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主戰》,旨在闡述在本土上實施防禦作戰的「主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主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本篇正是從戰略防禦作戰的角度,提出不要輕率、過早地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而要採取「保城備險」以消耗敵人、「絕其糧道」以困敝敵人的方針,然後待敵疲憊不堪之時,再集中兵力殲滅它。這對力量弱小而處於防禦地位的一方,無疑是比較穩妥可行的正確作戰方針。

目錄

原文

凡戰①,若彼為客、我為主②,不可輕戰。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敝擊之,必勝。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③

晉書》④:後魏武帝⑤,親征後燕慕容德於鄴城,前軍大敗績。德又欲攻之,別駕韓進曰:「古人先決勝廟堂,然後攻戰。今魏不可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軍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擊也。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彼眾我寡,四不可擊也。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動而不勝,眾心難固,二不宜動。城隍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彼千里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德曰:「別駕之言,真良、平策也。」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實施防禦作戰時,不可輕易與敵決戰。為使我軍安全無危,鑑於士兵戀鄉易散,應當徵集丁壯,儲備糧谷,保衛城鎮,守險拒敵,斷敵糧道。從而使敵人慾戰不能,糧草不濟,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時,再出兵反擊它,必定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

《晉書》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親率大軍進攻駐守鄴城的後燕大將慕容德,魏前軍拓跋章部被後燕軍所擊敗。慕容德打算乘勝再攻擊北魏軍,他的別駕韓進見說:「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戰略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現在,對魏軍不能攻擊的理由有四條,而我軍不宜輕易行動的理由有三條。」慕容德問道:「都是些什麼理由?」韓回答說:「魏軍遠離本土入侵我境,利於在平原曠野與我速戰速決,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一條理由;魏軍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經置於死地必定拚命奮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二條理由;魏軍前鋒遭到挫敗,其後續部隊必然固守陣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三條理由;魏軍眾多,我軍寡少,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四條理由。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三條理由。上述諸點,都是兵家所忌諱的問題。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以逸待勞。魏軍從千里之外運送軍糧自然困難異常,而就地解決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以掠奪。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困斃增多。魏軍長時間出征在外,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讚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注釋

①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凡戰」,故改。

②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裡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般指在本國實施防禦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③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由於官兵思鄉戀土,易於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④《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⑤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2]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3]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4]」。

視頻

主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

  1. 《百戰奇略》簡介,快照頁 - 搜狗百科,2019-11-05
  2. 劉基簡介,文學360
  3. 悲劇性結局,朱元璋第一謀臣劉基為何被毒死,人民網,2006-11-10
  4. 明初詩文三大家,中華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