春,歇廊古曲聞。」讀來讓人感覺春色融融,如在眼前;古曲悠悠,猶存耳畔。「過去王侯樓榭人,不都飄土塵。」既有對「舊時王榭堂前燕」一詩的化用,又有「興,都變作土;亡,都變作土」的感慨。體現了作者對歲月流逝、山河易變、人生無常的思考與體認。

當然,作者詩歌遠不止題材的「麗景」和表現方式的獨特,也表現在思想美、哲理美之上。他為時代而歌、為生活而歌,不傍人樊籬,不拾人牙慧,總是從事物彼此之間的、未被人們發現但實際存在的聯繫點以及對其感受最深刻的凝聚點方面作詩、釋理。如勸為官者「近墨者黑應以鑒,為官當與藕荷齊。」告執教者「勤把深根扎沃土,滿園春色百花香。」勸勉求學者「雪降寒凝能幾久,秉燭繪就喜春圖。」這些文字,做到了寓宏闊於微言,「納須彌於一芥」,使人讀之有益,品之有味。

有文有史,多藝多才。生活永遠灑滿詩意的陽光

舊體詩易學而難工,是帶着腳鐐跳舞的文學藝術。李兵在尋美古典詩歌,踐行中華文化和實現自我價值上面尤其用心。他的舊體詩之所以言約蘊豐、文朴意美,不僅得力於他注重內容、注重感情、注重意境,還得力於他注重章法、筆法以及文辭。其詩以學唐人為主,兼及宋詩,其詞以學宋詞為主,豪放婉約兼得,從而給自己找到了創作的定位和個性化的追求。為了達致意蘊的高古,給人以美的享受,李兵在詩詞創作中,除了講究「情真、意藏、象美、言凝」之外,尤其講究傳承有序,取法其上,儘量講求格律的嚴謹。他的五絕、五律、七絕和七律和詞作十分注重體式、平仄、對仗、押韻以及章法等規則,比如,在體式上他基本不用變格、扭體;在對仗上,講究嚴格合轍,不使用寬對;在押韻上儘可能採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偶爾運用《中華新韻》,原則上不押鄰韻。每一首詞後,作者都標明了自己的用韻準則。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一個詩人的文學修養和一個學者的嚴謹負責。

李兵創作的嵌名詩、藏頭詩、囉嗦詩、迴文詩、玻璃體、轆轤體等10餘種雜體詩,就有很多格律章法的技巧值得我們探幽攬勝。例如雜體詩中的單寶塔詩《貪》:

頭尖

玩弄權

大把撈錢

金屋藏小三

妻兒飄洋裸官

伸手被捉終囚監

《貪》這首詩,從一字句的塔尖開始,向下延伸,逐層增加字數至七字句的塔底終止,如此排列下來,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既體現了像寶塔一樣的形式美,又體現了深刻的內容美。詩中,作者對「貪」這種現象的認識,抓住了其錢權交易的特徵,用「玩弄權」、「大把撈錢」的語言體現出來,而這兩種行為正處於塔的二、三層,是「貪」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到塔的下一層則演變為對色慾的追逐,權力的進一步腐化,「金屋藏小三」是其真實寫照。最終造成塔底「伸手被捉終囚監」的可悲性結局。作者一首《貪》詩,刻畫了世間貪婪之輩,玩弄權術、腐化墮落、驕奢淫逸的種種劣行,以及難逃法網的可悲命運,振聾發聵。此詩形式優美,明白如話,內涵深刻,意蘊悠長。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對社會問題的探究,對世態人生的洞察,通過其唯美的詩歌形式(寶塔詩)展現出來,頗具張力,讀來令人玩味。讀這樣的詩,令人想起陳毅元帥的詩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筆者以為,寫舊體詩當循古通今,循古才有規矩和方圓,才能在講究基本功的基礎上,追求用典契合,遣詞文雅,寓意深刻,意蘊高古;通今方能與時俱進,與時代契合,用傳統的文學樣式表達當今社會、當下生活。唯有循古通今,舊體詩才能亭亭玉立,才能跳動時代的脈搏和洋溢生命的氣息。

李兵的很多詩歌都有這樣的追求和風姿。比如在《樂晚晴(轆轤體)》中寫道:「煙雲過眼由它去,閒看秋霞樂晚晴」。這裡,他用一種傳統而別致的轆轤體來表現「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之心態,啟發困惑不安的人們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只有淡定從容,笑對煙雲,才有歇息的時間、思索的空間和積極的心態,找到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這些傳統而別致的寶塔詩、轆轤體、嵌名詩、藏頭詩、囉嗦詩、迴文詩、玻璃體等詩歌,不僅在形式上具有較高的審美效應,而且還使詩歌的內容具有增值效應,帶來了古人所說的那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外之意」。充分印證了寫作方法和表現形式既是一種審美的表現形式,還能轉化為審美的內容,促進內容的增值,轉化成一種美的力量。

李兵的詞作在藝術的處理上也匠心獨運。在詞牌的選擇上遵循「緣詩而作樂,倚調以填詞」的原則,做到了文情與聲韻的協調;在詞作的開頭,講究詞的起調、發端要「工」,無論開頭是造勢、造境,還是造思,都做到了即可窺見佳境一角,又無一覽無餘之弊。除了小令之外,李兵詞作的過片也十分講究,注重「承上接下」,既接得緊密、自然,又接出新意;詞作的結尾,多數是點睛之筆,既收住全文,又發人深思,留有餘味。例如《採桑子·庚寅秋參觀北川地震遺址》:「山崩地裂滄桑變,石土翻江。斷壁殘牆,多少鮮活轉瞬亡。遙看銀杏秋風裡,獨立寒霜。閃亮金黃,哪懼冬來冰雪戕 。」詞的上片,開頭即以「山崩地裂滄桑變」起調,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讓人陡生一種徹骨淒涼,寫出了地震災難帶給人無可彌補的傷痕之痛。緊接着又用「石土翻江,斷壁殘牆」再次掀起人們心底澎湃的巨浪。「多少鮮活轉瞬亡」,是詞人的心酸,更是讀者心底對汶川地震不可抹去的痛殤。詞的過片「遙看銀杏秋風裡」,筆風陡然一轉,由沉痛的回憶回到眼前所見之景,「銀杏秋風」,本是一幅唯美秋日畫卷,用在此處卻更添秋之蕭瑟與沉重,更是詞人心境沉重的一種無聲表達。「獨立寒霜,閃亮金黃」,默默佇立的詞人,眼見秋之一片金黃,曾經勤勞耕耘的鮮活生命卻已不在,心痛與心酸自不多言。這種痛卻不言痛,而通過景物來襯托表達的佳處亦與過片相同。詞的結尾,「哪懼冬來冰雪戕 」,用一個哲理性的反問收束全篇,點明主題,是詞人對生活的深邃思考與豁達睿智的哲性光芒的體現,讀來發人深省。是啊,陽光總在風雨後,溫總理也說過「多難興邦」,這次地震雖然造成了極具破壞力的傷害,但人們也必將擁有新的生機與希望。

李兵的舊體詩筆墨儉省,用語經濟,篇幅短小,講究字斟句酌,這是李兵所堅持和擅長的。用他自己的話說,「能用七絕表達的,就不用七律。能用五絕表達的,就不用五律。」他的兩百多首詩詞,除了雜體詩、律詩和部分詞作外,絕句就占了一百多首,真正達到了一種「言簡而意豐,博約而韻長」的效果。其語言清新質樸,不故弄玄虛,不用生字僻字,不刻意用典,多用白描手法,讓人一讀就感到明白曉暢。這一點,又兼具李白和白居易的詩風。

場圃開樽酒,詩比菜花香。

總之,近年來,李兵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刻苦艱辛的探索,在舊體詩的沃土裡,開掘出了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收穫了頗豐的成果。他的舊體詩跳出了傳統農耕文明和皇權專制下的語境桎梏,賦予了古色古香的文字以鮮活的時代氣息。他是以現代人的姿態和思想寫舊體詩。這位身材高大、說話儒雅、書卷氣極濃的學長,於接近花甲之年,以老驥伏櫪之軀,穿越在傳統和現代之間,讓古典與潮流並舉,在舊體詩創作路上獲得了不菲成就,着實令我輩老友震撼和激動,也讓吾愛詩詞網上的詩友對其佳作一片讚譽。

當然,「金無足赤」,李兵的舊體詩,雖然在很多方面有了不起的大膽嘗試和探索,但在寫詩吟詞提倡「求正容變」的今天,有時由於過於追求嚴謹,追求平仄韻律,從而讓個別作品出現了「因律害意」的瑕疵。此外,詩詞當以氣韻勝之,子美之沉雄,太白之澎湃,潤之之闊大,每一個優秀詩人的作品都有着與眾不同的氣韻之美。文學藝術創作上,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李兵在這面還可作更多的探索,以早日造構獨具個人特色的詩歌氣韻。

在舊體詩創作這條路上,李兵雖然是一位涉足不久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李兵的學養和功底,以他的勤奮和執著,以他的善于思考,積極探索,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定會越走越好,越寫越美。我們也深信,有李兵這樣一批寧靜致遠、執着探索的詩人,舊體詩在這個新的時代不但不會沒落消失,而且一定會推陳出新,在文學藝術的百花園,繼續擁有一席之地。而李兵的創作,定會如桅子花一樣,綻放出愈加嬌美的光華,「贈芬芳於天下,留清白在人間」,以一縷馨香,潤澤人們心靈,豐美這個時代!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我們真切地期待李兵今後有更多更好的佳作問世![1]

作者簡介

顧建德,資中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兼職副總督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