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客家人」點讚(趙慶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為「客家人」點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為「客家人」點讚》中國當代作家趙慶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客家人」點讚

翻開11月份出行的圖片和文字,那些精彩的游跡,即使現在回味起來,依舊是如此的感慨!

每年都有旅遊和採風的機會,每到一地無不被當地的旖旎的風光和燦爛的文化所吸引,從北方到南方,從國內到國外。古人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深有體會,更喜歡關注當地的文化。每到一地都能聽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神話,比讀書要愜意多了。既欣賞了美景,又獲取了知識,真乃人生境界也!

2014年11月我同天津文友參加《鄉土詩人》雜誌社舉辦的廣東清遠採風活動。在參加了組委會舉辦的活動後,為了不虛此行,我們又坐了6個多小時的長途汽車來到梅州,準備參觀客家博物館。

這是我第二次接觸客家文化,第一次是在兩年前,我們曾去江西贛南採風,東道主安排我們參觀了客家圍屋「燕翼圍」,是全國重點文物,始建於明末清初,歷時27年 。

「燕翼圍」座落在龍南縣楊村鎮,是座四層高樓,層層環通的磚木結構方形圍屋,進屋需經過唯一的圍門,圍門外設有鐵門,中間門和內木門,只要圍門一關,外人就進不來。院內有水井,牆面是用糯米粉、紅糖和蛋清混合刷上去,沒東西吃時可剝下來,用水煮充飢。牆根有一排水喇叭形的排水漏道。每樓層有34個房門,各樓層迴環相通,臥室、過道、樓梯,多變又統一。採風台里,牆上布滿火槍眼,東西南北四座炮樓交相呼應,形成了無射擊死角的火力網。「燕翼圍」布局科學,結構嚴禁,防禦得當,打起仗來是碉堡,放下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築,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為了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土匪的襲擊,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結晶。在龍南,客家圍屋有幾百座。

客家文化,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懷。從此我知道了,在歷史上,還有這樣一段對中國發展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的民系。

這次來到梅州,又一次接觸了客家文化,甚感親切。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的名城,千年古鎮,山清水秀,風景名勝眾多。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民系深厚,文化積澱,獨特的民族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在我國歷史上占有極高的歷史地位。梅州又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黃遵憲的故鄉。國家領導人葉劍英元帥也是梅州人,在梅州你可以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客家習俗。

到達梅州客家博物館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拖着疲憊的身體,我們仍按捺不住興奮心情,快速走進館內。這是一座由客家圓形土樓風格建成的館,展廳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一樓展廳展示了收藏研究客家人歷史的資料和實物。二樓分5個展廳,主展廳分為《客從何來》《地核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生動敘述了客家人幾次大遷徙的艱苦歷程和艱辛的歷史……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直是侵略者的入侵對象。所以在1700年前,戰亂使得許多中原百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流離失所,數以萬計的漢族百姓被迫離故土。這些南遷漢人,長途跋涉,經歷了5次大的遷徙,逐漸定居在贛、閩、粵等山區,開始客家人只想暫住一段時間時間,但慢慢的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就成了永久的客家。

這些客家人,在辛勤耕耘創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當地百姓融合,不僅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群體,還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崇尚華夏傳統文化,注重對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又善於從當地文化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區文化的精華。使中原厚重的文化傳播到他們的遷徙地,一代代發揚光大。

南遷對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開啟了近千年的經濟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客家人在歷次的遷徙中,非常注重保持固有的風格,習慣「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男子不讀書,家計無出路」為加強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崇文尚武。在艱辛坎坷的南遷中,富有艱苦創業,堅韌不拔,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

在中國近代史上,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中,客家人為中華民族譜寫了一曲驚天動地的正氣歌。

太平天國革命組織發動者和中堅力量的首領洪秀全就是客家人。由客家人主導的太平天國革命揭開了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序幕。這場偉大的革命運動雖然未能成功,但是中國人民已經吹響推翻腐敗清王朝的進軍號。它鼓舞了中華民族奮起反抗壓迫、抵禦外侮,誓與中外反動勢力進行決不妥協的鬥爭決心,表現了客家人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內外客家人同全國人民一道投入反對日寇侵略的民族自衛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款抗日,參軍參戰。無論在主戰場或敵後游擊區,英勇頑強,奮不顧身奔赴疆場,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湧現出一大批頂天立地的抗日民族英雄。

近代客家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有:洪秀全、黃遵憲、孫中山、廖仲愷、朱德、葉劍英、***、郭沫若、葉挺、楊成武等。鴉片戰爭後,有許多客家人遷往南洋及至全球各大洲,被譽為「日不落」民系。

客家人在南洋島嶼白手起家,將人煙稀少或毫無人煙的地方開發成為城鎮乃至城市。著名僑領有葉亞來,廣東惠州人,開發吉隆坡。羅芳柏,開發坤甸(印度尼西亞)。僑領們每開一埠,要團結各系華工,又要與當地人親密合作,既要籌劃資金,又要逐步實施項目工程,既搞經濟又搞文化教育,交通等配套設施,還要與西方殖民者騷擾入侵作鬥爭。客家人歷經坎坷,竭盡終生心血,最終建立起來區域文化中心。

南洋各地礦業的開採,橡膠園的興建大都有客家人的汗水和鮮血。將荒山變為繁華的礦區,將荒島變為寶島,將沼澤地變為魚米之鄉,這一點為世界所承認。客家為當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弘揚中華文化和吃苦耐勞的偉大精神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總人數達5000萬,占漢族總人數的12.5%。

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4000萬。代表性人物有李光耀、他信、英拉、駱家輝等。

參觀結束了,我依依不捨走出館外,心還沉浸在館內……

一代代闖蕩海的客家人,在各行各業。他們有的叱咤風雲,創造出神入話般奇蹟,有的兢兢業業,默默奉獻了一切,不但在世界各地站穩了腳跟,展示了中華民族豪邁的形象,還積極參與了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客家人無論走到哪,都弘揚了民族精神,傳遞了正能量,將祖國燦爛的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貢獻。我為他們感到驕傲,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我們的客家是自豪的,我由衷的為「客家人」點讚。

[1]

作者簡介

趙慶剛,筆名譚嘯,男,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