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丹青河林場珍貴樹種大徑材培育經營技術應用案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丹青河林場珍貴樹種大徑材培育經營技術應用案例2019年選擇在蒙古櫟為優勢樹種闊葉混交中齡林中建設示範林。

目錄

一、應用場景

哈爾濱市丹清河實驗林場隸屬於哈爾濱市林業和草原局,以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1]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景觀的保護和恢復為重點,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退化森林生態功能恢復、自然及人文景觀保護、林下經濟資源開發等技術模式研發與典型示範,建立結構良好,功能齊備的小興安嶺南坡生態屏障和培植以森林資源利用建設的森林生態旅遊、森林健康養老等為基礎的生態新型產業,建立國際交流平台和機制,提升國家森林公園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該技術經營目標是培育大經級、長壽命珍貴樹木和高蓄積量、高生長量、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多功能森林。

三、技術要點

該技術針對現有目的樹種分布均勻,密度較大,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進行培育作業,採取調整法和目標樹經營體系作業法等撫育間伐經營措施,結合撫育間伐后冠下補植珍貴鄉土樹種紅松,補植密度不低於450株/公頃,與蒙古櫟主林層形成復層混交模式。

1)全周期經營技術路線天然蒙古櫟次生闊葉林→人工更新紅松,促進優質闊葉更新→選擇蒙古櫟目標樹,定株修枝,採伐干擾樹→紅松透光伐及定株修枝→選擇標記第二代目標樹,採伐干擾樹→蒙古櫟紅松異齡混交→需多次生長撫育培育蒙古櫟紅松大徑級用材林。

2)作業方法採用調整法和以蒙古櫟為主的目標樹經營體系作業法進行珍貴樹種大徑材經營。一是通過疏伐撫育方式對林木質量、樹種結構、林分密度進行調整;二是選則目標樹,圍繞目標樹經營,採伐強度控制下20%以下。

①綜合調整法通過疏伐撫育方式,進行質量、樹種比例、密度調整,對林分進行間密留均、去劣留優,調整林木間的競爭關係,優化保留木的生長空間。伐除霸王樹、病害木、干形不好、密度過大、生長不良的林木。對呈群團狀分布和叢生樹進行定株撫育,保留好強株,伐除弱株,採伐強度控制在20%左右,保留木中蒙古櫟的株數可占總株數50%以上,針對此林分中稀有度較高的樹種優先保留,作為此樹種的種源樹,形成混交林。對出現林窗、林中空地的地方,進行人工補植或塊狀揭草皮,補植時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樹種以陰性和半陰性樹種為宜。

②以蒙古櫟為主目標樹經營體系作業法。

a. 目標樹樹種、選擇及間距:樹種是先以蒙古櫟、水曲柳、核桃楸[2]、紫椴高價值樹種為主,也要兼顧色樹槭、黑樺等樹種作為伴生樹種,目標樹起源必須是實生的,萌生不能做目標樹,對其單株木撫育管理。確定目標胸徑40-60cm,目標樹間距控制「闊葉目標樹最優間距=目標樹胸徑的25倍」。

b.目標樹經營:目標樹確定後,圍繞目標樹又劃分輔助木、干擾樹及其它樹,輔助木選擇要考慮樹種價值度,先選價值度高后選價值度低的,保留小部分亞喬木,保持林分樹種多樣性。採伐作業時伐除干擾樹,強度一般控制在20%左右,目標樹適時進行修枝,提高林木質量,第1次修到樹幹5m左右,當目標樹的直徑達到26cm時,必須考慮林下更新,提前建立更新層的措施是:冠下清灌、塊狀揭草皮、補植紅松、水曲柳或直播核桃楸等儘早形成復層林。

c.目標樹樹幹庇蔭作業法:對蒙古櫟實施主幹庇蔭,確定對蒙古櫟主幹庇蔭作用的輔助木(就是林冠下層木包括幼樹和灌叢),用輔助木對蒙古櫟主幹庇蔭次生(徒長)枝萌發,有着很好抑制作用,提高蒙古櫟的乾材質量

四、應用成效

(1).社會效益在該模式的具體生產實施過程中,採伐、造林和撫育等作業吸納了部分剩餘勞動力,對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培訓、資料發放、現場講解指導等手段,將提高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經營管理水平,也將加深職工對森林經營的認識,增強他們熱愛森林、自覺保護森林的意識和積極性。

(2)經濟效益對不同林分條件下的蒙古櫟林進行撫育和結構調整,不但提供了小徑材和薪材,同時改善了林地條件,提高了林分質量和林木生長量,加快了資源培育。該模式通過選擇實生木為目標樹,伐除干擾樹並在冠下補植紅松抑制蒙古櫟由於主幹受光強烈而出現的不定芽萌發,從而提高樹木材質的經營技術,使整個林分質量大幅度提高、樹木生長加快。林分經營後,目標樹單株材積生長量比未經營林分優勢木單株材積提高1.43倍,全林分連年生長量也提高1倍以上,在櫟類經營技術上取得突破。

(3)生態效益我國櫟類資源豐富,位列優勢樹種(組)之首,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0.15%,其中天然櫟類林占96.29%,大部分為退化的矮林或中林,年公頃生長量不足1立方米,而德國年公頃為6立方米。在歐洲,櫟類是公認的能夠滿足各種現代需求的珍貴樹種,能夠生產高價值用材,提供多樣化環境服務,還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通過對蒙古櫟大徑材的培育與經營,能夠促進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調整林分樹種組成,提高森林覆被率,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森林固碳能力,使林分趨於自然化的穩定狀態,使森林的生態效益發揮最大化。

五、適用範圍

丹青河實驗林場處於小興安嶺山系南部,示範地點在東北林區具有代表性。東北林區蒙古櫟林生長規律具有共性,本模式推廣應用的技術可以輻射到東北林區。

參考文獻